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郭橐駝傳短句聚集60條
木蘭詩運用互文修辭手法的句子
木蘭詩運用互文修辭手法的句子有:
【第1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第2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第3句】:“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第4句】:“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互文修辭手法簡介】
【第1句】:什么是互文,它有何特點?
互文是漢語中特有的修辭手法,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所謂互文,指的是一個完整的意思,根據表達的需要,有意將它拆開,分別放在兩句中(多數情況是這樣,有時也放在一句中),在理解時應前后拼合,才能正確理解語意。其特點是上下文意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互文的語言形式多為兩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極為少見。在具體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簡潔、含蓄、生動并加強語氣;也能使語言表達具備形式美和音樂美,以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
【第2句】:在學習中會遇到哪些互文修辭現象?
互文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古詩文中的運用;二是在成語中的運用;三是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援例時主要以中學階段學習的篇目為主,并輔之以少量課外的'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文。
【第1句】:互文在古詩中的運用。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
(3)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4)旦視而暮撫。(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5)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6)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王勃《滕王閣序》)
(7)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8)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9)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其中(1)(2)(3)句為初中所學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壞而悲。(2)當窗對鏡理云鬢貼花黃。(3)受任奉命于敗軍危難的時刻。
后六例都是高中所學篇目,其互文理解依次是:(4)早晚去看,早晚去撫摸。(5)東西左右都植(種)上了松柏和梧桐。(6)使賈誼含屈在長沙,使梁鴻逃身在海邊,并非是沒有圣主和圣明的時代。(7)牽牛星和織女星皆遙遠明亮。(8)燕、趙、韓、魏、齊、楚各國經營所得的和收藏所得的精英(珍器重寶)。(9)主人和客人都下馬并上了船。
【第2句】:互文在成語中的運用。
漢語成語中也經常使用互文,如風調雨順應理解為風和雨都調勻、適宜(即風雨都調順);南腔北調應理解為南腔調,北腔調(指南北腔調摻雜,口音不純);標新立異應理解為標新異,立新異(指標明和創立新奇的與眾不同的主張);吞云吐霧應理解為吞吐著云霧(吞的對象是云和霧,吐的對象也是云和霧);殘羹冷炙應理解為剩下的冷的湯汁和烤肉(殘修飾羹和炙,冷也修飾羹和炙)。
【第3句】:互文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相比較而言,互文這種修辭手法主要出現在古漢語(成語)中,在現代漢語中也有但不常見,如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魯迅《記念劉和珍君》)。這里的中國軍人并非只屠戮婦嬰,同樣八國聯軍也并非只懲創學生;而是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既屠戮婦嬰又懲創學生。這樣就上下兩句參互成文,簡潔有力。
【第3句】:互文與對偶的區別。
對偶是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關或相對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又稱對仗或儷辭。
對偶從結構上講,可以分為嚴對和寬對;而從內容上講,可以分為正對、反對、竄對、自對、倒對、扇對、磋對、借對等八大種類。嚴對和寬對是就宏觀角度而言的;而正對、反對、竄對、自對、倒對、扇對、磋對、借對等八種對偶是就微觀角度而言的,前后兩者并不矛盾,而且有包含關系。在現代漢語中區別對偶與互文的關鍵是理解其表達內容(語意):對偶可以獨立完成語意的表達,不需要前后(或上下)內容相互拼合,而互文則必須相互拼合才能正確全面的理解語意。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有王實《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前者屬于對偶中的寬式反對,后者屬于寬式正對。前者上句極言先憂而下句極言后樂;后者則上下句皆言相思之悲、離別之恨。又如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桃花扇·哀江南》)和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這兩例也不是互文,前者的燈船只指端陽之事,酒旗特指重九(重陽)習俗,絕不能兼指拼合;后者對林黛玉表情神態的細致描寫也不能兼指拼合,比如描寫眉的內容,就不能兼指描寫面的內容,反之亦然。
這些對偶句都不能理解為互文,因為上句的內容不需要下句的內容來兼指拼合,下句的內容也不需要上句的內容來兼指拼合,上下句都可以獨立表達其語意。它他不具備互文參互成文,合而見義等特點。
除此之外,對偶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互對(互文與對偶兼用,也稱互文對)。比如《木蘭辭》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其中將軍對戰士,百戰對十年,死對歸,詞性相同、結構一致,但平仄不相對,屬于寬式正對。在理解語意時又應該上下拼合,互文見義,指的是:將軍或百戰死,或十年歸;壯士或百戰死,或十年歸。還有上文援引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的詩句,以及《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例句都是互文對(既屬于互文又屬于對偶)。
木蘭詩運用復沓的句子
木蘭詩運用復沓的句子: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解讀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中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是一個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木蘭詩互文修辭手法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
木蘭詩互文修辭手法
【第1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詩句不能按字面意思來理解,如按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就錯了,這里用的正是互文的手法,四旬都各自省略了一部分內容,而只寫出其中的一部分。把四句合起來理解,那么就是“東市西市南市北市買駿馬買鞍韉買轡頭買長鞭”;而“東西南北市”正是“各處的市場”,“買駿馬買鞍韉買轡頭買長鞭”就可省略為“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這四個句子可以合起來理解為在“各處的市場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這就準確地表達出木蘭出征前到處購置必需品的忙亂場面,而如果只按字面意思來理解,就很機械,同時也不符合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第2句】:“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旬中的“開門”、“坐床”都是動作行為,但是木蘭回家后不大可能只開東閣的門,只坐西閣的床,而是在這里形容木蘭回到家后的興奮的心情,把自己的房間都要打開看看,自己的所有的床都要坐坐,這樣理解這兩旬詩才合理,那么這兩旬就應該這樣整合;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我東閣西閣的床。
【第3句】:“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同樣,此句不能按字面來理解,需要重新組合后才符合旬義,即改成“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為什么呢?因為“當窗理云鬢”本身是說不通的,實際是鏡子本來是放在靠近窗戶的位置,那么照鏡子的時候正是面對窗戶,為了詩句不重復,所以成了這樣的句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的的特點就是把本來用一句話就可表達明白的內容分成兩旬或幾旬來表達,看似羅嗦,但是這種修辭手法主要運用在詩歌當中,詩歌的語言比較特殊,要求句子整齊對稱,避免重復,所以可能一首詩中會出現較多的互文手法,而互文的修辭效果也正體現在這里,那就是使得句子整齊對稱,不會出現重復,同時也令人耐人尋味。
修辭手法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后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么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征,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嗎?
由于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并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領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就是: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領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于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第3句】: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夸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準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理云鬢”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6.關于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后,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愿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里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并不亞于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不過,《木蘭詩》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7.“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么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①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么?木蘭啊,木蘭,是什么事兒讓你如此發愁呢?于是轉入后面的情節。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
③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么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總之,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出這樣關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述。[10]
9.“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
第二,應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伙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后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準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蕩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后終于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于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并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木蘭詩中運用對偶
引導語:木蘭詩中運用對偶句子有哪些?下面由小編告訴你們吧,歡迎閱讀!
木蘭詩中運用對偶句子
(1)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木蘭詩》簡介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詩》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于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于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于北朝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