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句法倒裝
【第1句】:古詩中的倒裝和賓語前置有什么區別 如 故
古詩中倒裝句的種類有很多,賓語前置、或稱謂賓倒裝,只是其中的一種。
下面的文章列出了多種倒裝句類型:
古詩詞中“倒裝句”的類型
馬曉娜 張茂昌
閱讀古詩詞時,若遇到字面沒按正常語序,怎么也讀不懂的情況,就應考慮是否為倒裝句。為助大家順暢解讀,現說說古詩詞中倒裝句的類型。
【第1句】:主謂倒裝。如
①“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②“長夜難明赤縣天。”(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例①“歸浣女”是“浣女歸”的倒裝,因主語是“女”,謂語是“歸”。同理,“下漁舟”是“漁舟下”的倒裝。意思是“竹林中說笑喧鬧,是洗衣服的女子歸來了;水面上荷花搖動,是打魚的小船從遠處劃過來了”。例②把主語“赤縣天”倒裝于句尾。正常語序應為“赤縣天長夜難明”。
【第2句】:謂賓倒裝。如:
①“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
②“燕子飛時,綠樹人家繞。”(蘇軾《蝶戀花》)
例①應是“遙看草色近卻無”。謂語“遙看”倒裝在賓語“草色”之后。例②“綠樹人家繞”,應是“綠樹繞人家”,把謂語“繞”倒裝在賓語“人家”之后。
【第3句】:定語與中心詞倒裝。如:
①“安得廣廈千萬間”(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②“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秋望》)
例①中心詞是“廈”,“千萬間”是“廈”的定語,倒裝在句尾,正常語序應是“安得千萬間廣廈”。例②“殘星幾點”應為“幾點殘星”,“幾點”是“殘星”的定語,倒裝在中心詞后;“一聲”是“長笛”的定語,應放在“長笛”的前面。
【第4句】:狀語與中心詞倒裝。如:
①“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②“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例①“僧敲月下門”應為“僧月下敲門”。狀語“月下”,倒裝在中心詞“敲”之后。例②“氣吞萬里如虎”應為“如虎氣吞萬里”,狀語“如虎”倒裝在中心詞“吞”之后。
另外,還有兩種出現頻率較少的倒裝句,這里一并談談。
【第5句】:主賓倒裝。如:“嚴霜結庭蘭”(《孔雀東南飛》)
句中的“蘭”是主語,“結”是謂語,“霜”是賓語。原句主語和賓語語序倒裝,正常語序應是“庭蘭結嚴霜”,意為“院子里的蘭花結上了厚厚的霜”。
【第6句】:補語與中心詞倒裝。如:“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蘇軾《新城道中》)
正常的語序應是“晴云絮帽披嶺上,初日銅鉦掛樹頭。”意為“晴云象絮帽一樣披在嶺上,初日象銅鉦一般掛在樹頭”。句中作為補語的“嶺上”“樹頭”都倒裝在句首。
古詩詞中的倒裝句雖然比較復雜,但大家不必害怕。只要我們運用語法知識,找出句中的主謂賓、定狀補,把顛倒了的語序恢復原位,解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第2句】:詩詞修辭手法倒裝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詩詞修辭手法倒裝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
可以讓詩詞韻律和諧詩詞押韻,不僅便于吟誦和記憶,更能使作品具有節奏之美。為此,不少古詩詞運用了倒裝。
例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 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如果把“處處聞啼鳥”改為“處處聞鳥啼”,那 么“啼”與“曉”、“少”也不押韻了。 2。
可以讓詩詞的平仄協調例如“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其中“淮水東邊舊時月”正常的順序應為“舊時淮水東邊月”,詩句顛倒后,平仄 正好與下句相對,既合乎格律詩對于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音律和諧,聲調優美。
3。 可以突出強調,讓詩詞側重點鮮明有時,詩人為了突出某種特殊的情感,在寫作時有意將詞語的語序改變。
例如“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葉夢得《水調歌頭》)其中“霜信報黃 花”應為“黃花報霜信”。
將“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寫景物的凄涼,實際上 是為了強調詞人晚年生活的凄楚。“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 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正常語序應為“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華發早 生。 ”顛倒詞序,突出了詞人宦途失意的辛酸和對現實的憤懣。
【第3句】:古文中的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固定句怎么快捷的判斷
【第1句】: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第1句】: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2句】: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第3句】:“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第2句】: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1句】: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第2句】: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第3句】: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第4句】: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第3句】: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第2句】: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第3句】: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第4句】: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1句】: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第2句】: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第4句】:倒裝句是一種什么寫句法
倒裝(Inversion)是一種語法手段,用以表示一定句子結構的需要和強調某一句子成分的需要。
英語的最基本結構是主、謂結構,倒裝就是將這種比較固定的結構加以顛倒。 倒裝有兩種:將主語和謂語完全顛倒過來,叫做完全倒裝(Complete Inversion)。
如:In came a man with a white beard. 只將助動詞(包括情態動詞)移至主語之前,叫做部分倒裝(Partial Inversion)。如:Only once was John late to class. 英語句子的倒裝一是由于語法結構的需要而進行的倒裝,二是由于修辭的需要而進行的倒裝。
前一種情況,倒裝是必須的,否則就會出現語法錯誤;后一種情況,倒裝是選擇性的,倒裝與否只會產生表達效果上的差異。下面本文就擬從其修辭功能談談倒裝句的用法。
【第1句】:表示強調: 倒裝句最突出、最常見的修辭效果就是強調,其表現形式如下: 【第1句】: only +狀語或狀語從句置于句首,句子用部分倒裝。 例1: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olve this problem. 只有用這種方法,你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例2:Only after he had spoken out the word did he realize 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只有當他已經說出那個字后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大錯誤。 【第2句】: not, little, hardly, scarcely, no more, no longer, in no way, never, seldom, not only, no sooner等具有否定意義的詞或詞組位于句首,句子用部分倒裝。
例1: No sooner had I got home than it began to rain. 我剛到家就下起了雨。 例2: Seldom do I go to work by bus. 我很少乘公共汽車上班。
【第3句】: so / such。that結構中的so或such位于句首可以構成部分倒裝句,表示強調so /such和that之間的部分。
例1:So unreasonable was his price that everybody startled. 他的要價太離譜,令每個人都瞠目結舌。 例2:To such length did she go in rehearsal that the two actors walked out. 她的彩排進行得那么長,以致于那兩個演員都走出去了。
以上各例都用倒裝語序突出了句首成分,其語氣較自然語序強烈,因而具有極佳的修辭效果。 【第2句】:承上啟下 有時倒裝可把前一句說到的人或物,或與前一句有聯系的人或物在下一句緊接著先說出來,從而使前后兩句在意思上的關系更加清楚,銜接更加緊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1: They broke into her uncle's bedroom and found the man lying on the floor, dead. Around his head was a brown snake. 他們破門進入她叔叔的臥室,發現他躺在地板上死了。一條棕褐色的蛇纏在他頭上。
例2: We really should not resent being called paupers. Paupers we are, and paupers we shall remain. 我們確實不應因為被稱作窮光蛋而憤憤不平。我們的確是窮光蛋,而且還會繼續是窮光蛋。
【第3句】:制造懸念,渲染氣氛 在新聞或文學創作中,有時為了內容的需要,或是為了強調,作者常常運用倒裝來制造懸念,渲染氣氛。如: Hanging on the wall was a splendid painting. 墻上掛著一幅精美的圖畫。
再如朗費羅(Longfellow)《雪花》中的一節: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 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rments 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 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 Silent, and soft, and slow, Descends the snow. 在這一節詩里 ,詩人就富有創意地運用了倒裝。在前五行中 ,詩人堆砌了七個狀語,狀語連續出現而主語和謂語卻遲遲未露 ,造成一種懸念效應。
全節讀罷 ,讀者才對詩歌的主題恍然大悟 ,因而收到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第4句】:平衡結構 英語修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尾重原則,即把句子最復雜的成分放在句尾以保持句子平衡。
在語言使用中為了避免產生頭重腳輕、結構不平衡的句子,我們常采用倒裝語序。 【第1句】: 以作狀語的介詞短語開頭:當主語較長或主語所帶修飾語較長時,為了使句子平衡,常將狀語置于句首,句子用完全倒裝語序。
例1:A. To the coal mine came a com-pany of PLA soldiers with orders from the headquarters to rescue the trapped miners. B. A company of PLA soldiers came to the coal mine with orders from the headquarters to rescue the trapped miners. 一個連隊的解放軍戰士來到了那座煤礦,奉司令部之命解救受困的礦工。 例2:A. On the ground lay some air conditioners, which are to be shipped to some other cities. B. Some air conditioners lay on the ground, which are to be shipped to some other cities. 地上放著一些空調,等著用船運到其他城市去。
從例句中可看出, 采用倒裝語序的A句結構平衡穩妥 ,讀起來自然流暢,而采用自然語序的B句結構零亂, 讀起來也別扭。因而,在主語較長時就應采用倒裝語序以取得理想的表達效果。
【第2句】: 以表語開頭的句子:有時為了把較長的主語放在后面,須將表語和謂語都提到主語前。如: Such would be our home in the future. 我們將來的家就是這個樣子。
【第3句】: 以副詞here , there開頭的句子,也采用完全倒裝來保持句子平衡。如: Here is the letter you ha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你盼望已久的信在這兒。
【第5句】:使描寫生動 有時為了使敘述或描繪更加生動形象,增加語言效果,可將表示方向的副詞(如:down, up, out, in, off, on, away等)或擬聲詞(bang,。
【第5句】:文言文中主謂倒裝是什么,怎么判斷
古漢語的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主謂倒裝(謂語前置)。
判斷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的基本方法有三:
首先要按句法,將句子中的語法成分一一劃分清楚。即:按主語、謂語、賓語,以及狀語和補語等語法成份,劃分句子。
其次判斷句子中的語法成份,是否按語法的正常順序排序。即:句子是否按照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順序排列。除此外,還要按定中短語、狀語中短語、述賓短語、述補短語的正常語序來判斷倒裝句。如果句子中的謂語在主語之前,就是主謂倒裝句;如果句子中定中短語的定語在中心詞之后,就是定語后置;如果句子中動詞的賓語在動詞之前,或者介詞的賓語在介詞之前,就是賓語前置;如果句子中介賓短語做狀語的短語,放在動詞之后,就是狀語后置。
最后在古漢語的倒裝句中,無論是主謂倒裝,還是賓語前置,乃至狀語后置等,都有著自身的一些規律。比如:動詞賓語前置,其必要條件就是:動詞的賓語是代詞,而且當句子是否定句或疑問句時,動詞的代詞賓語前置。
上述只是判斷方法而已,在實踐中,還得多做相關練習和閱讀相關的古漢語文章,最好是讀先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