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南方小年比北方晚一天
清朝年間,雍正年間,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祀天神,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為了不重復祭祀,順便把灶神也拜了,后來這一天祭祀灶神的傳統被保留下來。
到了民國,形成了“官【第3句】:民四”的說法,就是干部家里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
自此以后,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無論北方南方的小年是否是同一天,祭灶傳統都是一樣的。這樣說來的話,北方的小年,是按宮里的規矩來的。但是這一說法的形成已經無法考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地區則要多一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另外,海南的小年則在農歷十五元宵節。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為什么南方小年比北方晚一天》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