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港珠澳大橋寫好句子聚集100條
關于港珠澳大橋的作文3篇
引導語: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港珠澳大橋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港珠澳大橋的作文篇1
世界著名的港珠澳大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橫跨整個珠海,聯通香港和澳門,把原本2小時的路程縮短成半個小時。
乘坐巴士駛入大橋,眼前的一幕映入我的眼簾。碩大的鋼架橫放在大橋兩側,好似是一個太陽能帆板,整天暴露在陽光下,吸收著太陽發出的耀眼光芒,給行駛的車輛擋太陽。鋼架中間鑲著不計其數的鋼制繩索,蜿蜒曲折,像條條,小巧玲瓏的盤山公路,扭得像個麻花似的。最吸引人眼球的還要數路邊大大小小的燈泡。如果到了晚上,璀璨的五彩繽紛的燈光打在整個港珠澳大橋,成為整個珠海上的亮點,是海上的指路人,是海上的啟明燈……
隨著大巴的繼續駛進,漸漸地,漸漸地,大巴已經行駛到了大橋中央,我把頭探出窗外,這里的水一碧如洗,看上去像是藍藍的天空。突然,橋上出現了一個路牌:中國白海豚一級保護動物自然生態保護環境。這時,一群潔白如玉的白海豚在海中做了一個回旋空翻,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浮白弧線,劃過夏日里的戈壁長空。白海豚發出陣陣粗啞的聲音,好像奏出了一首華爾茲交響曲。它們有時或昂首挺胸,或飛躍,好像在炫耀自己嘹亮的歌喉。很快,我們的大橋之旅結束了。
港珠澳大橋,它灌注了建筑師們智慧的結晶以及他們不屈不撓、頑強堅持的決心和毅力。這次游港珠澳大橋,讓我領悟到了我國建筑的宏偉都是因為我國人民的不畏艱難,在狂風暴雨中建成的,這種精神似無價之寶一般銘刻在我的心中。
關于港珠澳大橋的作文篇2
這是一個不一般的星期六。
今天老師告訴我們一個喜訊:在幾天前,我們中國建造的一座前所未有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通車了!它是2024年開始籌建的,總建筑師之一是林鳴。大橋長五十五公里,有六個車道。在這之前有荷蘭、韓國兩個國家曾建過跨海大橋和隧道,于是林總就去了韓國,想看一下他們是怎么建設。但那里的人小看中國人,不讓看,所以林總回來后下決心自己建造。
大橋是用鋼板鋪成的,他們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在大橋建到一大半時,因為前方就是機場,飛機要慢慢往下飛,輪船也要經過,所以為了保證安全和交通通暢,他們要將橋建到海底,這可是很難完成的重任,也很危險。因此林總每天出門前都多看一眼房間,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回來睡!海下的大橋是用沉管做的,一個沉管就有8頓重,總共要放33根沉管。放第一根沉管就用了幾年的時間,這只是個開頭,還有32根沉管啊!他們每天都非常的艱辛,到2024年5月,馬上就要完成了,但發現最后一根沉管跟第32跟沉管差16公分,有人說這沒關系,但是林總說要是這座橋不正了,那我的心也就不正了,最后還是重新吊起來放正了。
今天,大橋終于通車,這可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大橋啊!真是中國的驕傲!
關于港珠澳大橋的作文篇3
前不久,港珠澳大橋與肆虐了大半個地球的'強臺風“山竹”從容握手告別,再一次令世界矚目。欣聞喜訊,我心頭的那點不安也煙消云散,港珠澳大橋的壯麗景象更加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今年“五一”假期,我和家人完成了“珠澳游”,親眼目睹了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在珠海和澳門的好多地方,我們都能遠眺到尚未通行的港珠澳大橋,欣賞它不同的姿容。比較而言,在珠海九洲港看到的大橋景象最為壯觀。
觀賞點是在海邊一塊高高的峭巖上。放眼望去,港珠澳大橋似乎近在咫尺。我看到了圓圓的西人工島,看到了從人工島伸出的通向澳門和珠海的兩段橋體,看到了從人工島另一端延伸出去的長長的、長長的橋體。這望不見盡頭的橋,在夕陽的照射下,好像是粼粼波光上一道接一道微微律動的樂譜,舒展安然地伸向泠汀洋……我似乎看到了四十多公里的沉沉一線連到了東方之珠——香港。
不知不覺,太陽收起了它最后一縷光芒。忽地,那律動的樂譜上閃亮起一豆又一豆的小音符。啊,港珠澳大橋亮燈啦!夜幕下的港珠澳大橋格外迷人。在廣袤的蒼穹下,黑暗的大海上,大橋的燈火越發亮麗。一豆豆音符已化身為一粒粒璀璨的鉆石,點點相連延向遠方,如同撒在大海上的長長珠串,靜靜閃爍,微微浮動,若遠若近,如夢如幻。我不禁沉浸在無法言說的瑰麗與靜謐之中,期待著鋪展過來的海浪,或許有一排,能把那長長的閃閃爍爍的珠串送到我的身邊,與它相擁片刻 …… 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連接珠江東西,將漫長海路變為便捷通途,這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海灣發展區,這神話般的創舉,令中華兒女蕩氣回腸……
港珠澳大橋,我期待您早日通車,期待早日成為您的通行者。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作文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靜。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影片一開始就從多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座世紀大橋的恢弘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付匆匆進珠港澳地區的經濟成長具有緊張的戰略意義。
貫穿整個片子的,是感情。盡管大橋是今世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歷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雄偉。正如片子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比較起數據成績,片子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五年去籌辦,用了八年去扶植,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不少工程人員的芳華,便放在了這大橋扶植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干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的,現在已成中年男子。早年的獨身只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戴婚服在即將完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配合為大橋奮斗......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照樣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緊張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豪杰”。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看眾的心中,讓人人每當疾馳于大橋上,隧道中,都邑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今世七大奇跡”。
最令我沖動的,并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建造歷程中的挫折。勝利雖然令人欣喜,然則遇上失敗更能展現出工作人員對大橋所支付的心血。在建E15號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艱苦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許多顛末多日勞頓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后,在降服重重艱苦終于對接勝利后,許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這令我們很是沖動。大橋的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有工作人員玩笑的說,人人都有兩個情人,一個是本身的另一半,另一個便是大橋這個項目。娶親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片子記錄了大橋蘊含的時代精神,記錄了大橋扶植歷程中的許多歷史瞬間和工程人員的動人故事,講述了他們不畏艱苦,盡力奮斗,開發立異的精神。往后我會繼承向港珠澳扶植者學習,踏踏實實、奮發向上,在本身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度。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500字
港珠澳大橋,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港珠澳大橋觀后感500字,希望能幫到大家!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500字
港珠澳大橋是工程師們歷經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弘,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第1句】:工程概況
港珠澳大橋主體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以期于2024至2024年完成,投資超700億元,約6年建成。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工程們要挑戰海上建橋的極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臺風、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蝕對它來說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脅。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約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這座大橋需要堅固到能夠抵抗強烈的撞擊。這里有三個重要國際機場,保證航空與橋梁的安全也是設計師們要面臨的難題。除此之外,要考慮橋梁的阻水率,如果超過10%的阻水率,勢必會造成河沙淤積,威脅航道的安全,同時未來的伶仃洋面臨很可能變成一片沖積平原的危險。還有一種看不見的危險“氯鹽”,也會大大的威脅橋梁的安全。跨海大橋、海底隧道、人工島,每一項任務都充滿了未知的挑戰。
【第2句】:工程難題及解決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有三大難點:一是安全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沖突;二是環保問題,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三是水文環境問題,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
港珠澳大橋對珠江口水文環境最大的影響來自人工島的建設。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區域要穿過中華白海豚生態區,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已經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第3句】:我的感觸
紀錄片中很多鏡頭對準了這個超級工程審慎縝密的設計驗證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為確保深海航道暢通和周邊國際機場的飛行安全,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以及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軌道下沉中鋼纜牽引的模擬壓力試驗、高架橋的共振試驗以及為了給大橋壽命提供驗證數據,工程師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準備了氯鹽試驗,在這些付出和堅持中工程師們所展現出的信仰,更是給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感動。
感觸一:嚴謹認真的態度
觀看影片后,對現實工作帶來了很大啟發,平日里我們總是提出各種困難,各種施工條件不滿足施工,各種外在條件不符合要求,無法正常施工,無法保證工期,質量要求太嚴,無法保證等各種理由。在超級工程中,里面的各個工程面臨的困難非常之多,質量要求非常嚴,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感觸二:詳細周密的計劃
其次是對“工程”特別是大型工程、超級工程的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成大事,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幾個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計劃之前你需要各種各樣經驗的積累,數據理論一個都不能少,而在計劃后,工程又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問題需要你去解決。就拿紀錄片里的例子來說,為了測試海水對金屬的腐蝕,科研人員調用了在實驗室被還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屬材料進行比較。注意,二十多年實際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擬,是實際!當我看到實驗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鋼板時我對工程師們的高瞻遠矚是無比的佩服。
感觸三:精誠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為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合同約束那么簡單。更是為了完成一項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見工程。
【第4句】:結語
港珠澳大橋,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這是最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筑方案,它將連起世界最具活力經濟區,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筑的工程記錄,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最后讓我們向這些挑戰宏大自然,造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腳踏實地,用雙手推動著社會進步的工程師們致敬!
如何寫“超級工程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在看完紀錄片《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后,我不禁為如此偉大的工程贊嘆。工程師們克服多種對施工不利的條件,在工程建設當中不斷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尋找對策,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兼具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連為一體。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跡,他們要啟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這里臺風頻繁,海床結構復雜,再在海底建設如此龐大的超級工程的話,很有可能會引發地震,進而導致海嘯等災難的發生。為保證工程安全進行,必須解決以下問題:
【第1句】:阻水問題:大橋橫跨珠江口,對珠江的排洪納潮有較大影響,嚴重時會造成航道淤塞;這樣必須采用大跨徑的橋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徑,橋墩的厚度約為2-3米,阻水率為6-10%,而采用100米跨徑,阻水率就降為2-3%)
【第2句】:航道問題:珠江口為我國航運最繁忙的航道,必須提高大橋凈空;
【第3句】:航空限高問題:大橋附近有澳門、香港兩個國際機場,對橋高有嚴格限制,這樣與第二條形成一個矛盾;
【第4句】:白海豚問題:大橋橫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設期必須錯開白海豚繁殖期;
【第5句】:臺風:珠江口臺風多,對大橋的穩定性及行車安全設計上有較高要求;
【第6句】:海水侵蝕:海水對混凝土的逐步侵蝕,影響大橋結構和使用壽命。
珠江口基本上為沖積地質,淤泥較厚,在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島,在國內還沒有先例。同時由于淤泥和地質其他問題,在上面建設沉管海底隧道同樣在國內沒有先例。(國內基本上為盾構隧道)。這樣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島和海地隧道也成為一個難點。
大方面的問題便于發現,但對于如此巨大的超級工程來說,在工程的進行過程中還會不斷地遇到新問題。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師們發現海床并不結實,無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響下還會導致沉管側翻。如果沉管側翻,在海底巨大的壓力下,是無法再將其置回原位的,這樣一來,造價高昂的沉管就相當于報廢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師們現在實驗室里模擬海洋環境,計算相關數據,并同時在海底澆灌混泥土平臺,日后可將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臺之上。
對于像港珠澳大橋這樣的世界級超級工程,設計以及施工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項工程需要花費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通用7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港珠澳大橋觀后感(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集“橋-島-隧”于一體,全長55公里。這座世紀大橋的宏偉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盡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宏偉。正如影片中,“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數據成就,電影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六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這么多工程人員的青春,便放在了這大橋建設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干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現在已成中年男子。從前的單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著婚服在即將竣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為大橋奮斗,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眾的心中,讓大家每當奔馳于港珠澳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跡”。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2
看完基建工程題材紀錄片“港珠澳大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感受到我們祖國基建工程的強大,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條巨龍飛跨三地,將香港、澳門和珠海連為一起,從開工建設到正式通車歷時8年多時間,長度達55Km的超級工程為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帶來深遠的意義。
作為一名中交建設者,雖未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但我從內心感到無比驕傲,在深海中建設大橋難度更大,尤其是世界最大沉管從加工到運輸、安裝至最后合龍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號稱世界最大難度的“深海之吻”E30節沉管在環境復雜的海底受多種環境介質影響,最終實現了無人準確對接。
中交集團承建的海底隧道是國內第一個采用沉管工藝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僅代表了中國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從事建筑行業馬上快十年了,時常也會問自己“累嗎”,回答是“累!”有時候也很苦惱,“離家太遠了,不能照顧日漸老去的父母”“放假時間太少了,不想和我的那個她一直異地”……但如果問自己“要放棄嗎?”我會非常堅決地回答“不!”理由只有一個,望著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橋梁,看著他們由自己的努力,一天天的打造成一座城市的血脈,滿滿的自豪,足夠填補我所有的遺憾。
今后我們會繼續向港珠澳建設者學習,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采。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3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因為有了比天空更寬闊的人的胸懷,一架傾注了施工人員十幾年心血,聯通香港、珠海、澳門的跨海大橋,于20x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了,這就是伶仃洋上騰飛的巨龍——港珠澳大橋。一個偉大的奇跡!
影片《港珠澳大橋》以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艱辛。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節,每節重達8萬噸,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如此高難度的精細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在沉管的關鍵時期,工作人員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是啊!多么沉重的打擊,看的我也是淚流滿面。
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工程人員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他們終于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覺了,看他們不擇而眠,我已經難以自抑,和他們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了,總工程師林鳴完成了他的大橋馬拉松夢,看的出他是那么的自豪,滄桑的臉上掛著的笑容看起來是那么的美。年輕的工程建設人員,帶著自己的愛人和他的“第二情人”合影留念是那么的幸福!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建大橋的過程中結婚生子,有多少對夫妻并肩作戰,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觀看影片《港珠澳大橋》,從開始感嘆這一超級工程的宏偉、壯觀,到后來對曬得黝黑的工程師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感覺到了路橋人的偉大與不凡。是什么樣的情懷讓他們不畏艱難,不分晝夜的為一件事去堅守、去努力、去付出!是他們寬闊的胸懷!是他們堅定的信念!是他們忘我的崇高境界!港珠澳大橋的成功通車,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強大,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從此以后,香港、珠海、澳門的距離不再遙遠,伶仃洋上人們將不再“嘆息”!向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師以及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致敬!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4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長度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而且包括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堪稱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中交集團歷史上的石破天驚的壯舉!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2009年12月15日開工,投資約700億元,建設周期約6年。他設計壽命120年,不采用美標、歐標,只用“定制”的港珠澳大橋技術規范。因此,其對鋼板的材質、表面質量、尺寸、質量穩定性、焊接性、鋼廠保供能力及應對突發事件能力要求極高,鋼板不平度小于千分之三更是一道世界難題。復雜的海床結構,超長的跨海距離,臺風、巨浪、地震、海水侵蝕,對它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這里每天約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有三個重要國際機場,大量航班往來穿梭。還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破壞環境的建設方案自然無法接受。
然而,聰明勤奮的中交人不畏困難,戰天斗地,發揚了現代愚公的精神,一個個困難的啃,一遍遍試驗的做。工程師們運用智慧做出的各種創舉,對試驗數據不厭其煩地搜集和反復推敲。軌道下沉中鋼纜牽引的模擬壓力試驗、高架橋的共振試驗以及為了給大橋壽命提供驗證數據,工程師們早在20年前就已經準備了氯鹽試驗。
大橋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嚴謹。沉管的裝配,總共33節,每節8萬噸,1400個日日夜夜。堪稱“深海8萬噸級的接吻”,對接的允許誤差只有2~3cm。安裝第15節沉管時,遇到回於,無法安裝,要整體撤回岸邊,大家想想多日的辛勞,無法接受,然而嚴謹的態度讓大家含著眼淚選擇回撤。
大橋的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奉獻。視頻中我們看到,大橋建成后林鳴總工程師也青絲變成了白發。不少年輕的工程師更是在大橋工地上舉辦了自己的婚禮,他們紛紛表示,自己有兩個愛人,一個是大橋,一個是自己的妻子!
大橋的建設彰顯了中交人的協作。大橋采用模塊化建設,每個分片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單位建設,大橋的安裝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海事、航空以及各工作組的配合。這早已不是一份合同的約束,是每個人心血的投入。
港珠澳大橋,巧妙的東西人工島修筑方案,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了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現代機械和建筑的工程奇跡,是中交精神的彰顯,更是中國力量的體現!壯哉!大橋!偉哉!中交!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5
5月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等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在全國院線上映。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全長70分鐘,歷時8年不間斷跟蹤拍攝,是在電視紀錄片《港珠澳大橋》的基礎上,二度創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電影紀錄片。
影片總導演閆東:當一座雄偉的大橋建設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覺得不光是看到橋,更想表現的是建設這座大橋的一線建設者,這個片子在今年五一勞動節上院線,向全國的各界的職工致敬,他們分守在各個職業當中,是工匠精神鑄造了國之重器。
看了電影以后,心潮澎湃、倍感振奮!因為作為一名鋼鐵人,我們也是支撐“國之重器”的堅強力量!
港珠澳大橋可謂是中國鋼鐵行業一次空前的“大閱兵”,中國寶武是港珠澳大橋最大的鋼材供應商,供材覆蓋了橋、島、隧三大主體工程,合計約50萬噸。而寶鋼股份供貨合計約34萬噸,在大橋主體工程用鋼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6
電影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這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愛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誓言。幾百年后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工程師們亦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杰作——港珠澳大橋。
大橋橫跨伶仃洋,這里臺風頻繁,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跡,他們要啟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阻水問題、航道問題、航空限高問題、白海豚問題、臺風、海水侵蝕等等,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也正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只有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使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說:“遇到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我們有自己智慧,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行業資源、國際資源。”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為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通力協作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另外一大難點是安全環保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沖突;同時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等。然而高瞻遠矚的工程師們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開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橋建成通車,白海豚不搬家”,他們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足以證明一個人將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歡事業當中無疑是幸福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的那段歲月亦是終生難忘的。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7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港珠澳大橋》這部電影。明媚的陽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顯現此刻我們的美好心情。
電影的前半部分介紹了我們國家的建橋歷史以及港珠澳大橋的特點,后半部分全面展現了建設港珠澳大橋的艱辛。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最大的兩個特點:長、堅固。它橫跨伶仃洋,全長約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達【第6句】:7公里。為什么說它堅固呢?因為它具有能抵抗8級地震,防16級臺風的超級能力。港珠澳大橋由8萬噸鋼鐵制造,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爾鐵塔!那些可以輕松將人、樹卷走的臺風,在港珠澳大橋面前只算是微風,即使是面對威力巨大的12級臺風,它仍能完好無損地聳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個巨型沉管和一個合龍段接頭組成,每個沉管相接的誤差只能有幾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這簡直比登天還難啊!工人們給這項工程起了個外號叫“海底之吻”。當最后一根沉管安裝時,負責海底隧道的工程師們如坐針氈,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好像有一只無形的大手撕扯著他們的神經,每過一秒,他們的緊張就增加一分。終于,經過26小時的奮斗,他們成功了。可工人們甚至來不及歡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著了,沒有一絲噪音,周圍一片寂靜。
為什么中國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難建成港珠澳大橋?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跡?就是因為中國人的智慧,那種不懈的奮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周恩來總理也曾說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所以我們要更加勤奮地學習,學習更多的本領,長大后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才華。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