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逆”的成語大全(88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逆坂走丸、誅兇討逆、忠言逆耳等含“逆”的成語88個,其中“逆”開頭的31個,“逆”結尾的8個,“逆”在中間的49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逆”開頭的成語
【第1句】:逆坂走丸[nì bǎn zǒu wán]
【解釋】逆著斜坡滾丸。比喻事情難于辦到。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甫嵩傳》:“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坂走丸,迎風縱槕,豈云易哉!”
【示例】饑寒切體,而欲使民興禮讓者,此猶逆坂走丸,勢不可得也。 ——《周書·蘇綽傳》
【第2句】:逆子賊臣[nì zǐ zéi chén]
【解釋】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
【第3句】:逆天犯順[nì tiān fàn shùn]
【解釋】背逆天意正道。
【出處】《周書·齊煬王憲傳》:“直若逆天犯順,此則自取滅亡。”
【示例】且夏賊逆天犯順,本因輕實朝廷,以為必不能討己。 ——宋·蘇軾《乞約鬼章討阿里骨札子》
【第4句】:逆流而上[nì liú ér shàng]
【解釋】逆:倒。逆水前進。比喻迎著困難而上。
【出處】《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毛亨傳:“逆流而上曰溯洄。”
【示例】目前,正有一股寒流向我們壓過來,我們要逆流而上,打上去! ——張天民《創業》第13章
【第5句】:逆臣賊子[nì chén zéi zǐ]
【解釋】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示例】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晉書·王導傳》)
【第6句】:逆耳忠言[nì ěr zhōng yán]
【解釋】逆耳:不順耳。聽起來感到刺耳的話是有益的好話。
【出處】明·無名氏《四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興兵,逆耳忠言不肯聽。”
【示例】罕見的是能夠像大帥這樣喜歡逆耳忠言,不喜歡聽奉承的話。 ——姚雪垠《李自成》第23章
【第7句】:逆理違天[nì lǐ wéi tiān]
【解釋】逆:違反;悖:違背。違背天道常理。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帝紀》:“身滅祀絕,為天下笑,天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違理而不見時也。”
【示例】我薦仁義,肯從他逆理違天。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寶劍記·避難遇義》
【第8句】:逆知所始[nì zhī suǒ shǐ]
【解釋】逆:預先猜度。指事先掌握情況,判斷對方的企圖。
【出處】清·黃邦寧《秦乞夏襄陽札子》:“善觀敵者,當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
【第9句】:逆天大罪[nì tiān dà zuì]
【解釋】逆:違背。形容極大的罪惡。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二則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眾當竭力捐軀,盡忠報國,死而后已。”
【示例】就是逆天大罪,我們也可以原諒他。
【第10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nì shuǐ xíng zhōu,bù jìn zé tuì]
【解釋】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如不努力推進,則會隨水流后退。比喻學習或做事須克服困難,奮勉向前。
【出處】清·梁啟超《蒞山西票商歡迎會學說詞》:“夫舊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為人之處于世也,如逆水許舟,不進則退。”
【第11句】:逆天暴物[nì tiān bào wù]
【解釋】違逆天理,殘害生靈。
【出處】《文子·精誠》:“故精誠內形,氣動于天,景星見,黃龍下,鳳皇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乘,晝明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示例】有陳竊據江表,逆天暴物,朕初受命,陳頊尚存,厚納叛亡,侵犯城戍。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八十四回
【第12句】:逆風撐船[nì fēng chēng chuán]
【解釋】逆風:頂風。比喻身處逆境。
【出處】宋·陸游《與何蜀州啟》:“老驥伏櫪,雖未歇于壯心;逆風撐船,終不離于舊處。”
【第13句】:逆天而行[nì tiān ér xíng]
【解釋】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2回:“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據仙姑說得其難其慎,斷不可逆天而行。”
【第14句】:逆水行舟[nì shuǐ xíng zhōu]
【解釋】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出處】清·梁啟超《蒞山西票商歡迎會學說詞》:“夫舊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為人之處于世也,如逆水許舟,不進則退。”
【示例】即使目下還有點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纖。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第15句】:逆耳良言[nì ěr liáng yán]
【解釋】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示例】你不妨耐心地聽一聽逆耳良言,也許這對于你是有好處的。
【第16句】:逆天無道[nì tiān wú dào]
【解釋】逆:違反;道:道義。違反天理,毫無道義。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破虜討逆傳》:“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示例】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
【第17句】:逆道亂常[nì dào luàn cháng]
【解釋】指違背道德綱常。
【出處】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示例】你不能干逆道亂常的事。
【第18句】:逆行倒施[nì xíng dǎo shī]
【解釋】猶言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出處】南朝·宋·無名氏《移答魏安南平南府》:“強者為雄,斯則棄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于此。”
【示例】吾既以孝廉舉也,逆行倒施,吾不能學眾之偽。 ——清·周亮工《張林宗先生傳》
【第19句】:逆子貳臣[nì zǐ èr chén]
【解釋】貳臣:由舊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擔任官職的人。忤逆不孝的兒子,不忠的大臣。
【出處】瞿秋白《魯迅的精神》:“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戰士。”
【第20句】:逆來順受[nì lái shùn shòu]
【解釋】指對惡劣的環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若是一個略略知趣的,見家主來光顧,也便逆來順受。”
【示例】從前受了主人的罵,無非逆來順受。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三回
【第21句】:逆耳利行[nì ěr lì xíng]
【解釋】猶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于行為。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示例】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舊唐書·王脧傳》
【第22句】:逆天背理[nì tiān bèi lǐ]
【解釋】逆:違背。違背天道常理。
【出處】元·無名氏《陳倉路》頭折:“則他那逆天背理可釤殺,我則待要剿除亂掠扶家國。”
【第23句】:逆天悖理[nì tiān bèi lǐ]
【解釋】指違背天道常理。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帝紀》:“身滅祀絕,為天下笑,天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違理而不見時也。”
【示例】自甘一死,九泉可見太祖列宗之靈,不似你這逆天悖理,碎尸萬段!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五回
【第24句】:逆天行事[nì tiān xíng shì]
【解釋】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逆天行事的無徒子,怎與皇家做柱石。”
【示例】我如這樣做就是逆天行事。
【第25句】:逆取順守[nì qǔ shùn shǒu]
【解釋】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出處】《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示例】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第26句】:逆天違眾[nì tiān wéi zhòng]
【解釋】指違背天理人情。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伍被傳》:“夫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也?誠逆天違眾而不見時也。”
【第27句】:逆風惡浪[nì fēng è làng]
【解釋】比喻險惡的形勢。
【出處】《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即使尹老師滿腹牢騷及煩躁,也還是聽到鈴聲,奔赴教室,頂著'四人幫’掀起的逆風惡浪,為學生們上課。”
【第28句】:逆阪走丸[nì bǎn zǒu wán]
【解釋】比喻事情難于辦到。同“逆坂走丸”。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甫嵩傳》:“若欲輔難佐之朝,雕朽敗之木,是猶逆阪走丸,迎風縱槕,豈云易哉!”
【示例】決水于高原之上,以注川谷,無不行者,如逆阪走丸,雖竭力以進之,其復走而下,可必也。 ——宋·司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
【第29句】:逆施倒行[nì shī dǎo xíng]
【解釋】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同“逆行倒施”。
【出處】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告各友邦書》:“逆施倒行,以迄于今。”
【第30句】:逆耳之言[nì ěr zhī yán]
【解釋】聽起來不舒服的話(多指尖銳、中肯的勸告或批評)。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張纮傳》:“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
【示例】你不要討厭我的逆耳之言。
【第31句】:逆天違理[nì tiān wéi lǐ]
【解釋】指違背天道常理。
【出處】漢·荀悅《漢紀·孝武帝紀》:“身滅祀絕,為天下笑,天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違理而不見時也。”
“逆”結尾的成語
【第1句】:誅兇討逆[zhū xiōng tǎo nì]
【解釋】誅:殺死;逆:叛逆。討伐消滅作惡叛亂的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示例】身為上將,統領大軍,奮武揚威,誅兇討逆。(明·姚茂良《精忠記》第八出)
【第2句】:十惡五逆[shí è wǔ nì]
【解釋】指種種不可赦免的大罪。
【出處】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惡五逆,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
【示例】乃至見他十惡五逆,亦將我心置他胸魁禍首。 ——清·龔自珍《發大心文》
【第3句】:相視莫逆[xiāng shì mò nì]
【解釋】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示例】公卿大夫相視莫逆,如出一轍。 ——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五》
【第4句】:去順效逆[qù shùn xiào nì]
【解釋】順、逆:指對君主、國家的叛逆和忠順。比喻背離道,仿效壞人干壞事。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示例】試想用弱敵強,怎得為明?去順效逆,怎得為智?去順效逆,怎得為忠?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四十六回
【第5句】:誅暴討逆[zhū bào tǎo nì]
【解釋】誅:討伐。討伐兇暴、叛逆之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第6句】:誅兇殄逆[zhū xiōng tiǎn nì]
【解釋】誅:殺死;殄:滅絕;逆:叛逆。討伐消滅作惡叛亂的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示例】圣人誅兇殄逆,濟人寧亂,必資刑殺,以清天下。(唐·陳子昂《請措刑科》)
【第7句】:窮兇極逆[qióng xiōng jí nì]
【解釋】逆:違背。做事兇殘不合禮法。
【出處】《陳書·始興王叔陵傳》:“皇太后奉臨,又加鋒刃,窮兇極逆,曠古未聞。”
【第8句】:以順誅逆[yǐ shùn zhū nì]
【解釋】順:順應;逆:違反發展趨勢。順應趨勢,征伐逆歷史趨勢的勢力。
【出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
【示例】但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殆非所長,臣服晦智,晦知臣勇。今奉命往討,以順誅逆,定可為陛下擒晦呢!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九回
“逆”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忠言逆耳[zhōng yán nì ěr]
【解釋】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于改正缺點錯誤。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示例】煙館里的人,都看這人來歷不明,勸他不要與那人要好,卻是忠言逆耳,哪里聽得。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三回
【第2句】:順德者昌,逆德者亡[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解釋】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出處】《漢書·高帝紀》:“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示例】順德者昌,逆德者亡,欲一天下,當順民心。 ——明·朱鼎《玉鏡臺記·石勒稱王》
【第3句】:志梟逆虜[zhì xiāo nì lǔ]
【解釋】梟:梟首,引申為消滅;逆:叛逆;虜:外族。立下志向,消滅敵人。
【出處】晉·劉琨《與親故書》:“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第4句】:學如逆水行舟[xué rú nì shuǐ xíng zhōu]
【解釋】學習就像在逆水中行船一樣,不前進就勢必后退。
【出處】古諺語: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5句】:目逆而送[mù nì ér sòng]
【解釋】逆:迎。目逆:眼睛迎著當面走過來的人。眼睛注視著迎來,注視著送走。形容對所見的人十分關注或敬佩。
【出處】《左傳·恒公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示例】五日,學生五千余人身背包袱出發,沿途市民淚眼模糊地目逆而送。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四十三章
【第6句】:順人者昌,逆人者亡[shùn rén zhě chāng,nì rén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應民眾的就能興旺,違逆民眾的定要衰亡。
【出處】《后漢書·申屠剛傳》:“夫圣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
【第7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shùn wǒ zhě chāng,nì wǒ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出處】《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示例】在她控制的文藝陣地,瘋狂地實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法西斯統治。 ——周立波《一個偉大文獻的誕生》
【第8句】:去逆效順[qù nì xiào shùn]
【解釋】逆:違背。脫離叛逆者,效法忠于國家的人。
【出處】唐·陸贄《詔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
【示例】當由四川省臣據實奏聞,文宗以他去逆效順,厚加慰諭。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9句】:橫行逆施[héng xíng nì shī]
【解釋】指做事違反常道,行為不軌。
【出處】述之《怎樣才能解決江浙目前的危急問題》:“我們知道北伐軍為了援救江浙的民眾起見,為了鏟除帝國主義的工具起見,絕對不能容忍這班強盜軍閥在江浙橫行逆施。”
【第10句】:順德者吉,逆天者兇[shùn dé zhě jí,nì tiān zhě xiōng]
【解釋】順:依順;吉:吉利;逆:違逆;兇:兇禍。依順符合道德的就可以得到吉利,違背天意就必然遭到兇禍。
【出處】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你道順德者吉,逆天者兇,我怎肯二意三心,背義忘恩,有始無終。”
【第11句】:悖逆不軌[bèi nì bù guǐ]
【解釋】悖逆:違反正道,犯法作亂;不軌:不合法規。指違背正道,不守法規。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本史》:“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
【第12句】:倒行逆施[dào xíng nì shī]
【解釋】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示例】在壓迫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疏解和抗議都無用,壓迫者是可以任所欲為,倒行逆施的。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離渝前的政治形勢》
【第13句】:桀逆放恣[jié nì fàng zì]
【解釋】桀:兇暴;放恣:放縱,任性。形容兇暴任性。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列傳》:“竊聞領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
【示例】他桀逆放恣的個性是積習難改。
【第14句】:重逆無道[zhòng nì wú dào]
【解釋】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出處】《漢書·吳王劉濞傳》:“而卬(楚王劉卬)等又重逆無道,燒宗廟,鹵御物,朕甚痛之。”
【第15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
【解釋】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示例】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我深深地感到群眾力量的偉大,真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第16句】:討逆除暴[tǎo nì chú bào]
【解釋】征伐和消除背叛的殘暴勢力。
【出處】《晉書·張軌傳》:“立秋,萬物將成,殺氣之始,其于王事,杖麾誓眾,釁鼓禮神,所以討逆除暴,成功濟務,寧宗廟社稷,致天下之福,不可廢也。”
【第17句】:順之者興,逆之者亡[shùn zhī zhě xīng,nì zhī zhě wáng]
【解釋】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出處】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以萬丈之氣焰,磅礴沖擊于全世界人人之腦中,順之者興,逆之者亡。”
【第18句】:莫逆之契[mò nì zhī qì]
【解釋】莫逆:沒有抵觸;契:相合。指朋友之間情投意切,心心相印的深厚友情。
【出處】晉·范弘之《與王珣書》:“與先帝隆布衣之好,著莫逆之契。”
【示例】莫逆之契,義等于天倫;不腆之辭,意勤于地主。 ——宋·蘇軾《寒食宴提刑致語口號》
【第19句】:順天者逸,逆天者勞[shùn tiān zhě yì,nì tiān zhě láo]
【解釋】順:順從;天:天意;逸:安樂;勞:勞苦。指順應天理的就能得到安樂,違背天理的就要受到苦勞。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
【第20句】:順道者昌,逆德者亡[shùn dào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解釋】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出處】晉·司馬彪《戰略》:“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第21句】:江海不逆小流[jiāng hǎi bù nì xiǎo liú]
【解釋】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納細流的緣故。比喻人氣度大才能擔當大事。
【出處】漢·劉向《說苑·尊賢》:“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第22句】:棄逆歸順[qì nì guī shùn]
【解釋】指脫離叛軍而歸順朝廷。
【出處】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自然相率棄逆歸順。”
【示例】《舊唐書·仆固懷恩傳》:“臣男玢嘗被同羅虜將,蓋亦制不由己,旋即棄逆歸順。”
【第23句】:忤逆不孝[wǔ nì bù xiào]
【解釋】忤逆:不順從。不服從和孝敬父母。
【出處】老舍《二馬》第四段:“誰叫上鬼子國來呢!在鬼子國沒地方去告忤逆不孝!忍著吧!”
【示例】他生了一個忤逆不孝的兒子。
【第24句】:莫逆交[mò nì jiāo]
【解釋】莫:沒有;逆:抵觸;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出處】《洪秀全評傳》第11回:“原來胡元煒,本與錢江是個同學中人,少年各抱大志,為莫逆交。”
【第25句】:順之者成,逆之者敗[shùn zhī zhě chéng,nì zhī zhě bài]
【解釋】順:順從;成:成功;逆:違逆;敗:失敗。順從他的就能成功,違逆他的必會失敗。
【出處】宋·朱熹《寄陳同甫書》:“然區區鄙意,常竊以為畫古今只是一體,順之者成,逆之者敗,固非古之圣賢所能獨然。”
【第26句】:橫發逆起[hèng fā nì qǐ]
【解釋】橫:不測,意外。指出乎所料,突然興起。
【出處】宋·岳珂《桯史·丹棱巽巖》:“吉兇禍福,橫發逆起,有不可知,將合于道,其惟權乎。”
【第27句】:批逆鱗[pī nì lín]
【解釋】批:觸;逆鱗:倒生的鱗。觸犯了龍喉下的逆鱗。比喻臣下直言勸諫,觸犯君主。也比喻弱國侵犯強國。
【出處】《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示例】獻納親會批逆鱗,忽以讒言棄于野。 ——明·唐寅《潯陽送別圖》詩
【第28句】:莫逆于心[mò nì yú xīn]
【解釋】心中沒有抵觸。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示例】此王與導之得意忘言而莫逆于心者也。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晉惠帝》
【第29句】:罪逆深重[zuì nì shēn zhòng]
【解釋】指做了很大的壞事,犯了很大的罪。同“罪孽深重”。
【出處】宋·歐陽修《與十四弟書》:“某罪逆深重,不自死滅。”
【第30句】:批其逆鱗[pī qí nì lín]
【解釋】批:觸;逆鱗:倒生的鱗。觸犯了龍喉下的逆鱗。比喻臣下直言勸諫,觸犯君主。也比喻弱國侵犯強國。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
【第31句】:苦口逆耳[kǔ kǒu nì ěr]
【解釋】苦口:藥吃起來特別苦;逆耳: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誠的規勸。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
【示例】妄有譏刺,雖苦口逆耳,不得事實,且優游寬容。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寵傳》
【第32句】:大逆不道[dà nì bù dào]
【解釋】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漢書·楊惲傳》:“為妖惡言,大逆不道,請逮捕治。”
【示例】汝賴吾玉璽,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問罪,豈肯反助賊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第33句】:莫逆之交[mò nì zhī jiāo]
【解釋】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出處】《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示例】少與崔浩為莫逆之交。 ——《北史·眭夸傳》
【第34句】:違天逆理[wéi tiān nì lǐ]
【解釋】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
【出處】《周書·文帝紀上》:“侯莫陳悅違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專戮罪重,不恭詔命,阻兵水洛,強梁秦隴。”
【第35句】:難以逆料[nán yǐ nì liào]
【解釋】逆:預先;料:料想。很難事先料到。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第36句】:順天者昌,逆天者亡[shùn tiān zhě chāng,nì tiān zhě wáng]
【解釋】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出處】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趙氏既昌,合當順人應天,不宜苦苦直要報仇。”
【示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6回:“我思:'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不若歸周,共享安康,以伐無道。”
【第37句】:危言逆耳[wēi yán nì ěr]
【解釋】正直的規勸聽起來不順耳。
【出處】明·李東陽《太白行》:“龍攀鳳附不自由,何乃棄君來事仇。危言逆耳誰為謀?”
【第38句】:以意逆志[yǐ yì nì zhì]
【解釋】意:意圖;逆:猜度;志:心思。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出處】《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示例】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 ——朱自清《詩言志辨·比興》
【第39句】:亂臣逆子[luàn chén nì z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逆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近漢氏淮南、阜陵,皆為亂臣逆子,而猶或及身而復國,或至子而錫土。”
【示例】載垣、端華、肅順等亂臣逆子,傷乎理,違乎易,所擬年號'祺祥’二字,不吉不利,群議之,則廢。 ——趙輝《同治皇帝》第五章
【第40句】:賊臣逆子[zéi chén nì zǐ]
【解釋】指心懷異志、為奸作惡的人。同“賊臣亂子”。
【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賊臣逆子設陰謀,慮恐國破人消滅。”
【示例】且聞之,自古代有屯剝,賊臣逆子,無世無之。 ——唐·魏徵壽《隋書·煬三子傳》
【第41句】:順我者吉,逆我者衰[shùn wǒ zhě jí,nì wǒ zhě shuāi]
【解釋】順:順從;吉:吉利;逆:違逆;衰:衰敗。順從我的就會吉利,違背我的就會衰亡。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20卷:“承玄步虛,上躡玉機,衣斗履斗,流鈴煥威,順我者吉,逆我者衰,我行天真,萬里廓開。”
【第42句】:順天者存,逆天者亡[shùn tiān zhě cún,nì tiān zhě wáng]
【解釋】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
【出處】《孟子·離婁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示例】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今吾周鳳鳴岐山,英雄間出,豪杰歸心,道兄何得逆天而行,任一己私意哉。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八回
【第43句】:批逆龍鱗[pī nì lóng lín]
【解釋】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有觸之必怒而殺人。常以喻弱者觸怒強者或臣下觸犯君主等。
【出處】宋·陳亮《謝張侍御啟》:“優念亮脫身虎口,久矣諱窮;批逆龍鱗,期于合理,庶幾一割之有用,安能百煉而愈剛!”
【第44句】:走丸逆坂[zǒu wán nì bǎn]
【解釋】走丸:滾彈丸;坂:同“阪”,山坡。逆著山坡滾彈丸。比喻所求與所行相背離,難償所愿
【出處】《舊唐書·李密傳》:“芳餌之下,必有懸魚,惜其重賞,求人死力,走丸逆坂,匹此非難。凡百驍雄,誰不讎怨。”
【第45句】:大逆無道[dà nì wú dào]
【解釋】封建時代稱犯上作亂等重大罪行。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
【示例】昔以革命為大逆無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動念矣。 ——孫中山《自傳》
【第46句】:相視而笑,莫逆于心[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
【解釋】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出處】《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示例】只要攤出我的雜感來,便可以做他們的“藍譜”,“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了。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
【第47句】:莫逆之友[mò nì zhī yǒu]
【解釋】莫:沒有;逆:抵觸。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出處】《周書·張軌傳》:“與樂安孫樹仁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
【第48句】:順我者生,逆我者死[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
【解釋】順從我的心意才能生存,違抗我的心意就要滅亡。
【出處】語出《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
【示例】聶紺弩《兔先生的發言》:“這些頭等角色,擺著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猙獰面目。”
【第49句】:謀逆不軌[móu nì bù guǐ]
【解釋】謀:圖謀;逆:違背;不軌:不合法。圖謀進行違法叛逆活動。
【出處】《楊家將演義》第二回:“汝竊據太原,稱孤道寡,偷生一隅,亦已足矣,奈何謀逆不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