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長河好句子賞析錦集三篇
余秋雨《霜冷長河》簡介及經典好句
《霜冷長河》簡介:
《霜冷長河》中收錄了關于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這些作品風格平實自然,行文簡潔流暢,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社會現實和真實人性的深入思考。.
收錄篇章
第一輯:《壯士》、《中秋》、《琉璃》、《垂釣》、《老師》、《長者》;
第二輯:《關于友情》、《關于名譽》、《關于謠言》、《關于嫉妒》、《關于善良》、《關于年齡》、《最后的課程》;
第三輯:《綁匪的紙條》、《智能的夢魘》、《文化敏感帶》、《這樣的男人》、《大橋的寓言》、《遺憾的真實》、《氫彈的部件》、《亂世流浪女》、《裉色的疑問》、《膨脹的雪球》、《心中的惡狼》、《為自已減刑》;
第四輯:《燈下回信》、《掩卷沉思》、《秋千架》。
經典好句:
(1)如果忘記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奪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
(2)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
(3)要對一些復雜的問題作出選擇時,首先要給自己減壓,先讓自己放松下來。在沉重的壓力下,連空氣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錯誤的決斷。
(4)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5)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隱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個無言的起點,指向一個無言的結局,這便是友情
(6)魏晉名士的高貴,正在于他們抵抗流俗,保持著純潔的孤獨。寧肯獨自打鐵,寧肯單車漫游,寧肯鳴嘯山林,寧肯放聲大哭,卻不肯降低自己、貶損自己、耗散自己。
(7)覺大多數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統形態。豈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記載?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為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于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是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視世俗、年歲、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跡、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向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界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里,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8)什么季節觀什么景,什么時令賞什么花,這才完整和自然。
(9)魏晉名士的魅力,不在于離群索居、傲視眾生。這事說來話長,此處不作評論,但有一點可能是定律;任何傲視眾生的人都談不上魅力,魅力在于交流,在于發射,在于廣泛的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魅力,不叫魅力。
(10)旅途中的文化感受,不必如此擁擠、如此密集、如此迫不及待地表達出來。讓自己的筆多描述一點自然景物本身,就會更大氣。走在這樣一條奇異的路上,我們的合適身份應該是驚訝而疲倦的跋涉者,而不宜是心思很重的讀書人。
余秋雨《霜冷長河》簡介及賞析
作者介紹: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
2010年起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霜冷長河》簡介:
《霜冷長河》中收錄了關于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這些作品風格平實自然,行文簡潔流暢,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社會現實和真實人性的深入思考。.
收錄篇章
第一輯:《壯士》、《中秋》、《琉璃》、《垂釣》、《老師》、《長者》;
第二輯:《關于友情》、《關于名譽》、《關于謠言》、《關于嫉妒》、《關于善良》、《關于年齡》、《最后的課程》;
第三輯:《綁匪的紙條》、《智能的夢魘》、《文化敏感帶》、《這樣的男人》、《大橋的寓言》、《遺憾的真實》、《氫彈的部件》、《亂世流浪女》、《裉色的疑問》、《膨脹的雪球》、《心中的惡狼》、《為自已減刑》;
第四輯:《燈下回信》、《掩卷沉思》、《秋千架》。
《霜冷長河》賞析:
《霜冷長河》中余秋雨寫了幾種失敗的友情,如崩坍的友情,欺騙的友情,權勢與友情,在描述了種種失敗的`友情之后,余秋雨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但后來終于明白,友情的來去是一個探測儀,告知你原先進入的那個層面的真實關系,如果在一個領域,一群朋友突然冷眼相對,栽贓構陷,那意味著你可以離開,你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這里,臨時給你的笑臉只量索取和探詢,等探詢明白后,彼此無法調和,你的存在只能給這個村寨帶來不安寧,而你在這個村寨中也非常不安全,那就應該上路,昨日的友情,早已消失在黃昏的牛糞水中,繁星在天,眼前隱約有一條出山的路。”在中國,交朋友講個義氣,朋友有難,拔刀相助,因此有了多一個朋友多一條的說法。但是你交到的并非真正的知己,而且在許多問題上無法和你相協調一致,那么我們只能走,走出這不安寧,不安全的村寨,繁星在天,正是出山的好時候.
余秋雨《霜冷長河》讀后感3篇
當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霜冷長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余秋雨《霜冷長河》讀后感篇1
我之所為讀后感,并無特定的框架,皆是有感而發,純粹的記憶性感受。
余秋雨先生在一開頭的序里就點明白了為什么寫作此書,扣住了書名,因為他的一生都與河有緣,或者他的前世也是,這從那個似瘋非瘋的北京人口里便可得出,那個極具幻想的故事也許是他杜撰出來的,但是很容易讓人相信,因為他的經歷應該會有這類事情發生,并且讓人羨慕之,心向往之。
這是一本講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許多深奧的道理是我所暫時無法理解的,但同樣有一些寫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為之產生共鳴,尤其是第二輯中“關于嫉妒”的幾篇文章,讀完它們,我想了很多很多……
人們常常要問何為“嫉妒”,所謂“嫉妒”,就是指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的一種心理狀態。其實嫉妒是人的一種本性,它在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奧塞羅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連神話故事中那些頂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而事實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經歷,我們中又有誰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個從不嫉妒的人?這正如余秋雨所說的“面對嫉妒,誰也難以充當一位居高臨下的醫生。這是我們城堡中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瘋,因它而死,只是還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輕的人。”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不僅講述了嫉妒得根源與嫉妒者得不幸,還認為嫉妒可以分為兩種:高貴得嫉妒與卑下得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貴。”使人耳目一新。既然我們無法擯除嫉妒之心,那我們該如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呢?我想,關鍵使如何正確看待比自己優秀得人。周瑜之于孔明,是因為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才使前者因嫉妒而喪命。
對于比自己優秀的人,應該調整好心態,向他(她)學習,取長補短,將心中的不服化為前進的動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盡量減少嫉妒。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將來走上社會,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比自己優秀的對手,如何處理好嫉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于這點,人們常常會有兩種表現。一是心中不服,便埋頭苦干,竭盡全力,非超過對手不可;還有一種就是表面上對你心服口服,而內心卻心懷怨恨,暗地里拼命打小報告,非扳倒你不可。
這大概就是高貴嫉妒與卑下嫉妒的區別吧。我們當然應該學習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將它當作鞭笞自己不斷進取的長鞭,腳踏實地拼搏,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一點小聰明,在別人背后捅刀以此來打倒對手。因此,我們應該嘗試一下高貴的嫉妒,因為“它曾是一位學者在整理另一位學者遺稿時的永久性后悔,它曾是各處一端的科學家冷戰結束后的無言擁抱,它曾是兩位孤獨詩人一輩子的互相探尋,它曾是無數貴族青年決斗前的默默托付……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個會嫉妒的人才是真實的人,我們應該學會高貴的嫉妒,將嫉妒降到最低程度,是它即便在破碎時也能體現一點人類的尊嚴。“人類多一點奧賽羅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淚、周公瑾的長嘆怕什么?”
我認為第二輯“關于友情”寫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要經風經雨,經受考驗,我們最重要的是珍惜友情。“人生在世,可以沒有功業,卻不可以沒有友情。以友情助功業則功業成,為功業找友情則友情亡,兩者不可顛倒。”說道人生,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名譽。當名譽受傷害,有的人為了名譽的純潔寧可選擇死。從這本書中,我進一步了解到我國宋代詞人、詩人李清照原來我不知道的人生經歷。
其實,世間的孤獨者也都經歷過友情,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是他們不知道鑒別與維護,不善于呵護與珍惜,最終被一一破碎了,以至最后孤獨了自己。
常聽人說,人世間最純凈的`友情只存在于孩提時代。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居然有那么多人贊成,人生之孤獨和艱難,可想而知了。那么友情的錯位,是基于什么理解的呢?答案來源于自身和外界的混亂。就外界來說,人們習慣用功利和商業思維來判斷友情的實用和交換原則,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見真情,似乎友情在為難之際及時出現,在經歷考驗之后才得到升華,這是對友情的苛求,但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也沒有接受考驗的義務;就自身來說,或許因志趣、愛好、共同的事業奠定了友情的基礎,但人性的差異,又往往不能因為“高山”都有“流水”,因撥琴弦,都有知音。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長期信賴的友情竟是虛假的,而這種虛假又并不出于惡與罪,而是出于我們自身對友情本身的錯位和悖論,我們應該怎么面對呢?
先生回答得好啊: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不可能人人都能建立友情,因此應該有兩個或者更多層次的友情存在。“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
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后者難于深刻。寬泛意義的友情,是人們結識、好感、愉悅的集合,它的寬度是人們全部履歷和經歷的概括,它隨人們接觸外延的擴大而不斷擴展,它與事業、地位、經歷、方位、功利聯系,沒有數量界限;嚴格意義的友情,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尋找的精神村落,尋找途中沒有任何功利性的路標,它是以生命來涵養的,這種友情不依靠什么,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地位和身份,只不過是相互使對方更加快樂、溫暖、自在、幸福,“都是無所求的飄落,都是詩化的高貴”。然而,這種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在如饑似渴地追尋,很可能友情與你擦肩而過,你沒有在意,或無法辨認,也許等你驀然回首的時候,不是來得太早就是來得太遲…
兩只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觸須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
余先生至此長嘆:
是的,我們不應該在有這種遺憾。但是隨著宇宙空間的新開拓,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時候,還能碰見幾只可以碰一下觸須,然后對視良久,終于緊緊擁抱的螞蟻?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
有一次相遇容易嗎?
叫一聲朋友容易嗎?
仍然是那句話——
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而我,也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因為能在這么個時空相遇,不容易。
我常常想,如果我們上輩子就曾經相遇,那么在上輩子我們又是如何見面的呢?在一個平淡的下午,在兩片書頁中間那碰巧的一次抬頭?在一個濃重的深秋,在晃動的珠簾邊那不經意的一次張望?如果我們不在現在這種情景下相遇,我們還會相識相知?我們也許就擦肩而過,我們的人生也許就少了這么不濃不淡的一筆了。因此,學會珍惜吧~!
我喜歡讀余秋雨教授的散文,因為先生的文章文化底蘊厚實。《霜冷長河》就是先生寫出來的一些人生筆記,有回憶,有評述,有回信,有感想,文體不拘,只是談心,讓我在任何時候都感到有一位智者的陪伴,仿佛先生就在我身邊…
余秋雨《霜冷長河》讀后感篇2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余秋雨所寫,第一次讀是我高三那年,那時只覺得其中的故事有感染力吸引力,其他的沒有多想,前幾天再讀的時候使我聯想到了許多,讀到入情處,頓時有了一種相見恨晚,似曾相識的感覺
書中不僅為人生各個課題作了個人的注解,還引領我們走進自己的內在去看、去問、去聆聽、去與自我做對話,思索為什麼生命是這樣的,而我們所認定的是絕對的嗎?不,這沒有一定的答案,也沒有任何人可以給我們解答。這是完全個人的,必須自己去會驗、感受和探索,唯有通過自己真正的經歷,投入、付出和感覺些什麼,那才是純粹自己的。就如同我當初為什么選擇行政管理這個專業,這種選擇經過了自我對話,深入思考,誠然,選擇只是一個方向,能否到達自己想去的彼岸在于那份堅定不移奮斗不止的信念。
在有限的個人生命中,我們都在找尋自我,探尋生命、發現事理、終其一生我們可能發展事業、成就志業、結交知友、嫁娶育兒、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隨波逐流、蹉跎時光、一事無成、積累債業,所以我們必須去參與生活而且是積極的參與,去學會我們各自的人生體驗要教導我們的種種深刻意義,然后往內在精神提升,去自我領悟,通過實踐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書中的一段話對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來自余秋雨老師回讀者信的一段話,因為讀完可以讓我內心釋然,時而浮躁的心平靜下來,下面的文字不要對號入座,看到必須向你指出的是,你的問題出現在一個根本的觀念上,你很看不起普通人的生活,認為那種生活是一無所有,讓你與普通人一樣,你覺得是不公的命運,請你到大街上看看,再注意一下長輩親屬,隔壁鄰居,究竟多少人兼有秀美的容顏,聰穎的天資,出眾的才華,驕人的學業,難道命運對他們都不公,那么命運對誰公平了,把別人都沒有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算公平嗎,你如此地看不起周圍的普通人,卻希望他們來真正關心你,這公平嗎。
讀完時,我感覺很親切,是一位長者對晚輩的發自內心的開導,通過這段文字,我隱約感覺到余秋雨老師內心希望這位讀者可以領悟很多,希望他好好的,我讀完也是開始感慨萬千,聯想很多,尤其是那些處境還沒有我好的朋友和那些生活在貧困地區的朋友,我更應該珍惜我所擁有的,有朝一日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微乎其微的力量,然后會變得釋然平靜,于是想起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洪應明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文中也談到了愛,愛,也是老教授終其一生的信仰,盡管他的形體正日漸消隕,他那熾烈明亮的精神靈性仍使我感動不已;尤其震憾的是他對人性純潔的信諾與他那對生命活潑的熱情。對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燭蠟消融般的身軀向我們揭示了生命的終極意義,愛,正是生命最豐厚的禮物。
下面是文中幾個優美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共享:
【第1句】: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
【第2句】:從被追求的那一刻開始,名譽就是一種罪惡。只有在那些人們能自然擁有而不必強求的地方,它才能成為一種美德。
【第3句】:惡者播弄謠言,愚者享受謠言,勇者擊退謠言,智者阻止謠言,仁者消解謠言。
【第4句】:忌妒是自己的敵人,也是他人的敵人。
【第5句】: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為善。善是超乎因果聯系的東西。
【第6句】: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納了江河,又結束了江河。
最后我想說的是人生種種都在向我們展現生命的甜美,然而人生充滿著未知與短暫,我們何不勇敢地投入生命,邁開步伐,豁達地去生活;敞開心靈,真誠地擁抱世界,積極地參與生活,膽大而自知地自我許諾和追尋?讓生命真實而熱烈的活起來。
余秋雨《霜冷長河》讀后感篇3
我第一次接觸余秋雨的作品。說實話,初看并無什么的感想,只覺得這書充其量就是一些故事的“集合”,實在是難以讓人產生興趣。但是,細細地揣摩,又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
在這本書的第二輯中,余秋雨主要闡述了友情、名譽、謠言以及嫉妒,進而探討生命。
現代社會中,因為太多的利益、誘惑,大多數人的友情早已變質,不再純真,是建立在功利之上,為人所利用的另類“工具”。友情的錯位,警示著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和他人,審視人與人之間關系。“學會珍惜,小心翼翼”這是余秋雨給我們提供的建議。浮生若夢,能有真心的朋友為伴,實乃人生一大幸事。
所謂的名譽,大抵就是外界對個人的評價、認知。追求名譽,無可厚非。但過分執著于它,就難免有沽名釣譽之嫌。名譽就像是一個人的外包裝,易破難存。看破這一層,就能減少名譽對自身的侵擾,獲得心靈的解放。
有人的地方就有謠言。余秋雨認為謠言的傳播是因為人們求真的需要。置身于社會中,人們難免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茫然、迷惘的心情,因而迸發出強烈的好奇心。一件事情,經由少數人傳遞,也許還能保留原樣;但一旦被多數人所接觸,就一定會面目全非。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難以阻止,也無法免除,能做的也只有忽視它,保持一顆淡然的心。
只要是人便有欲望。當自己還在起跑線上掙扎,而別人早已遙遙領先時,我們會感到嫉妒。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人性的體現。余秋雨在書中將嫉妒分為兩種:高貴的和卑下的。所謂高貴,就是化嫉妒為動力,以嫉妒的對象為目標,不斷地努力,直至超越對方。所謂卑下,就是表面上無動于衷,心里卻怨恨對方,在暗地里用不正當的手段抹黑、傷害他人。顯而易見,我們應當做一個高貴的“嫉妒者”,勇往直前,追逐目標。
友情、名譽、謠言、嫉妒,這些生活中無時不刻的存在,我們無法回避,便只能接受。但愿我們能在生命的長河上平靜而又安祥地緩緩行舟。
讀余秋雨《霜冷長河》之《垂釣》有感
時光流轉,變的是事態,不變的是那顆心。
走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內心已被世俗擠壓,卻無所適從!總是無謂感慨世俗命運多舛,無形間給自己打壓,其實又何必呢?讓內心平和,讓自己豁達,讓一切淡然的過去,讓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就像余秋雨所著《垂釣》一樣。
《垂釣》文章寫的很樸實,概述了兩位垂釣者在不同的精神追求下,產生的不同做法——胖老頭鐘情于垂釣垂釣小魚,而瘦老頭更青睞于垂釣大魚,這樣導致胖老頭很快釣滿一桶,而瘦老頭遲遲不見桿動。因為道不同,所以二人無言于對方,從內心鄙視對方,總覺得自己高尚于對方!所以余秋雨的妻子就戲謔道,怪不得胖老頭這么胖,瘦老頭這么瘦,精神世界總是執著而瘦削的!
這就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戲劇性的融合!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瘦老頭,又怎么能體現胖老頭的豐收呢?沒有胖老頭,又怎么能體現瘦老頭的執著固守呢?二者在自己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矛盾又高度統一!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彼此相悖又道義相投,都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圍內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其實無論是物質的也好,還是精神的也罷,都有自己彼此存在的價值,倘若沒有胖老頭抑或瘦老頭在垂釣時看不到了胖老頭,那彼此是何等的誠惶誠恐啊!所以余秋雨說世界上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朋友,彼此是很難分開的!
物質世界的單一存在只會讓世界變得鄙陋難堪,頹廢不已;精神世界的獨自存在,只會讓世界變得單薄瘦削,空乏無味!只有使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有機的結合,彼此的融洽,才能真正意義的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從而把世界勾勒成豐腴和多彩的世界。就像易中天在《論語心得》的序中寫到“灰色的孔子必須連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才會有生命活力,姹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由此可見灰色的孔子就像我所說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灰色的,所以它具有普適性,可以鏈接到各種物質世界,也只有精神世界是灰色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才能無限延伸,全面發展!
物質世界受精神世界的支配,精神世界又受物質世界的制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的有機體,沒有精神世界是可怕的,就像人們沒有文化,辨別不清自己的真正方向,自己做一些愚蠢之極的事情,卻不曾悔改;若只有精神世界,世界將變得單一而且無助,“灰色”而且死寂,就像只追求精神世界的和尚一樣,生活單調空乏。
所以在社會上生活的我們,應該用物質世界來豐富我們,用精神世界來調試我們,讓自己在困惑中揚帆起航,在困難中昂首向前,在躊躇中心智清晰!當我們走在漫漫人生路上,用二者的有機結合讓內心平和,讓自己豁達,讓自己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