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的句子簡短唯美聚集200條
達觀的語句
●做人,從容達觀一些,輕松自在一些,豁達隨意一些。
●達觀知命,隨所遇而能樂,不求己不愛世。 ----圣香《鳳囚凰》
●如果能達觀地認為“沒什么大不了”,人生或許會簡單許多。 ----金子由紀子《不被理想束縛的生活》
●孤獨是個好老師,堅持是個好朋友,自我是個好知己,達觀是個好伴侶。
●「事在人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隨遇而安」是一種樂觀的處世妙方,「順其自然」是一種達觀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種高超的入世智慧,「淡泊寧靜」是一種超脫的生活態度。無事時,澄然;有事時,斷然;得意時,淡然;失意時,泰然。用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自會獲得心靈的安穩。 ----《快樂就好》
●一顆覺醒的靈魂,它的覺醒的鮮明征兆是對虛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銳的覺察和強烈的排斥。這時候,它就會因為清醒而感到痛苦。(精神生活)
●我覺得人生圓不圓滿,在于自己的心,是自己判斷決定的。跟別人說你不這樣不那樣人生就不圓滿了,是沒有關系的,要不讓別人替你過生活得了!為什么人們都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束縛和看待別人呢?讓和他不一樣的思想無容身之地,就高興了是不是?我也喜歡表達觀點抒發感情,但不會用我的價值觀對別人說教,強制別人做什么,別人不做什么,就異樣眼光或者一直說說說就要改正你!自由和平等如果有錯的話,那就一直錯下去!
●能獨立表達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
●慢慢的才知道,感情里,總會有分分合合;生命里,總會有來來去去。以一種灑脫的姿態放手,以一份微笑的心境達觀,淺淺喜歡,靜靜愛,深深思索,淡淡釋懷。
●組織說服性演講:激勵序列接下來應該考慮,如何將你的訴求組織成一篇說服性演講。我們之前也討論過,在表達訴求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考慮聽眾的心理趨勢,也就是說用哪種方式表達觀點才更能被聽眾接受。你需要將你的論據和激勵性訴求按一定順序組織起來,形成一套統一的、有效的演講結構模式。 ----艾倫·蒙羅《演講的基本》
●平靜,達觀,開闊,釋然,這是做人的態度,但并非藝術的力量。真正帶來震動的藝術,總是與人靈魂深處的痛苦和起伏相關。與深深的執念相關。 ----安妮寶貝《眠空》
陶淵明到底夠不夠“達觀”
一千六百年前的一個清晨,在陶淵明那門前種著五柳的鄉間茅舍里,他和一些朋友喝酒喝到微醺。忽然淵明起身,從墻上摘下一張琴來,用手來回的撫摩著。朋友說:“淵明彈一曲吧,我們洗耳恭聽。”淵明笑而不答。朋友們湊近一看,原來這張琴上并無一弦!朋友們啞然失笑:“原來淵明你不懂音樂呀!那你弄張無弦琴干什么呀?”淵明以指叩琴,桐木的琴身發出清越的聲響,隨即掃了一眼眾人,悠然地吟道: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這個場景也許“陶迷”的心中無數次地浮現。淵明的這個撫弄無弦琴的舉動,在他們心中,是直與大道冥合的。這不正是《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么!“無弦琴”成了淵明達觀的象征,也成了后來的.詩人們非常愛用的一個風雅的典故。李白化用淵明這兩句話,說: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月下獨酌》其二)
一是太白說得漂亮,一是沾了淵明的靈光,太白這兩句也成了千古酒徒的箴言。白居易去尋訪陶淵明的舊宅,寫了一首詩,其中故作高態,說: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訪陶公舊宅》)
實際白傅對淵明還是羨慕得了不得。陶淵明的超級崇拜者辛棄疾在一首《新荷葉》里也說:
知音弦斷,笑淵明、空撫余徽。
這一笑可不是嘲笑,乃是別有會心處。
歷代唯一對淵明這個行為有異議的,卻是陶淵明的另一個超級崇拜者——蘇軾。東坡寫過一篇《劉陶說》,把嗜酒如命甚至不惜死哪埋哪的劉伶和撫弄無弦琴以寄意的陶潛并列地品評了一通:
劉伯倫嘗以鍤自隨,曰:“死便埋我。”蘇子曰:“伯倫非達者也。棺槨衣裳,不害為達;茍為不然,死則已矣,何必更埋?”陶淵明作無弦琴詩云:“但得琴中趣,何須弦上聲。”蘇子曰:“淵明非達者也。五音六律,不害為達;茍為不然,無琴可也,何獨弦乎?”
似乎在以“達觀”著稱的蘇軾看來,劉陶二君都不夠“達觀”。且說淵明,會彈琴不為不達,如果不會彈琴以撫弄無弦琴為達觀,那么不如干脆連琴都不要了,做一個音樂上純粹的“精神貴族”。東坡之為人確是達觀,但東坡喜歡禪機,愛弄點繞來繞去的“智慧”。與其撫弄無弦琴,不如連琴都不要了,這倒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一個場景——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迷賈政悲讖語》,寶玉聽了昆曲《山門·寄生草》,又讀了《南華經》(《莊子》),一時心有所感,翻身起來至案,遂提筆立占一偈云: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我看,還未盡善。我再續兩句在后。”因念云:
無立足境,是方干凈。
寶釵道:“實在這方悟徹……”
東坡說的“無琴可也”,不就是黛玉說的“無立足境”么?其實做一個不恰當的類比,淵明之“真”有似寶玉之“癡”,而東坡之“智慧”恰與黛玉的“一片心機”相似。
后來明代以倔強出名,不肯為永樂帝草擬禪位詔書的方孝儒,他的《菊趣軒記》里有一段話與東坡之論類似:
淵明好琴,而琴無弦,曰“但得琴中趣”,雖無音可也。嗟乎!琴之樂于眾人者,以其音耳,淵明并其弦而忘之,此豈玩于物而待于外者哉,蓋必如是而后可以為善用物。
很明顯,這段話已經有了象征意義了。力在說明人應該不依賴于外物,在精神上自給自足。
不過說來說去,總之在后代追隨者的眼中,淵明就是一個不懂音樂,但在精神上又真懂音樂的人,是一個不會彈琴,但又彈得響“無弦琴”的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