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的香味的短句集錦五篇
豬油香的情感散文
幾個兒時玩伴聚會,無意間聊到了小時候經常念叨的童謠,其中一首“趙啟華(一個鄉村廚師的名字),倒起爬,爬上樓,偷豬油,豬油香,吃了打標槍”,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的話題迅速轉移到了物資匱乏年代的豬油。
豬油由于含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在日漸好轉的餐桌上,早已不受人待見。但在一年吃不上幾頓肉的年代里,豬油卻是不折不扣的好東西。
小時候,家家戶戶最奢侈的盛宴莫過于殺年豬。殺豬匠開膛剖肚之后,就會率先將內臟依次取出,主人家會很關注邊油和腳油的數量。農村殺年豬,豬肉主要是在招待客人和農忙時節補充體力之用,平時的一日三餐的油水全靠豬油維系。在鄉下,廚師憑借自身掌握的本事,走村串戶幫廚是常有的事情,吃肉自然要比一般人多,童謠里把鄉村廚師描述得如此低劣,或多或少是受了嫉妒心理的影響吧。
取下的豬油平攤在簸箕里,待把豬肉收拾妥當之后,豬油早已沒有了溫度,變得硬邦邦的。母親把豬油切成方方正正的、四五公分大小的若干個小塊,用鹽腌制起來,放在瓦罐里,以備日后取用,稱之為“臘豬油”。
還有一種儲存方法:把豬油切成塊,放進大鐵鍋里,燒旺了柴火熬成油。熬出來的豬油,母親拿勺子舀進瓦罐里,一罐一罐地貯存起來。豬油在罐里凝結,變得雪白雪白,一打開蓋子,香味撲鼻而來,取用直接方便。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生豬油(未腌制)的一個作用。每到冬天,母親的`手總會像松樹皮一樣皸裂(俗稱“開冰口”),她就會在切豬油時留下很小很小的一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涂抹在裂口上,那些口子居然就有了奇跡般的好轉。
家中炒菜、吃面條是少不了豬油的。把火燒旺,從瓦罐里取出一塊豬油丟在鍋里,吱吱的響聲傳來,再用鍋鏟使勁壓擠豬油,那聲音似一曲美妙的音樂,好聽極了。接著便有一股油煙在廚房里蔓延,一縷縷地直往鼻子里鉆,惹人垂涎勾人食欲。待得那白花花的臘豬油呈微黃色且變得干澀成了油渣時,倒入準備好的蔬菜,迅速翻炒,菜香和著油香又彌漫了整個廚房。
吃面條時,母親把豬油壓擠成油渣后,舀一瓢水倒入鍋中,放入鹽巴煮沸后舀起來,加入小蔥、蒜末、辣椒、花椒等。多少次,我看見母親總是習慣把漂浮在作料上層的那些油珠子的部分舀進我或者是父親的碗中,她自己的就是碗底那些清湯寡水。
無論是炒菜,還是吃面條,油渣都是在我碗里的。那些年,偶爾吃頓肉被稱之為“打牙祭”,油渣成了我解饞的一道食品。如今餐桌上也有一道叫油渣白菜的菜,而那油渣,卻是不敢恭維的。
如今人們注重養生,不但講究吃得好,更講究吃得科學,連豬肉都很少碰,豬油自然少有人理會了。但豬油的香味卻將一直存在于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的記憶里。
村野花香的情感散文
不是我不喜歡寫詩,而且實在寫不下一首像樣的詩,終于也便放棄了,至今也還是沒有一篇詩歌留存。
但心里的詩情還在的,可怎么也不再喜歡欣賞詩,尤其是現代詩。當朦朧詩蓋過一切文學的那當兒,我就像個文學上的小*子,不得不跟著瞎起些哄兒,可真正讀下詩來,卻仍不免云里霧里,不知人家所云,雖有很多人讀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而今,仿佛什么樣的詩也不能引起人的興致了。如果說還有的話,那就是詩人們自己了。他們孤芳自賞著,雖感著些枯寂,但一定是悵然若失又樂在其中的。
然而有一天,在詩歌幾近式薇的某一天,我還是被一本詩集吸引住了。當然,首先不是因為它是詩,而是它映現在我眼前的這名字:《楊家河畔——苦菜花詩文集》。
起始認為是我的家鄉的那楊家河了,而那苦菜花于一個農家小子而言更是并不陌生。所以,不管是楊家河還是苦菜花,都入到我的心里來了,于是也就想著,這些極普通的字眼里,作者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將其凝結為詩句的?
于是,也就在放棄了閱讀詩歌多年后,重新撿回了它,也就突地,有了一種特別親切隨和的感覺。當然,并非因著楊家河畔與苦菜花,而是因著那文字。
“漫坡坡苦菜河畔畔長,村野花開撲鼻鼻香”(《苦菜花香卷首》)這是詩集的開首語。這分明已不是詩,而是歌了。雖說而今詩歌早淪為一個詞兒了,可我還是更愿意用耳朵去聽劉文忠先生寫下的這文字。而且,我還想著,這詩,一定也是他聽過并如實記錄下來的。還好,作者并沒有讓它變成所謂文學化的詩,不然,還真就無法奪住我的眼球。是的,聽這音兒,你就該知道這是何方民謠了。我喜歡民謠,是因著它帶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其實,不只是生活的,還有生命的。
我寫過許多關于生活的或生命的文字,但總不敢用詩的形式。現在,我找到那氣息了,是作者簡單的文字,用那歌謠的形式,把我的思緒帶回到家鄉,帶回到童年。不只是那歌的音調,還有那歌者的影子。他(她)或者是牧人,也或者是揮鋤的老農,更有可能是背著書包的娃娃,他們用不同的語調唱出了相同的歌謠,雖不專業,卻是那么感人,讓我于不覺中駐足觀賞而又徜徉其間。
是啊,多少年,我沒聽見這么親切的歌了。可這是真的歌嗎?是的,在這里,作者的文字帶給我的正是這樣的場景,甚至,連同那歌聲也飛過來了。“碧碧青草/夜春風漫灘發苗/塞北春雨/潤荒原萬株野花爭俏/紅柳情深/沙棗意蜜/忙活多少蜂蝶/手攜孫兒/踏青出門早”(《塞上草》)多么詩意的農家風光啊!讀這樣的文字,不覺想起了辛棄疾的那詞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在這里,辛棄疾不再有“沙場秋點兵”的那豪氣,可我更覺得,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唯有愛生活的人才是可愛的。我喜歡這樣的場景。兩位不同時代的詩人,帶給我的是相類的感覺。那些我曾經擁有過卻再也找不回的那感覺呀!
詩是予人以美感的,這種美,除了文字之外,更多的是意境。大概正是因為這緣故,很多人從文字上刻意追求,意境中滋意摹仿,從而忽略了,詩,其實是一種最簡樸的文體。不然,中國最早的文體怎么恰恰就是詩呢?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就是最好明證。然而諸多的現代詩反比幾千百年的詩更讓人讀不懂了。于是,我不敢再去寫詩,甚至,連讀的那興致也拋掉了。
這個偶然,我看到了這本《楊家河畔》,讀到了一位普通老師最樸實不過的詩。而正是這樣的詩境里,讓我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字里固有的.東西。是的,《詩經》里正是以這種方式表現的,蘇軾和辛棄疾正是以這種形式表達的。現代的詩歌里也不乏這樣的佳作。不過,我還是久已不讀詩了,因為總覺得詩距離生活那么遙遠。但是這一刻,我所讀到的這本詩集,卻如一縷輕風,吹開了仿佛已經枯寂了的詩林。我不能說它是唯一的,但一定是不多見的。
但詩畢竟還是詩,它要有詩基本的韻致。“春天里/下著雨/刮著風/相愛的人/或遠或近/喜怒中/品嘗甜蜜/品嘗歡欣”(《愛的語絲》)“他們笑了/不管是佛笑/還是笑里藏刀/都是天使的視角/知道厚黑學”(《富人的哲學》)它在表達思想的同時,又有著詩的精巧與美麗、詩理與哲思。它那淡化的意境,又只有詩才能表現的更為清晰,不然,它也不會做為一種文體存在了幾千百年而且還會永久地流傳下去,盡管那形式雖會發生著些微的變化。
沒錯,是詩的意境還在,那是《詩經》里就有的。“詩言志”,這我是知道的,也就當然,我坐在《暗夜小窗》里悟到了一位詩人內心激起的漣漪:“我的小窗打開了/苦惱變成了歡欣/用紅色的微笑/煽動暗夜的激情” “平平凡凡的人/我們不封閉激情/我們不疑猜神圣/我們是平平凡凡的人/走自己的路一刻也不停”(《平平凡凡的人》)
是的,我們都是平常人,不管是以散文還是詩,都是寫著平常的文字。我想,劉老師在寫著屬于他的詩的時候,也是以一種素常的心態來寫的。于是,我們從詩行里,看到了一個不假掩飾的人,一行行純真樸實的文字。正是這樣的詩行,帶我到了一種奇幻的境界,它是真實的,又是詩意的。
因為于紅塵中有著這份獨處的心,便見得與眾不同。自然地,便見著些自傲,連于寂靜的夜,也帶著些飄搖的思緒了。
“今夜我不寂寞/今夜我不寂寞/月亮/半個夜空和風伴我/月亮說/愛在寒宮桂樹下/半個夜空說/愛在朦朧云掩半截臉/風說/愛在飛燕泥筑的暖窩窩”(《今夜我不寂寞》)借助于詩,我想,劉老師在他自己的詩行里暢游的時候,一定做如是想的吧!?
街角的一抹茶香的情感散文
回憶是時光饋贈的最好的禮物。我不止一次把回憶拉到那段時光的起點,像電影倒帶一樣。然后重新回顧那早已熟捻的劇情,每個細節都如數家珍。即使已經被演繹了成千上百遍,但依然猶存那一絲絲的憧憬,綻放在這最美好的年華。
故事的開始,源于一次毫無征兆的邂逅。
高考的落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個曾經不止天高地厚的少年,為自己的在懵懂無知的年紀埋下了失敗的種子,終于開花結果,只是,唯有他自己去品嘗那一刻的苦澀和辛酸。
那天放學后,雨下得很大,道路兩旁的梧桐葉在風雨中搖搖欲墜,一不小心,便被狂風無情的扯落。幾經沉浮,在水面上跌宕起伏,如同汪洋大海里的一葉孤舟。花壇中的月季在自然的淫威下無力地低垂著頭,枝葉被打的七零八落,一片狼藉。連平日里最愛吵鬧的小狗們,此刻竟也是默不作聲,蜷縮成一團,好奇而驚恐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該死。”我咒罵著這突如其來的大雨,深一腳淺一腳地尋找避雨的地方,飛濺起來的泥水沾濕了我的褲腳,我全然不顧。遠遠看著一家茶館。我緊跑幾步,躲進了屋檐下。茶館前擠滿了人,難有立錐之地,我艱難地抬著腳,步履維艱,索性鉆進了茶館。
天色愈來愈陰沉,仿佛要墜落下來一般。果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啊!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帶來了瞬間的明亮。緊接著,“轟隆隆”云層里傳來了一聲沉悶的雷聲。似乎在預告著這場暴風雨的來臨。
這間茶館年代久遠,別具一格的布局和古色古香的茶具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茶客。這些人多為上了年紀的老者,他們或品茶論道,或切磋棋藝,或閉目養神,唯一共同之處,是他們老態龍鐘的臉上,盡是怡然自樂的神情。鮮有年輕人,也難怪,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能靜下心泡一壺好茶,也是難得的。
我正覺得索然無味,目光卻落在了一個女孩身上。她和我差不多的年紀,一頭俏麗的短發,麥色的皮膚給人一種健康活力的感覺,全身穿著一套淺藍色的休閑服。很可愛的女孩。
她的面前是一個小火爐,淡藍色的火焰一閃一閃地舔著壺底。壺口處蒼白色的水汽裊裊上升,她專注的望著眼前的茶壺,眉毛微蹙。
我的雙腳竟是不由自主地走過去,呆呆的立在她身旁,看著她燙壺,溫杯,投茶,倒水,每一個動作都美得恰到好處,細膩而嚴謹。
許久,或是感覺有生人前來,她迷惑的抬起了頭。
“你…有事嗎?”她有些遲疑。
我漲紅了臉,平時便不怎么靈便的舌頭此時更是一籌莫展。想要趕緊離開,去怎么也邁不開腳步,像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拉扯著我。
也許是看到了我的窘態,她掩口輕笑了一聲:“如果不介意,坐下來喝一杯吧,這雨怕是一時半會停不了。”
我不知怎么回答,心里卻暗喜她的邀請,紅著臉坐了下來,一身的不自在。
她又笑了,起身倒了兩杯茶水。頓時,茶香四溢。我早已是口干舌燥,看著綠瑩瑩的茶水映襯著潔白的瓷杯,像一顆璀璨奪目的寶石,縷縷的香氣從中飄散出來,我贊了一口:“好香。”便迫不及待的去拿。
“哎,等等。”她阻止了我,我以為她突然變卦,愕然的看著她。
她看出了我的不解,笑著解釋道:“這第一遍泡出的茶水,是為了洗去茶葉上殘留的農藥和灰塵,不能喝的。”
我嘿嘿地傻笑了一下,以化解自己不懂茶道的尷尬。
她微微一笑,繼續說道:“泡茶這種事,是急不得的,過早則無味,過晚則太澀,水溫,火候,用水量,全憑泡茶人手上的功夫。所以說泡茶重在一個’靜‘字。心急者,毛毛躁躁,做不來這種事。“
我默然不語,靜靜地看著她的手在茶具之間靈巧的穿梭,像把玩著一件精湛的藝術品。一撮撮蜷縮的茶葉在她的召喚下伸展開來,散發著無盡的魅力。
“給你。”我回過神來,她早已經泡好了兩杯。
我還未來得及道謝,她已經飲了一口,連嘆道:“真是好茶。”喜悅之情盡浮于臉上。
我呷了一口,剎那間,陣陣馨香不絕于口,我聽不見茶館的人聲鼎沸,也看不見外面的暴雨滂沱,只覺得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了,宛若神游方外,那些世俗的塵囂盡皆洗去,所謂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逐名逐利都化為烏有,連日來的煩悶和苦惱早已是煙消云散,只留下了那股茶香,蕩漾在唇齒之間。
“這茶味道真好,你手藝真棒。”我咂了咂嘴,由衷地贊嘆道。
“謝謝。”她很愛笑。
“你下次還會來嗎?”我鼓足勇氣,眼神里充滿期待。
她略有驚訝之色,但還是點了一下頭:“我每周五都會來。”
“不見不散。”我丟下這句話,冒著大雨沖了出去,避雨的行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著我。
不能給她反悔的機會。我苦笑。
我們就這樣毫無顧忌的相識,我們互相都不認識對方,卻又都十分有默契,從不詢問個人的一切。唯一的交集,就是每周五的茶話會。那是我在枯燥乏味的復讀時光中唯一得到解脫的時刻。她每周都會來,每每相聚,我們總是無話不談,從豪放派到婉約派,從建安七子到八大名家,從文藝復興到明治維新。她總是會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我不禁贊嘆她的博學多才,她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最滋潤的春雨,能夠將人們干枯的心田喚醒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我想,我是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閑暇的.時候,我們也會結伴漫步在空曠無人的操場,看著天邊的火燒云,聽著風摩挲樹葉的聲音。我向她訴說著復讀的苦悶,訴說著自己的失敗和無助,訴說著那些異樣的眼光和輕視的口氣,訴說著無休止的壓力和期盼。
她很用心地聽著,不時還安撫著我激動的情緒,我從未對任何人這樣敞開心扉訴說我的過往,在我的眼里,那永遠是一段難以修復的痛,是一截不堪回首的曾經,也是一處觸目驚心的警戒。我曾經以為它們會永遠藏匿在我的內心深處,沒有出頭之日,直到我遇見她,我突然覺得,她就像是茶水,溫和而平淡,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給人一種心靜的感覺。
“你要記住,即使你不會被別人承認,但你永遠也不能被自己埋沒。”她側著臉,微笑的臉上是堅毅的表情。我知道她不僅僅是鼓勵我,也是對她自己的一個目標。
“那就讓我們一起加油。”我伸出了一只手。
“加油!”兩只拳頭搭在了一起。
夕陽下,兩個人靠在欄桿上,望著遠方的火燒云渲染了整個天空,,目光虔誠得像紅旗下的少先隊員。
高考就這樣不緊不慢地來了,前兩個月,因為復習緊張,我再也沒去過那家茶館,我答應過她,要用最好的姿勢去面對著這一切。
結束后的第二天,我輾轉返回了茶館,店門依舊,如此熟悉,像一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然而,她卻失了約。
茶館老板交給我一封信,沒有署名,他說,是每次和你一起喝茶的小姑娘給你的。
我雙手微顫地拆開了信,原來,她因病而回到老家修養。
一切都像是做了個夢,夢醒之時,人去樓空。
我坐在她無數次坐過的位子上,學者她泡茶的樣子,溫杯,投茶,倒水,出湯,品茶,步驟仍舊不變,只是泡出的茶,再也嘗不出往日的味道。
茶香悠悠的越過街道,載著零碎的時光,匆匆逝去。
我知道,我們間的故事,也就伴著這茶香。
逝去了……
結香的優美散文
散步途中,邂逅一株開花的落葉權木。疏落參差的枝干,掛滿了小燈籠似的奶黃色花球。芳香四溢,馥郁迷人。裊裊娜娜,勾住行人的腳步。我不禁駐足賞花。猜想它就是結香了,曾在植物書里認識它。
結香,別名打結樹、黃瑞香、喜花等。民間亦喚夢香。溫香軟玉一般的名字。使人聯想起美好的'女孩兒。乍暖還寒,春光尚淺。迎春花才零星幾朵。玉蘭在高高的枝頭,支起飽蘸深情的木筆,躊躇滿志打著腹稿。而結香,屏聲斂息,靜悄悄地綻蕾吐芳。漂亮的花球,團團簇簇。掛在樹梢,張燈結彩似的,給春天增添了一抹明媚。
它謙遜地開著花。倒掛金鐘狀,花冠一律朝下。頷首低眉,溫柔敦厚。宛如情竇初開的少女,心有千千結,一腔柔情無處安放。只管羞澀地把頭深深地低下去,低下去……
很想真切地一睹它的芳容,于是俯身蹲下去,我好奇地打量起一朵花。細細端詳,原來熙熙攘攘,由幾十朵四瓣長筒小花緊挨在一起,形成蓮蓬似的一個大花球。每朵小花玲瓏別致。花瓣弧度微微起伏,鑲滾一道銀白色絲絨細邊,中間一點嫩黃的花蕊。如同工筆精心勾勒。花朵表面色澤金黃,反面則是天然本色。猶如鄰家有女初長成。不施粉黛,青春逼人。穿著一襲鵝黃淺色的連衣裙,蹦蹦跳跳地走在春天里……眼看身影消失,忽爾回眸粲然一笑。
環顧四周,卻是空曠的郊外,行人寥寥。一樹流光溢彩的結香,煢煢獨立,像是深山幽谷里的蘭,驛外斷橋邊的梅。遠離紛擾,不染鉛華。在早春季節里,它獨自風流獨自香。古人云“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結香,不及花中君子高風亮節,聲名遠揚。很少有文人墨客為它吟詩作賦。但它以溫柔謙卑的姿態,低眉含笑,迎接春天的到來。
按照書上所言,我試著給結香的樹枝打結。果然枝條柔韌,任意纏繞而不易折斷。它是傳說中寓意美好的愛情樹。我國鄂西地區的少女習慣將結香樹的枝條打結,并對著這些結許愿,以期尋到夢中情人。民間還流傳,有人若做了夢,翌日清晨在結香樹上綰個結,好夢可望實現,噩夢就此結斷。由此約定俗成,結香樹開的花,也叫“夢花”。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而結香,被賦予靈性。如此蘊籍美好,不由心生歆羨。袖了一枝花回家,養在陶罐里,瞬間花香盈室,蓬篳生輝,仿佛帶來了一屋子的春天。它溫馨恬美,饋贈好夢。困擾我已久的失眠癥奇跡般好轉。
結香全身是寶。作為一味上好的草藥,它的花“養陰安神,祛風明目”,冬末春初,采摘花序曬干,可泡花茶;它的根莖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樹皮纖維豐富,用于制造優質紙。枝條柔軟,可搓繩編筐。除此,它還防蟲驅蟻。諸多好處,不勝枚舉。
結香,結香,詩意流轉。輕聲念一遍,如同含英咀華,內心百轉千回。想起它,就會想起——“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萬種風情,千般嫵媚,盡在低眉淺笑間。趕明兒,一定去花市逛逛。“邀請”一株結香,在我家的陽臺上安營扎寨,愿它結一段風生水起的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