銘文的近義詞
[mark_b]
銘文的相關詞: 銘鼎、銘刻、銘文、銘謝、銘鏤、銘旌、銘傳、銘志、銘心、銘牌
[/mark_b]
銘文的意思: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在網絡游戲《魔獸世界》中銘文作為一種商業技能出現。
銘文的拼音:[ míng wén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銘骨:銘刻在骨。形容永記不忘。
【第2句】:銘戒:性別:女身高:168厘米出生地:英國英國自行車運動員
【第3句】:銘鼎:銘鼎是詞語,拼音míngdǐng,釋義為建功立業,以傳后世。
【第4句】:銘文: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在網絡游戲《魔獸世界》中銘文作為一種商業技能出現。
【第5句】:銘刻:【第1句】:在器物上鑄刻文字或圖案,也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第6句】:銘鈺:美玉,十分有光澤,會成大氣。
【第7句】:銘感:銘感,漢語詞匯。拼音:mínggǎn釋義:【第1句】:指銘記在心,感戴不忘。【第2句】:感觸;感激。
【第8句】:銘記:【第1句】:深深地記在心里:~教誨。
【第9句】:文舞:文舞,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之一,與武舞相對,用于宮廷典禮與郊廟祭祀,因是歌頌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故稱作文舞。
【第10句】:銘牌:裝在機器、儀表、機動車等上面的標牌,上面標有名稱、型號、性能、規格及出廠日期、制造者等字樣。
【第11句】:銘志:【第1句】:猶碑志。宋 周煇《清波別志》卷下:“公嘗答 孫察 為其伯 之翰 求銘志書,歷敘多年不為人作碑志。”
【第12句】:銘心:銘心,指刻在心里,牢記不忘。如:那一段經歷銘心刻骨,永遠難忘。
【第13句】:銘印:一些剛孵化出來不久的幼鳥和剛生下來的哺乳動物學著認識并跟隨著它們所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通常是它們的母親,這就是印隨行為。印隨行為一般在動物剛剛孵化或出生后發生。如剛孵化的小天鵝如果沒有母天鵝,就會跟著人或其它行動目標走。
【第14句】:銘旌:銘旌同“明旌”,也叫“旌銘”簡稱“銘”。
【第15句】:銘謝:深切的感謝。 茅盾 《色盲》:“ 林白霜 于銘謝之余,便又感得了無窮的悵惘。”
銘文造句:
【第1句】:在小山上,他看到了白雪公主及棺材上的銘文,心里非常激動,一刻也不能平靜。
【第2句】:紋飾內容方面,從以神仙世界的靈異紋飾為主逐漸過渡到以人間的吉祥圖案為主;銘文的內涵也由物勒工名轉變為吉祥語言。
【第3句】: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期收藏的青銅器作冊般黿上的銘文反映了商王進行射禮的事實,而不是記載普通的田獵。
【第4句】:在火光的映照下,同樣是青銅雕鑄的銘文動人心魄:“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
【第5句】:治療寵物銘文:恢復的快樂總值減少。
【第6句】:瞄準射擊銘文:減少瞄準射擊冷卻。
【第7句】:從總體而言,銘文是一種介于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邊緣性應用文體,它的發展演變體現出文學化進程。
【第8句】:所以,墓志銘其實就是一個自稱的衣冠冢,一個銘文在遺體卻不在的地方,當然通過此也充分說明了,語言的隨意性特點。
【第9句】:無論如何,應該注意的是,銘文研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聰明的偽造者能夠用任何可能的風格來復制它。
【第10句】:最小的銘文是基本沒有用的,除了漂浮術銘文,這節省了不少麻煩。
【第11句】:星火銘文:你的“星火”技能增加你對目標的“月火術”效果,持續;最多能持續鐘。
【第12句】:就在研究古代中國經典作品的同時,丁氏開始對古印璽,甚至是更遠古的甲骨文、青銅銘文、篆書產生興趣。
【第13句】:如果你了解這座城市的傷痕,讀懂墻角的銘文,你一定會對這座復制之城——偉大的贗品充滿敬意。這就像一個被暴徒襲擊失去一切記憶的人,又頑強地一點點修復起他生命中的愛恨情仇、點點滴滴,在擦干了眼淚之后,面對親人重新露出微笑。金維一
【第14句】:這個發現,包括大量與其他神、法老王相關的銘文,“打開了那個時代許多秘密的大門,有助于改寫西奈半島的歷史。”馬克蘇德表示。
【第15句】:我們可以從其他著作中,從錢幣和銘文中,掇拾出少量事實來。
銘文的詩句:
【第1句】:忍遽述銘文《哭吳耀遠》
【第2句】:下有銘文誰所為《老銅壺》
【第3句】:銘文空有醉翁辭《謁梅都官墓》
【第4句】:往前曾愛銘文囑《答楊浩》
【第5句】:徐穉有銘文《宋叔簡挽詞》
【第6句】:次山重為勒銘文《虎跑泉》
【第7句】:過我乞銘文《送王奕世歸玉塘》
【第8句】:銘文猶記建安年《銅雀瓦硯》
【第9句】:古鏡銘文淺《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第10句】:銘文深刻山之隈《次韻東坡武昌西山詩》
【第11句】:當有銘文記德音《從叔母楊氏輓詞》
【第12句】:當有銘文記德音《従叔母楊氏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