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結尾的成語151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猛虎深山、臨水登山、馬入華山等“山”結尾的成語151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猛虎深山[měng hǔ shēn shān]
【解釋】比喻勇武而勢盛。
【出處】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示例】人民軍隊猶如猛虎深山,勢不可擋。
【第2句】:臨水登山[lín shuǐ dēng shān]
【解釋】臨:到,靠近。原意是到達水邊又登上高山,寫送別的情景。現也泛指游覽山水名勝。
【出處】戰國·楚·宋玉《九辯》:“憭慓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示例】更堪臨水登山處,正是浮家泛村宅。 ——宋·陸游《秋夜懷吳中》詩
【第3句】:馬入華山[mǎ rù huá shān]
【解釋】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處】《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遣,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北周·庚信《賀平鄴都表》
【第4句】:千水萬山[qiān shuǐ wàn shān]
【解釋】形容路途艱難遙遠。同“千山萬水”。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尸解》:“我只道輕魂弱魄飛能去,又誰知千水萬山途轉修。”
【第5句】:還我河山[huán wǒ hé shān]
【解釋】表示決心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本屬于自己的國土。
【出處】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五卷:“徽宗嘗夢吳越錢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來朝,便終于還我河山。’”
【示例】……克服投降,戰勝困難,驅除日寇,還我河山的目的,是能夠到達的,抗戰的前途是光明的。 ——毛澤東《團結到底》
【第6句】:拄頰看山[zhǔ jiá kàn shān]
【解釋】形容在官而有閑情雅興。亦為悠然自得的樣子。
【出處】宋·范成大《次胡經仲知丞贈別韻》:“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頰看山意最真。”
【第7句】:鐵案如山[tiě àn rú shān]
【解釋】鐵案:證據確鑿的案件或結論。形容證據確鑿,定的案象山那樣不能推翻。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鐵案如山,宿遂延頸以待秋決矣。”
【示例】這個壞分子,罪行累累,鐵案如山,不容抵賴。
【第8句】:半壁河山[bàn bì hé shān]
【解釋】指國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出處】清·鈕琇《觚剩·虎林軍營唱和》:“昊《懷古》四首《詠岳忠武》云:'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
【示例】半壁河山沉血海,幾多知友化沙蟲。 ——陳毅《三十五歲生日寄懷》詩
【第9句】:縱虎歸山[zòng hǔ guī shān]
【解釋】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示例】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
【第10句】:錦繡江山[jǐn xiù jiāng shān]
【解釋】象錦繡那樣的美好的江山。形容美好的國土。
【出處】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
【示例】不聽忠言,信任奸邪,將一座錦繡江山,弄得粉碎。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七回
【第11句】:觀者如山[guān zhě rú shān]
【解釋】形容觀看人數眾多。
【出處】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第12句】:著屐登山[zhuó jī dēng shān]
【解釋】屐:木頭鞋。穿著木頭鞋登山。形容歷盡艱辛
【出處】《宋書·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
【第13句】:開門見山[kāi mén jiàn shān]
【解釋】打開門就能看見山。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直截了當談本題,不拐彎抹角。
【出處】唐·劉得仁《青龍寺僧院》:“此地堪終日,開門見數峰。”
【示例】說話要開門見山,譚兄之意,欲以世兄讀書之事,煩潛老照管理。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回
【第14句】:鐵壁銅山[tiě bì tóng shān]
【解釋】比喻堅強可靠的勢力。
【出處】清·感惺《游俠傳·俠圓》:“有這兩位豁刺刺的大頭腦做我的鐵壁銅山,難道這小小官兒,不讓我自由做做么?”
【第15句】:漁海樵山[yú hǎi qiáo shān]
【解釋】入海打魚,上山砍柴。借指隱居生活。
【出處】清·方文《留別馬倩若兼訂毗陵之游》詩:“漁海樵山過此生,向平兒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廣西》詩:“愿君早奏升平略,魚海樵山任所之。”
【第16句】:堆積成山[duī jī chéng shān]
【解釋】東西堆積得像山一樣。形容極多。
【出處】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
【第17句】:兵藏武庫,馬入華山[bīng cáng wǔ kù mǎ rù huà shān]
【解釋】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指天下太平。
【出處】北周·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第18句】:流水高山[liú shuǐ gāo shān]
【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例】金壚焚寶煙,瑤琴鳴素弦,無非是流水高山調,和那堆風積雪篇。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
【第19句】:大山小山[dà shān xiǎo shān]
【解釋】原指作品分類,后指同時被稱譽的兄弟。
【出處】漢·王逸《楚辭章句·招隱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
【第20句】:猿穴壞山[yuán xué huài shān]
【解釋】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造成大災禍。
【出處】漢·孔融《臨終》詩:“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示例】猿穴壞山并不聳人聽聞。
【第21句】:嘯傲湖山[xiào ào hú shān]
【解釋】嘯傲:隨意長嘯吟詠游樂。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詠游賞。
【出處】姚華《曲海一勺》:“折攬勝登臨,亦傳嘯傲湖山之作。”
【第22句】:日薄西山[rì bó xī shān]
【解釋】薄:迫近。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示例】君須聽取:怕日薄西山,易生愁阻。 ——明·瞿佑《剪燈新話·愛卿傳》
【第23句】:被發入山[pī fà rù shān]
【解釋】被:同“披”,散開。披散著頭發,隱居在山林。形容與世隔絕,不問世事。
【出處】《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汝欲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示例】明·陳侚《余庵雜錄》上卷:“若草廬則既為宋人,且試鄉校,為宋貢士矣,即不死,亦當被發入山,而奈何其膺程鉅夫之薦也。”
【第24句】:積土成山[jī shuǐ wéi shān]
【解釋】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積少成多。
【出處】荀況《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示例】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第25句】:范水模山[fàn shuǐ mó shān]
【解釋】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出處】清·江順詒《詞學集成》第六卷:“抗心邁古,肆力式靡;吹花嚼蕊,相炫虛華,范水模山,自詫淡遠。”
【第26句】:安如太山[ān rú tài shān]
【解釋】形容極其平安穩固。泰,也寫作“太”。同“安如泰山”。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屢臻。雖有豺虎,不致危身。”
【示例】你不要自以為是安如太山。
【第27句】:積甲如山[jī jiǎ rú shān]
【解釋】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同“積甲山齊”。
【出處】清·張惠言《館試靈臺偃伯賦》:“受降則積甲如山,振旅則執同聽凱。”
【第28句】:竹罄南山[zhú qìng nán shān]
【解釋】罄:盡,完。形容人罪惡極多,書寫不盡
【出處】清·感惺《斷頭臺·受獻》:“到此是森羅殿上無私款,鏡臺前明照膽,要把君孽案重重徹里翻,竹罄南山。”
【第29句】:拔地搖山[bá dì yáo shān]
【解釋】翻動大地,搖撼山岳。形容聲勢極大。
【出處】《英烈傳》第四十九回:“烏龍鎮上駐不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搖山。”
【第30句】:學如登山[xué rú dēng shān]
【解釋】學習象登山一樣。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出處】三國·魏·徐干《中論·上·治學》:“夫聽黃鐘聲,然后知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
【第31句】:云雨巫山[yún yǔ wū shān]
【解釋】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稱男女歡合。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示例】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唐·李白《清平調》
【第32句】:拔樹撼山[bá shù hàn shān]
【解釋】拔:拉出來;撼:搖動。拔起大樹,搖動大山。形容力大無比。
【出處】明·無名氏《哪吒三變》第四折:“喚雨的注雨如傾,呼風的狂風亂吼,天摧地塌,拔樹撼山。”
【第33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zhì zhě yuè shuǐ,rén zhě yuè shān]
【解釋】智慧的人喜愛山,仁義的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第34句】:覆海移山[fù hǎi yí shān]
【解釋】翻轉大海,移動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阿修羅眾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須彌福德強,平扶日月感神煞。”
【第35句】:恩重丘山[ēn zhòng qiū shān]
【解釋】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樣厚重,形容恩義極為深重。
【出處】宋·陳亮《謝曾察院啟》:“上下交攻,命危絲發;是非隨定,恩重丘山。”
【第36句】:蚊力負山[wén lì fù shān]
【解釋】以蚊蟲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雖小卻身負重任。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應帝王》:“其與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示例】今何幸大慰所懷,不揣蚊力負山,遂以一人獨肩斯任。 ——清·陳夢雷《上誠親王匯編啟》
【第37句】:安于泰山[ān yú tài shān]
【解釋】比泰山還穩固。形容穩固而不可動搖。
【出處】《漢書·枚乘傳》:“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煬帝不悟,自以為安于泰山,方率百萬之師而有事于遼,遼東之役未歸,而中國之難已起。 ——唐·陳子昂《諫政理書》
【第38句】:披發入山[pī fā rù shān]
【解釋】指離開俗世而隱居。
【出處】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后漢紀》:“汝欲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示例】吾其披發入山,不復問人間事乎! ——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
【第39句】:號令如山[hào lìng rú shān]
【解釋】指軍令嚴肅,不容更改。
【出處】《宋史·岳飛傳》:“岳節使號令如山,若與之敵,萬無生理,不如往降。”
【示例】端的是號令如山把神鬼懾。 ——清·洪昇《長生殿·偵報》
【第40句】:戎馬關山[róng mǎ guān shān]
【解釋】戎馬:戰馬,指從軍打仗;關山:指寧夏南部的大小關山,泛指山川和關隘。在山川和關隘里從軍打仗。
【出處】唐·杜甫《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示例】東接益陽故壘,英風宛在,想當年戎馬關山。 ——清·左宗棠《挽林則徐》
【第41句】:壽比南山[shòu bǐ nán shān]
【解釋】壽命象終南山那樣長久。用于祝人長壽。
【出處】《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示例】于是拿出四只銅制鍍銀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壽比南山”四字。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
【第42句】:舉鼎拔山[jǔ dǐng bá shān]
【解釋】能將大鼎舉起,能將高山拔動。比喻力大氣壯。
【出處】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示例】執銳披堅領大兵,排兵布陣任非輕,身懷舉鼎拔山力,獨占東吳數百城。 ——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
【第43句】:一指蔽目,不見泰山[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釋】蔽:遮蓋;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第44句】:萬里河山[wàn lǐ hé shān]
【解釋】河山:祖國領土。形容國家領土幅員廣闊。
【出處】宋·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示例】守成繼統當兢業,萬里河山拱大唐。 ——元·白樸《梧桐雨》楔子
【第45句】:藏諸名山[cáng zhū míng shān]
【解釋】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示例】一個人做一部書,藏諸名山,是封建時代的事,早已過去了。 ——魯迅《準風月談·序的解放》
【第46句】:疊石為山[dié shí wéi shān]
【解釋】疊:重疊。把石頭堆成山。指假山。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構一園,大可二三頃,鑿池引水,疊石為山,制度極其精巧。”
【第47句】:樂水樂山[yào shuǐ yào shān]
【解釋】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示例】君樂山,予樂水。樂水樂山,算來何濟。都不如、凈意清心,煉沖和真氣。 ——元·馬鈺《清心鏡》詞
【第48句】:放虎歸山[fàng hǔ guī shān]
【解釋】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示例】倘若一朝走了,便如放虎歸山,縱龍歸海,是自遺害也! ——明·朱有燉《義勇辭金》楔子
【第49句】:罪惡如山[zuì è rú shān]
【解釋】形容罪惡多而重。
【出處】《新唐書·吉頊傳》:“俊臣誣殺忠良,罪惡如山,國蟊賊也,尚何惜。”
【示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只為嚴嵩父子恃寵貪虐,罪惡如山,引出一個忠臣來,……留下一段轟轟烈烈的話柄。”
【第50句】:蚊虻負山[wén méng fù shān]
【解釋】蚊虻:吸血的昆蟲。以蚊蟲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弱者擔重任,難以信任。
【出處】蚊虻:吸血的昆蟲。以蚊蟲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弱者擔重任,難以信任。
【示例】望使必信,是令蚊虻負山,是井蟆論海也。 ——晉·葛洪《抱樸子·論仙》
【第51句】:名落孫山[míng luò sūn shān]
【解釋】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出處】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示例】若不幸名落孫山,那時更自難堪。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一回
【第52句】:拄笏看山[zhǔ hù kàn shān]
【解釋】拄:支撐;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版。舊時比喻在官有高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示例】輸與清閑陽朔令,朝朝拄笏飽看山。 ——清·黃遵憲《歲暮懷人詩》
【第53句】:軍令如山[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釋】軍事命令象山一樣不可動搖。舊時形容軍隊中上級發布的命令,下級必須執行,不得違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云長曰:'愿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云長便與了軍令狀。”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來襄陽原為探母,情有可原,卻忘記軍令如山,凡不聽約束者斬無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第54句】:重若丘山[zhòng ruò qiū shān]
【解釋】比大山還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價值。也形容意義重大。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三回:“若是馱著騰云,三尺也不能離地,常言道,背凡人重若丘山。若是馱著負水,轉連我墜下水去了。”
【示例】重若丘山,難比無窮泰華。(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六)
【第55句】:恩重如山[ēn zhòng rú shān]
【解釋】恩情深厚,像山一樣深重。
【出處】宋·陸游《刪定官供職謝啟》:“拔茅以征,冒處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示例】神僧恩重如山,寡人酬謝不盡。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九回
【第56句】: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示例】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第57句】:功若丘山[gōng ruò qiū shān]
【解釋】功:功績;若:象。功績象山一樣。比喻勞績非常大。
【出處】漢·東方朔《答客難》:“所俗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
【第58句】:執法如山[zhí fǎ rú shān]
【解釋】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搖。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執法如山,三尺法不能為不肖者宥也。”
【示例】這位法官一貫秉公辦案,執法如山,不徇私情。
【第59句】:堆集如山[duī jí rú shān]
【解釋】堆集:堆積。東西堆積得像山一樣。形容極多。
【出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闐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輛不絕,場內堆集如山。”
【示例】收購回來的棉花在倉庫都堆集如山了。
【第60句】:有眼不識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釋】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示例】他有眼不識泰山,真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第61句】: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
【解釋】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林沖雪夜上梁山。”
【示例】可以說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第62句】:猛虎下山[měng hǔ xià shān]
【解釋】形容勇猛而迅速。
【出處】清·吳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轉身作一個'猛虎下山’之勢,劈面撲來,要想楊福一閃,他好乘勢翻個跟斗,到楊福后面去。”
【第63句】:錦繡河山[jǐn xiù hé shān]
【解釋】形容壯麗華美的祖國山河。
【出處】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
【示例】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朱德《寄南征諸將》詩
【第64句】:義海恩山[yì hǎi ēn shān]
【解釋】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第65句】:眾喣漂山[zhòng xǔ piāo shān]
【解釋】喣:吹氣。許多人吹氣,能使山漂走。比喻說壞話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損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勝傳》:“夫眾喣漂山,聚蚊成雷。”
【示例】眾喣漂山不易安,勢張那復撫狂瀾。 ——元·王惲《秋澗全集·哀挽亡友中丞王兄五首》
【第66句】:刃樹劍山[rèn shù jiàn shān]
【解釋】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后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刃樹劍山,焦湯猛火。”
【第67句】:鐵桶江山[tiě tǒng jiāng shān]
【解釋】比喻牢固的政權或地位。
【出處】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村里的干部雖然調換了幾個,而他兩個卻好像鐵桶江山。”
【第68句】:福齊南山[fú qí nán shān]
【解釋】祝頌之辭。指福分如南山一樣高。
【出處】《南齊書·豫章獻王嶷傳》:“常謂福齊南山,慶鐘仁壽。”
【第69句】:大好河山[dà hǎo hé shān]
【解釋】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
【出處】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舉其防家賊、媚異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示例】長安卿相多權貴,大好河山付博徒。——劉復《竊國》詩
【第70句】:醉玉頹山[zuì yù tuí shān]
【解釋】形容男子風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風采。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宋·秦觀《滿庭芳》詞:“相如,方病酒,一觴一詠,賓有群賢。便扶起燈前,醉玉頹山。
【示例】且贏取升平快樂,又何辭醉玉頹山,是處有人扶著。 ——宋·史浩《瑞鶴仙·勸酒》詞
【第71句】:楚水吳山[chǔ shuǐ wú shān]
【解釋】楚地的水,吳地的山。指古時吳、楚兩國所屬地域。后用以指長江中下游一帶。
【出處】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牙書》:“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
【示例】寄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惡帖中。 ——宋·陸游《出游歸鞍上口占》
【第72句】:久歸道山[jiǔ guī dào shān]
【解釋】早已去世。道山,傳說中的仙山。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
【第73句】:聳膊成山[sǒng bó chéng shān]
【解釋】肩膀聳起成了一個“山”字。形容人聳肩縮頸的相貌。也形容人體瘦削的樣子。
【出處】唐·長孫無忌《嘲歐陽洵》詩:“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論證家麟角上,畫此一狝猴。”
【示例】捉襟見肘貧無敵,聳膊成山瘦可知。 ——宋·陸游《衰疾》詩
【第74句】:猛虎離山[měng hǔ lí shān]
【解釋】形容勇猛而迅速。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5回:“那人使動手中雙戟,猶如猛虎離山。”
【第75句】:鴻毛泰山[hóng máo tài shān]
【解釋】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示例】若必選擇死所,而謂鴻毛泰山,輕重有異,則雖值當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 ——章炳麟《敢死論跋語》
【第76句】:知水仁山[zhì shuǐ rén shān]
【解釋】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第77句】:聚米為山[jù mǐ wéi shān]
【解釋】東漢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給皇帝分析軍事形勢、進軍計劃,講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陳述軍事形勢,險要的地形。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援因說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又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示例】又在帝前聚米為山,指劃形勢,詳陳路徑,何處可攻,何處可守,說得明明白白,昭然可曉。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十八回
【第78句】:已歸道山[yǐ guī dào shān]
【解釋】道山:傳說中的仙山。已到達仙山。舊時比喻人死。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七:“世傳端明已歸道山,今尚爾游戲人間邪?”
【示例】這位朋友,現在已歸道山,這一回無言造訪,我至今不忘。 ——梁實秋《沉默》
【第79句】: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安如泰山。
【第80句】:帶礪河山[dài lì hé shān]
【解釋】帶:衣帶;礪:磨刀石;河:黃河;山:泰山。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示例】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河山,位在諸王侯上。 ——《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
【第81句】:邈若河山[miǎo ruò hé shān]
【解釋】形容遙遠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魯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第82句】:滿目青山[mǎn mù qīng shān]
【解釋】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勢大好。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十卷:“禪師愿達南泉去,滿目青山萬萬秋。”
【示例】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葉劍英《八十述懷》
【第83句】:螞蟻搬泰山[mǎ yǐ bān tài shān]
【解釋】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創造奇跡。用作貶義指人自不量力。
【示例】我們學習上要有螞蟻搬泰山的精神。
【第84句】:劍樹刀山[jiàn shù dāo shān]
【解釋】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示例】那怕她一把刀,就是劍樹刀山,我也不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
【第85句】:恩重泰山[ēn zhòng tài shān]
【解釋】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出處】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發酬。”
【第86句】:指點江山[zhǐ diǎn jiāng shān]
【解釋】指點:批評;江山:指國家。指批評國家大事。
【出處】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示例】他習慣于指點江山。
【第87句】:一葉迷山[yī yè mí shān]
【解釋】意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第88句】:蕩海拔山[dàng hǎi bá shān]
【解釋】搖動大海,拔起高山。形容力氣非常大。
【出處】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力蕩海而拔山。”
【第89句】:累土至山[lěi tǔ zhì shān]
【解釋】比喻由小到大,積少成多。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九十卷:“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圣,累靈至真,故萬里之涉累足乃達。”
【第90句】:安若泰山[ān ruò tài shān]
【解釋】形容極其平安穩固。同“安如泰山”。
【出處】《南史·梁紀下論》:“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
【示例】夜宿丈人之館,安若泰山。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
【第91句】:氣涌如山[qì yǒng rú shān]
【解釋】形容惱怒到極點。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權大怒,欲自征淵”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涌如山。”
【示例】大怒,來余家,氣涌如山,為言并無奏加津貼事。 ——清·馮桂芬《江蘇減賦記》
【第92句】:涉水登山[shè shuǐ dēng shān]
【解釋】形容旅程的艱苦,也形容行程連綿不斷。同“涉海登山”。
【出處】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一折:“假饒他升天攝地三千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趕將去活喇喇牽轉白牛。”
【示例】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46回:“吾涉水登山,各處訪察,不想今天在此相遇。”
【第93句】:蚊思負山[wén sī fù shān]
【解釋】負:擔負。比喻力量雖微卻愿擔負重任。
【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四卷:“予不自揣,蚊思負山,欲取酈注從而疏之。”
【第94句】:堆積如山[duī jī rú shān]
【解釋】聚集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極多。
【出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闐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輛不絕,場內堆積如山。”
【示例】福王倉中的糧食堆積如山,朽得不能再吃。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一章
【第95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釋】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你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第96句】:使蚊負山[shǐ wén fù shān]
【解釋】使:派,令;負: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勝任。
【出處】《莊子·應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第97句】:重于泰山[zhòng yú tài shān]
【解釋】比泰山還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價值。也形容意義重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示例】子鮮之勢,重于泰山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五回
【第98句】:萬水千山[wàn shuǐ qiān shān]
【解釋】萬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艱難遙遠。
【出處】唐·張喬《寄維陽故人》詩:“離別河邊綰柳條,千山萬水玉人遙。”
【示例】萬水千山路,孤舟幾月程。 ——唐·賈島《送耿處士》詩
【第99句】:誓海盟山[shì hǎi méng shān]
【解釋】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表示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恒不變。同“山盟海誓”。
【出處】明·王玉峰《焚香記·折證》:“相當初誓海盟山,他把香云痛剪。”《群音類選·〈玉簪記·詞姤私情〉》:“皇天在上,照證兩心知,誓海盟山永不移。”
【示例】蘅舫是一向有了交情的,誓海盟山,已有白頭之約。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
100、眾喣飄山[zhòng xǔ piāo shān]
【解釋】眾人吹氣,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眾喣漂山”。
【出處】《后漢書·第五倫傳》:“眾喣飄山,聚蚊成雷,蓋驕佚所從生也。”
10【第1句】:欱野噴山[ē yě pēn shān]
【解釋】欱:吮進,吮吸;噴:吹氣。將原野吸進,把山岳吹動。比喻氣魄、聲勢極大。
【出處】漢·班固《東都賦》:“吐爓生風,欱野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