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冶通鑒的好句子匯集70句
《資治通鑒》經典語錄摘抄
【第1句】:口有蜜腹有劍。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本句大意是: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心里卻刁鉆歹毒得像劍一樣利。這兩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資治通鑒·唐紀》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已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擊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樣甜,心計像利劍樣狠,多么形象地刻畫出陰謀家陰險奸詐的嘴臉。從此“口蜜腹劍”成了形容陰謀家和嘴甜心毒之輩的專門用語,長用不衰。
【第2句】: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個人小的忿怒,而堅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當了皇帝,聽說應選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蔭,便下令讓這些冒牌貨自首,否則一經查出就要殺掉。后來果然查出一個假冒者,李世民要殺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顏直諫說:根據法律,這樣的人應當充軍。李世民說:我說過這種人要殺頭,你卻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嗎?戴胄說:詔書出于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則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應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據法律來判決,堅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殺頭丟烏紗,敢于犯顏執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認為當權者應該“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棄個人好惡而維護法律的尊嚴,不以權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確是高明之見。這一原則,后人也當堅持。
【第3句】:英雄無用武之地。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雖是英雄,卻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戰之前,諸葛亮對孫權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說:“今操芟夷大難,略以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后來人們進一步引申其意,常用來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領卻無處發揮。
【第4句】:前事不遠。吾屬之師。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八·貞觀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煬帝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吾屬:我們。師:此指反面教員,引為鑒戒的意思。進兩句大意是:前面這件事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應該經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貞觀二年六月,唐太宗對他的侍臣們說:我看了《隋煬帝集》,覺得隋煬帝知識淵博,深奧通達,他本想做堯舜一樣的君主,而認為桀紂是暴虐無道的,為什么他的結局竟與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聽了說:隋煬帝自恃才智過人,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他雖口誦堯舜之言卻在重蹈桀紂的覆轍,他自己不知道又聽不進意見,以至于傾覆亡國。太宗聽了,深有感慨地說:“——。”隋煬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終于國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煬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員,警策自己,終于成為一代英主。
【第5句】:寬厚清慎,犯而不挍。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清慎:清正持重。犯而不挍:語見《論語·泰伯》,意思是有人冒犯也不報復。挍,報復。這兩句大意是:(婁師德為人)寬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別人)冒犯了他也從不報復。婁師德是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同平章事),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于世。風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杰很有點瞧不起他,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后來武則天告訴狄仁燕: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杰聽了非常感動。——是作者評價婁師德的話。
【第6句】:信者,人君之大寶也。面從后言,古人所戒。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面從后言,古人所戒。意思是:表面服從而背后反對,這是古人最忌諱的'。
【第7句】: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這兩句大意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達事理;聽信片面的意見,就會愚昧糊涂。此名句是魏征勸告君王納諫的著名格言,東王符《潛夫論·明暗》就曾說過:“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概括成“——”,詞句簡潔精警,發人深省。兩句從“明”、“暗”兩種不同效果,說明應“兼聽”,不能“偏信”。只有兼聽,才能全面了解情況,明辨是非,作出正確判斷;而偏聽偏信很可能會上當受騙。尤其是對于不同意見,更應認真聽取,這樣才能免于失誤。可用以勸誡人們特別是領導應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
【第8句】: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采貞觀元年》,這兩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其長處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來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據各人的長處來使用。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優點,只看到人的短處,那么世上就沒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為一代英主,在他統治時期出現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與他的開明的人才觀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無關系。
【第9句】: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錢幣。這兩句大意是:厚厚的錢幣,甜甜的美言,這是人所應當畏懼警惕的東西啊!社會生活中,當權在位的人常常會遇到甘言和厚幣。對此,廉清奉公的人自會清醒地辨別甘言的企圖與厚幣的來路,采取正確的對策;而貪贓枉法的人則會欣然接受,來者不拒。“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筌”(沈佳期《釣竿篇》),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幣,甜蜜蜜的奉承話正是別有用心者投下的“勞餌”,見利忘義,利夸智昏的人只貪圖芳香的魚餌,不見捕魚的竹器,結果是自尋網羅,被人捕捉。因此,——的古訓,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第10句】:人主自威,則眾謀不進。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第11句】: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疏忽。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太宗貞觀十二年》。驕奢:驕傲奢侈。這兩句大意是:富貴會產生驕奢,疏忽會導致禍亂。富貴雖然不一定產生驕奢,而驕奢則必然產生于富貴,因為富貴給驕者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條件,這是富貴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經心,往往會對災禍的苗頭視而不見,使其由小而大,最終導致災禍發生,這是必須警惕的。這兩句可用于告誡人們富貴時要特別注意戒驕奢,處事要時刻注意戒疏忽。
【第12句】: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第13句】:用兵之道,撫士貴誠,制敵貴詐。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這幾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則是:撫恤部下士卒重在真摯誠懇,克敵制勝的計謀貴在越詭詐越好。誠摯和詭詐本來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看來,在征戰中人必須兼而有之,從而組成了矛盾統一的二重性格。作為統兵大將尤應如此,因為只有對士卒真摯誠懇,才能得到士卒的擁護,上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無往而不勝。對敵人則應不厭詐偽,使敵人不知我之虛實,產生錯覺,作出錯誤判斷,從而獲得良機,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可見“誠”、“詐”二道,為將者必須兼而有之。這幾句講用兵要決,說明對敵人、對部下應采用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第略。
【第14句】: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任賢必治,任不屑必亂,必然之道也。
【第15句】: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長,用其所短。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臻(zhēn真):到達。譽:稱贊,名譽。這幾句大意是:常常聽到別人說你的過失,過失就會日益減少而福氣就會來到;常常聽到別人對你的稱贊,聲譽就會日益受到損害而災禍就會降臨。這幾句是很符合辯證法的格言。聞其過則過改而福至,聞其譽則過生而禍臨。我們千萬要多聽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辭沖昏了頭腦。——可引用作為警戒。當然,這里的“禍”、“福”應理解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第16句】:舉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權貴,是以方不濟務,奸無所懲。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元年》。世族;世家太族。用法:執法。不及:不觸到。是以:目而。濟務:解決事態。這幾句大意是:舉薦人才不出世家大族,執行法律不觸及權貴,因而方略不能解決事態,奸邪沒有得到懲處。晉朝世族大地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門閥制度森嚴,國家法律不敢觸及貴族,奸邪之輩也不能得到懲辦。這幾句表現出了晉朝世族政權的腐朽,可以用于批判世族權貴把持政權,無法無天的社會現象。
【第17句】: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得到了加強。
【第18句】:蓋聰明疏通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
【第19句】: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資治通鑒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左傳》為第一部紀傳體體史書,但只記載春秋時期的史事),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資治通鑒的讀書心得
通過讀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后有些感想,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在此分享讀書心得體會。下面我們來看看資治通鑒的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借鑒。
資治通鑒的讀書心得1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說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么詩,求什么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為什么?
古人講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說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性。
去年讀《資治通鑒》,岳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里非常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鑒》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夠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于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著、躺著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后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周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鑒》我也讀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 ,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床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說》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恒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著的苦。這樣為自己一開脫,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非常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復雜的心理斗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涌。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為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資治通鑒的讀書心得2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因此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比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鑒》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鑒》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系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后因衛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治通鑒》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篇1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說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么詩,求什么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為什么?
古人講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說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性。
去年讀《資治通鑒》,岳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里很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鑒》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于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著、躺著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后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周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鑒》我也讀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床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說》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恒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著的苦。這樣為自己一開脫,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很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復雜的心理斗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涌。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為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篇2
歷時近三年,終于將《資治通鑒》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了解歷史。開始時并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復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閱讀,不太正式,只是抱著消遣的心態。但后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后,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于買了岳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后溫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閱者。
《資治通鑒》是當之無愧的鴻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并書寫著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么?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蕩,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鑒的歷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鑒》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鑒》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游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愿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鑒》,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鑒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丑惡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幾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復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鑒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鑒讓人敢于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說溫公當編成此書后,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后溫公去世,對于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溫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于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后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鑒》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后人所知,溫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鑒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讀通鑒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后來人評說。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篇3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鑒》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鑒》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系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后因衛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篇4
得閑,閱《資治通鑑》數頁,不究其他,單就人才和命運而言,有感楚漢之爭一二。其一,楚項之爭是人才之爭。劉邦能力不及項羽,但他屬下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和樊噲,可謂盡擁“三杰”。他知人善任,終得天下。其二,楚漢之爭也印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楚霸王,自傲自大,難進忠言。如范增舉薦韓信,項羽不屑一顧,因而錯失天下第一將;范增多次獻計獻策,項羽未予采納,導致一敗再敗。反觀漢高祖則胸懷若谷,廣納賢言。如蕭何推舉韓信,劉邦則委以重任,由此,韓信為其奪城掠地,成就大業。另有張良,先投項羽,但因項羽難以容人而改投劉邦,劉邦拜張良為第一謀士,張良為其排兵布局,力助劉邦平定天下。
從項羽的由強到弱,直至烏江自刎、劉邦的由弱到強,最終贏得天下的全過程來看,人才的把控和性格的缺陷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張良計、韓信兵”這兩人原本是愿意服務于項羽的,但最終為劉邦奪取天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是決定性的因數,在任何時候都是第一位的。家庭如此,企業如此,國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