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蓬蒿之間短句聚集80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原文及譯文賞析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fù)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第8句】: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勸:規(guī)勸。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 窮發(fā):不毛之地。
C.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 數(shù)數(shù)然:急迫的樣子。
D.若夫乘天地之正 乘:順應(yīng)。
【第9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謹(jǐn)拜表以聞
B.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C.湯之問棘也是已 不知老之將至
D.而征一國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絕云氣,負(fù)青天,然后圖南
A.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D.襟三江而帶五湖
參考答案
【第8句】:A(勸:勉勵。)
【第9句】:C(A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B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并列。C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D助詞,……的人;語氣詞,表引出原因)
【第10句】: B (A名詞作狀語;C 使動用法;D名詞的意動用法)
參考譯文
小智不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道一個月的開頭和結(jié)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這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部有冥靈這種樹,以五百年當(dāng)作春,以五百年當(dāng)作秋;遠(yuǎn)古時有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當(dāng)作春,以八千年當(dāng)作秋;這是壽命長的。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湯問棘是這樣的。不生草木的極荒遠(yuǎn)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條魚,它身寬數(shù)千里,沒有知道它的長度的人。它的名稱叫鯤。那里有只鳥,它的名稱叫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掛在天邊的云。鵬乘著旋風(fēng)環(huán)旋飛上數(shù)萬里的高空,穿過云氣,背負(fù)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飛,將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說:“它將要到哪里去?我跳躍著往上飛,不超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飛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qū)別。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個官職、品行順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斥之類一樣。宋榮子輕蔑地嗤笑這些人。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zé)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認(rèn)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沒有拼命追求什么。雖然這樣,還是有沒樹立起來的境界。列子乘風(fēng)飛行,飄然輕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對于招福的事,沒有拼命追求。這雖然不用步行,但還是要憑借風(fēng)力。至于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所以說:至人無自我,神人無功利,圣人無聲名。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原文閱讀答案及翻譯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fù)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第8句】: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勸:規(guī)勸。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 窮發(fā):不毛之地。
C.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 數(shù)數(shù)然:急迫的樣子。
D.若夫乘天地之正 乘:順應(yīng)。
【第9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謹(jǐn)拜表以聞
B.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C.湯之問棘也是已 不知老之將至
D.而征一國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絕云氣,負(fù)青天,然后圖南
A.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D.襟三江而帶五湖
參考答案
【第8句】:A(勸:勉勵。)
【第9句】:C(A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B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并列。C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D助詞,……的人;語氣詞,表引出原因)
【第10句】: B (A名詞作狀語;C 使動用法;D名詞的意動用法)
參考譯文
小智不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道一個月的開頭和結(jié)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這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部有冥靈這種樹,以五百年當(dāng)作春,以五百年當(dāng)作秋;遠(yuǎn)古時有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當(dāng)作春,以八千年當(dāng)作秋;這是壽命長的。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湯問棘是這樣的。不生草木的極荒遠(yuǎn)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條魚,它身寬數(shù)千里,沒有知道它的長度的人。它的名稱叫鯤。那里有只鳥,它的名稱叫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掛在天邊的云。鵬乘著旋風(fēng)環(huán)旋飛上數(shù)萬里的高空,穿過云氣,背負(fù)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飛,將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說:“它將要到哪里去?我跳躍著往上飛,不超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飛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qū)別。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個官職、品行順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斥之類一樣。宋榮子輕蔑地嗤笑這些人。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zé)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認(rèn)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沒有拼命追求什么。雖然這樣,還是有沒樹立起來的境界。列子乘風(fēng)飛行,飄然輕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對于招福的事,沒有拼命追求。這雖然不用步行,但還是要憑借風(fēng)力。至于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所以說:至人無自我,神人無功利,圣人無聲名。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閱讀題及答案
甲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fù)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乙文: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狈蜃映鲇谏?,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讀音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
③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 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
A.①②讀音相同,③④讀音不同。B.①②讀音相同,③④讀音也相同。
C.①②讀音不同,③④讀音相同。D.①②讀音不同,③④讀音也不同。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以五百歲為春 ②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請奚殺?
A.①②意義相同,③④意義不同。B.①②意義相同,③④意義也相同。
C.①②意義不同,③④意義也不同。 D.①②意義不同,③④意義相同。
6.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兩段文章都采用了設(shè)譬取喻的手法,比喻貼切自然,增強文章趣味性。
B.甲文說明萬物各有所待,但程度不同,存在著大和小的區(qū)別。
C.兩段文章都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意隨筆至,隨文揮灑。
D.乙文說明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變,要根據(jù)事物本身的特點靈活變通。
7.將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4分)
②彼且奚適也?(3分)
③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3分)
參考答案
4 .A 【第5句】:C 【第6句】:C
【第7句】:①小的.聰明比不上大的智慧,短的壽命比不上長的壽命.(“知”“年”“不及”各1分,文意為1分)
②它將要飛到何處呢? (“且”“奚”各1分句式1分)
③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 “以”“處” 各1分,文意為1分)
虞美人原文譯文及賞析
原文:
虞美人
陳與義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fēng),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
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詞解釋:
【第1句】:搔首:以手搔頭,意為有所思的樣子。如:《詩·邶風(fēng)·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p>
【第2句】: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化用蘇軾《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詞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表達(dá)不忍惜別。
虞美人春翻譯:
船已經(jīng)掛起帆來了準(zhǔn)備離去,可作者卻搔首踟躕不忍離去,一杯杯地飲著好友送別之酒。以前天天寫詩作詞翹首盼望春天的到來,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剛了卻要與友人匆匆離別。
歌姬的歌聲常常因離別之人而嗚咽,還清楚記著離別席上的情形。明天酒醒后就要隨著大江行舟離去,只能滿滿帶著一船的離別之恨駛向衡州。
虞美人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席益舉行的告別宴會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陽人,是陳與義的同鄉(xiāng)。與義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寶郎時與他相識,不久與義遭貶,別后還有詩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離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縣(今屬湖南),與義同時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臘月,兩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數(shù)日,與義離衡山赴邵陽,有《別大光》詩,別宴上并作此詞。
虞美人賞析:
這首詞的寫法是:“緊扣別宴,思前想后”。他把離別的情緒融貫到對過去的回憶和對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別有一番風(fēng)味。
詞的上片由別宴寫起,進(jìn)而追憶到過去相聚的時日。一開篇就說船已經(jīng)掛起帆來了準(zhǔn)備離去,久久不能離去,只是一杯杯地飲著好友送別的`酒。這就把不得不離去又不忍離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為什么“張帆欲去”?因為“攜家作客真無策”、“長乘舴艋竟安歸?”(《元日》)詞人在戰(zhàn)亂之中,攜家南奔,屢次寄居,終非長策,但卻非走不可。為什么“仍搔首”?因為與義和大光友情誠篤,不忍分別,所以搔首踟躕。這里詞人很自然地追憶起在臘月間相聚的時日,朋友們飲酒賦詩;同時,更盼望著春天的到來,以與友人更好地流連吟詠,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卻要與友人告別了!“匆匆”之中,包含了無限惜別之意?!耙髟姟眱删?,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贊為“好在句中”,就是說其本身即為佳句,不待上下文關(guān)照,自然映發(fā),自見妙處。
詞的下片仍寫別宴。寫過了酒,緊接著從歌上落筆。古人送別時唱“驪歌”,如蘇軾《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所寫“且盡一樽,收淚聽《陽關(guān)》”宋代州郡長官設(shè)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聲遠(yuǎn)遠(yuǎn)飄去,可見宴會的盛大,此“歌聲”就是歌妓所唱?!案杪曨l為行人咽”,臨別之際,歌妓也為之動情,幾度嗚咽不能成聲。因此感動了詞人:“記著樽前雪”?!把睘椤把﹥骸笔÷?,而“雪兒”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兒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夠根據(jù)音律填詞而歌,稱“雪兒歌”,后來泛指歌妓。詞人因歌而記著歌者,即記著此別,記著餞別的主人,一語而三得。酒醉人,而歌聲也足以醉人?!懊鞒菩汛蠼鳌保斯P回旋一轉(zhuǎn),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隨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陽)是第一站。
“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載人而曰“載離恨”,“離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滿載”,即滿載離恨表達(dá)了作者不忍惜別的情意,與首句“張帆欲去仍搔首”緊密關(guān)連,也同作者《別大光》詩的“滔滔江受風(fēng),耿耿客孤發(fā)”相補襯。這最后兩句,化用蘇軾在揚州別秦觀的《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詞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而這里情感更為豐富。運用前人成句時切忌字句意義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過遠(yuǎn)。與義此處構(gòu)句可謂運用前人之后,卻自然切合己事,變化處又別出心裁,較之上片之結(jié),藝術(shù)上也不相上下。
個人資料: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fēng)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