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如鴟梟的短句集錦200條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原文及譯文
【南北朝】顏之推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
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注解
【第1句】:夫:句首發語詞。
【第2句】:學者:學習的人。
【第3句】:求益:求得長進。
【第4句】:凌忽:凌,欺侮;忽,輕視。
【第5句】:輕慢:輕視。慢,傲慢。
【第6句】:同列:同輩。
【第7句】:疾之:怨恨他。
【第8句】:惡(wù):厭惡(wù)。
【第9句】:鴟梟(chī xiāo):兩種惡鳥,這是古人的看法。
【第10句】:如此:像這樣。(代指:才讀數十卷書,就自高自大,冒犯長者,對同輩輕視傲慢。)
【第11句】:所以:是為了。
【第12句】:疾:痛恨。
【第13句】:也:罷了。
【第14句】:損:損害。
譯文
說到學習這件事,本是為了求取知識的。常見世人才讀數十卷書,便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對同輩輕視傲慢。(以至于)別人怨恨他就像仇敵一樣,厭惡他就像對惡鳥一樣。像這樣用學習到的東西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第1句】:解釋加點的字詞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 長進 ) 人疾之如仇敵( 怨恨 )
如此以學自損( 像這樣 )輕慢( 輕視 )
輕:輕視疾:痛恨
【第2句】:翻譯下列句子
如此以學自損, 不如無學
答像這樣以所謂學習損害了自己,還不如不學呢! 9 本文告訴我們學習的目的是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
【第3句】:文章的觀點是 如此以學自損 ,不如無學
【第4句】:根據文章內容,結合學習生活談談,我們應抱有什么樣的學習態度?
答:不能一學到一點東西就自高自大,驕傲自滿 ,要謙虛好學,學而不厭。
【第5句】: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中“此”指代的內容。
答: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第6句】:短文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
答:學習要永不滿足,做人要謙虛,千萬不要傲氣。
道理
學習要永不滿足,做人要謙虛,切忌驕傲。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求得長進,如果憑借學到的知識自高自大,還不如不學習。人,千萬不可以己之長,便恃才傲人、傲物。
學記原文及譯文
發慮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動眾,學記原文及譯文。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深謀遠慮,物色好人,可以贏得一些好名聲,但還不能夠鼓動民眾。如果禮賢下士,親近與己疏遠的人,就可以鼓動民眾,但還不能夠感化、教化民眾。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眾,養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必須通過學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yuè說)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玉質雖美,不經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設國家,統治人民,都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尚書》“兌命篇”說:“人君應當始終念念不忘以教育為本”,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高深至極的道理,不學就不知它的好處。所以,人必須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必須親身經歷教學的過程,才會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困惑。求學者知不足,才會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學習;教者感到困惑,才會潛心鉆研,孜孜以求,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所以《尚書》中“兌命”篇說:“教學過程,一半在‘教師的教’,一半在‘學生的學’,就是這個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癢,術(suì)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辯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yuè)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述之”,其此之謂乎!
——學生每年都可入學,每隔一年必須考查學習成績。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經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別決定自己的志向和興趣;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致志于學業,是否能結交學友和睦相處,相互研習得益;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面是否廣博,是否能親師尊師;第七年考查能否討論學業的是非優劣,以及選擇賢能之人為友;合格的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們應達到,對知識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推理論事有獨立見解,處世處事有行為準則,堅定不移,不失師誨;這時就可稱為大有成就。這樣,將來就足以能夠教化民眾,變易舊習,形成良好風俗;使親近的人心悅誠服,疏遠的人心向往之;這是大學教人的道理。古書上說,螞蟻幼蟲時時效法大蟻銜土成垤(dié),喻學者由積學而成大道,正說明了,求學之人也應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這個道理。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入學之初,要穿禮服,備祭品,舉行祭祀有道德學問的先圣先師的儀式,以表示敬師重道。祭祀時要小誦肄學,目的是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獲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為官的道理。學生上學,要按鼓聲打開書篋,警以鼓聲,以遜順之心敬其業也。學校里配備有教杖(夏圓和楚方),以警荒廢懈怠,整肅儀容舉止,維持學習紀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視察學校,考查學生的成績,為的是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志趣計劃從容地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要經常檢查指點,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為的是讓學生從內心產生求知欲望,養成獨立思考,用心思考的習慣。年幼的學生對長者諮問,只可聽,不可問,因為知識有深淺,學習有先后,必須循序漸進,不能超級越等。這七件事就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綱領。古書上說,“就教學來說,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盡職,學生的責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這個道理。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讀后感《學記原文及譯文》。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大學教育管理的辦法是: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進行正課的教學;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有各種課外作業。課外不操弄樂器,練習手指,課內就調不好琴弦;課外不廣泛學習歌詠雜曲,課內就不能諳熟詩文;課外不學習灑掃、接待、處理雜事等,就學不好禮儀。總之,如果不提倡學習課外的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于學習,正課也就學不好。所以,善于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全力以赴地專心學習,休息的時候盡興的玩弄雜藝。這樣,他們才能愛好學習,親近師長,樂于交友,堅持信念,日后離開了師友,也不會違背老師、學友的教誨和期望。“兌命”篇說:“唯有重視學業,循序漸進,敏捷努力,學業才能有所成就”,正是這個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現在的教師,只知道照著課文誦讀,多是尋問難解的問題,且發言急速而頻率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學,不顧學生是否領悟接受,就不能使學生安心樂學。如此教學,學生就不能竭盡其誠求學,不能使學生的素質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違背教學原則,采用不合理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也就不能依順自然的道理有所進步。以致于,學生厭惡學習,怨恨其師,只覺得學習得苦不堪言,卻不知道學習可以獲益終身,即使勉強結業,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教學沒有成效,原因就在這里!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大學教育的'原則是:事情沒有發生就加以防止,這叫防患于未然;在適當之時,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叫作及時;教學循序漸進,不超越學生的年齡特征,叫作順應自然;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叫作觀摩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訣。
發然后禁,則扦(qiān)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如果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去禁止,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會產生抵觸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以后才去學習,那么,學起來就會勞苦不堪,也難有成效。如果教學急功近利,或雜亂無章,而不是循序漸進,順應自然,那么,教學就會陷入混亂而不能獲得成效。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思路就會狹隘,見聞就不廣博。如果交友不慎,行為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盡談些不正經的事情,就會荒廢學業。這六點就是教育失敗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教師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時又懂得了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后可以勝任教師的工作。所以優秀教師的教學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而不是硬拖著學生走;策勵學生,而不是強迫推動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達成結論。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師生關系才會和諧融洽;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學習就會感到順利容易;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學生才會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順利,學生又能獨立思考,才是善于誘導。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學生有四種類型的缺點,教師不可以不知道。學習中,有些學生的失敗是貪多務得;有些學生的失敗是所學過少,孤陋寡聞;有些學生的缺點是淺嘗輒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學生的缺點是畏難而退,半途而廢。產生這四類缺點的根源,是因為學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矯正學生的缺點。作為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揚其優點,克服其缺點。優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著他唱;同樣,優秀的教師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他的講解,簡單而透徹,精微而又妥帖,舉例、打比方雖然不多,卻能說明問題,這就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了。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教師知道學生程度有深有淺,資質有好有壞之后,才能多方誘導,因材施教。博指廣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誘導,啟迪,教誨。能夠善于多方誘導,因材施教的人,才能當教師。能當教師才能當官長,能當官長才能當君王。所以教師是可以教人“治國”“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見選擇老師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書上說:“前三王四代的時候最重視師質的選擇”,就是這個道理!
《口技》原文及譯文
【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里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婦人拍著孩子喂奶,小孩含著奶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奶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漸漸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里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主題歸納】
本文作者通過對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贊揚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反映了中國古代口技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寫作特色】
1.首尾照應。
【第2句】: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3.行文有波瀾。
【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文王》原文及譯文
《文王》,《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的第一篇。為先秦時代的詩歌。全詩七章,每章八句。歌頌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文王》原文及譯文,希望有所幫助!
原文: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于京。厥作裸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注釋:
(1)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締造者。
(2)於(wū):嘆詞,猶嗚、啊。昭:光明顯耀。
(3)舊邦:邦,猶國。周在氏族社會本是姬姓部落,后與姜姓聯合為部落聯盟,在西北發展。周立國從堯舜時代的后稷算起。
(4)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時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君主宣揚自身承受天命來統治天下。周本來是西北一個小國,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發展強大,獨立稱王.奠定滅商的基礎,遺命其子姬發:武王)伐商,建立新興的王朝。
(5)有周: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詞。不(pī):同丕,大。
(6)時:是。
(7)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8)左右:猶言身旁。
(9)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10)令聞:美好的名聲。不已:無盡。
(11)陳錫:陳,猶重、屢;錫,賞賜。哉:載的假借,初、始。
(12)侯:乃。孫子:子孫。
(13)本支:以樹木的本枝比喻子孫蕃衍。
(14)士:這里指統治周朝享受世祿的公侯卿士百官。
(15)亦世:猶奕世,即累世。
(16)厥:其。猶:同猷,謀劃。翼翼:恭謹勤勉貌。
(17)思:語首助詞。皇:美、盛。
(18)克:能。
(19)楨(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據《校勘記》謂楨字唐石經初刻楨,后改為禎,禎,吉祥福慶之意。此說亦通。
(20)濟濟:有盛多、整齊美好、莊敬諸義。
(21)穆穆:莊重恭敬貌。
(22)緝熙:光明。敬止:敬之,嚴肅謹慎。止猶之。
(23)假:大。
(24)有:得有。
(25)其麗不億:其數極多。麗,數;不,語助詞;億,周制十萬為億,這里只是概數,極言其多。
(26)周服:服周。
(27)靡常:無常。
(28)殷士膚敏:殷士,歸降的殷商貴族。膚,繁體作膚,《說文》曰:膚,籀文臚。有陳禮時陳序禮器之意。膚敏,即勤敏地陳序禮器。
(29)祼(guàn):古代一種祭禮,在神主前面鋪白茅,把酒澆茅上,像神在飲酒。將:行。
(30)常服:祭事規定的服裝。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間花紋的衣服。冔(xǔ):殷冕。
(31)藎臣:忠臣。
(32)無:語助詞,無義。
(33)聿:發語助詞。
(34)永言:久長。言同焉,語助詞。配命:與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稱。
(35)喪師:指喪失民心。喪,亡、失;師,眾、眾庶。
(36)克配上帝:可以與上帝之意相稱。
(37)駿命:大命,也即天命。駿,大。
(38)遏:止、絕。爾躬:你身。
(39)宣昭:宣明傳布。義問:美好的名聲。義,善;問,通聞。
(40)有:又。虞:審察、推度。殷: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謂為依之借字。
(41)載:行事。
(42)臭(xìu):味。
(43)儀刑:效法。刑,同型,模范,儀法,模式。
(44)孚:信服。
譯文:
文王神靈升上天,在天上光明顯耀。周雖是古老的邦國,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這周朝光輝榮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靈升降天庭,在上帝身邊多么崇高。
勤勉進取的文王,美名永遠傳揚人間。上帝厚賜他興起周邦,也賞賜子孫宏福無邊。文王的子孫后裔,世世代代蕃衍綿延。凡周朝繼承爵祿的卿士,累世都光榮尊顯。
累世都光榮尊顯,深謀遠慮恭謹辛勤。賢良優秀的眾多人才,在這個王國降生。王國得以成長發展,他們是周朝棟梁之臣。眾多人才濟濟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寧。
文王的風度莊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謹慎。偉大的天命所決定,商的子孫成了周的'屬臣。商的那些子孫后代,人數眾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順應天命。
商的子孫臣服周朝,可見天命無常會改變。歸順的殷貴族服役勤敏,在京師祭饗作陪伴。他們在祼禮上服役,身穿祭服頭戴殷冕。為王獻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養自身的德行。長久地順應天命,才能求得多種福分。商沒有失去民心時,也能與天意相稱。應該以殷為戒鑒,天命不是不會變更。
天命不是不會改變,你自身不要自絕于天。傳布顯揚美好的名聲,依據天意審慎恭虔。上天行事總是這樣,沒聲音沒氣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樣,天下萬國信服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