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集錦五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高考滿分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1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云卷云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范圍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并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于自然,人理應借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于自然,甚為渺少,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秘,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信息、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局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于自然,也歸于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給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變,細觀云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法,也無法抵抗科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學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2
往年因分數過于集中而造成的高考作文啤酒肚現象今年被瘦身。記者昨天獲悉,本市高考語文試卷到昨天已總體閱完。伴隨今年作文評卷檔次的調整,今年作文成績區分度更為合理,不僅平均分略有提高,55分以上的高分作文也明顯增加,其中滿分作文接近30篇,多于去年的20篇左右。
考生作文拿到滿分的確很不容易。語文閱卷專家介紹,作文拿到滿分60分,需要兩位背靠背的閱卷老師同時給出60分,如果一人給60分,另一人給59分,考生作文的得分將按59.5分來計。滿分作文給得比較審慎,可給可不給的作文肯定拿不到滿分。
雖然今年高考生比去年減少4000來人,但高分作文的數量反而比去年多,無論是50分以上的一類文、55分以上的高分作文,還是60分的滿分作文,都比去年有所增加。除了滿分作文,今年高考還出現了不少59分的超高分作文。專家分析,這既和考生表現不錯有關,也和今年高考作文檔次調整有關。
據了解,相比去年,今年作文評卷不設習慣的36分及格線,調整了一類文到四類文的起評分,如一類文起評從往年的55分調至50分,以便作文成績拉開檔次,避免因過于集中在41分到42分之間造成擁堵。
今年作文成績區分度體現得更明顯,有利于學生拉開檔次。部分閱卷老師表示,雖然40分左右的中部難免比較大,但擁堵情況有所改善,分數分布狀況更加合理和開放,便于高考選拔人才的需要。
據介紹,今年高考作文成績分布比過去更均勻,作文平均成績也比去年穩中有升,為42分左右。有專家表示,考慮到語文試卷總體得分狀況,預計今年語文平均成績約為100分,比去年略有下降,在難度把握上更加適當。
專家表示,今年高考出現了不少滿分作文,也有極少數空白卷零分作文,但并沒有出現令人感到怪異的另類作文。北京高考作文的命題和答題近年來都體現了穩健風格。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3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弦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為智者之所為,更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創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新求解傳承傳統。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為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為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做臺下的“吃瓜群眾”。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眰鹘y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從而傳播四方?!吨袊娫~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以現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文化之根,方能養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于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方能調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現傳統文化的優秀狀態,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穩重,讓現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4
1.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所以天空寬闊無邊。大地擁抱每一寸土地,不論其貧富,所以大地廣袤無垠。海洋接納每一條河流,不論其大小,所以海洋廣闊無邊。
2. 是一叢秋菊,也要散發芳香;是一片秋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古柏,也要撐起藍天;是一眼古井,也要流出清泉。
3. 遠去的飛鳥,永恒的牽掛是故林;漂泊的船兒,始終的惦記是港灣;奔波的旅人,無論是匆匆夜歸還是離家遠去,心中千絲萬縷時時惦念的地方,還是家。
4. 因為有志,小溪匯成了大海;因為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綠葉;因為有志,人類助長了山峰的高度。讓我們站在地平線上,構筑我們的夢想吧,因為我們有志,并會為夢想拼搏的,我們將會是大海綠葉,站在山頂的那個就會是我們。
5. 我們不做屋檐下嘰嘰喳喳的麻雀,要做搏擊藍天高瞻遠矚的雄鷹。我們不做路邊隨風搖擺的小草,要做高山根深葉茂頂天立地的蒼松;我們不做山溝里易漲易退的小溪,要做寒暑不變的一望無涯的滄海。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5
有人說,語文即語言與文學。然而在我心中,“語文”不是如此抽象機械的定義,“語文”兩個字于舌尖徘徊,流淌出的是: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何謂語文素養?我也認為不只是簡單的斷字識文、吟詩作對,更是一場彌補心智、慰藉心靈、洗禮靈魂的盛宴。
自古以來,無數人醉倒在語文的盛宴之中,在語文美妙的天地里尋索。我曾經在這里看見先秦的繁星,看見墨子和孔子的堅持;看見漢宮的皓月和艷若桃花的折扇,看見王昭君和李香君的香魂;看見高山流水的音符和琵琶的錚錚回響,看見俞伯牙和琵琶女的愁思……如何擁享這場盛宴,讓自己在大快朵頤之時唇齒留香,提升素養,我有自己的回答。
用好課本,把握課堂,品嘗這場盛宴不可或缺的甜點。
翻開語文書,我們能感悟到魯迅批判反諷的犀利,柳永細處著筆的用心,蘇軾廣曠豪壯的視角……一冊語文書就是一部“寶典”,你能從單元導讀中學會提綱挈領,明白學習方向;你能從作者表達中受到思想啟迪,感受到人格魅力;你能從文中積累到優美的詞句,學到恰當的技法。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讀《紅樓夢》,而沒接受過課堂有效教學的人只看到王熙鳳的刻薄,受過教師點撥的人則能從王熙鳳身上讀出她刻薄背后掩著的自卑、不安和虛假。從孔子開私塾到今日之學校,從未忽視課堂。課堂有效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石,不應遭受質疑。拋棄課堂而大談他路,語文素養無異于空中樓閣。
課堂是語文盛宴的必要部分,但你只能將它視作小巧的甜點。它能為你帶來各種各樣的美味,增添你語文學習的樂趣,扎實你語文素養的基礎。但只有課堂是不夠的,正如只吃甜點營養不足一樣,功夫還要下在課外。
課外閱讀,博覽群書,暢享這場盛宴最全面最營養的主菜。
輕薄的書頁翻過,喂大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格局。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平庸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總能簡單得鏗鏘有力。蘇軾飽讀詩書,更被宋神宗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一場烏臺詩案把他從九重天的朝廷貶到荒涼的`黃州。他忍受的不只是惡劣的環境、同僚的排擠,還有心靈的拷問。是什么讓他支撐下來?我想應該是他在書海中歷練出來的胸懷。蘇東坡能于逆境中留下諸多曠達樂觀的詩文,終成文學大家,與他廣泛閱讀積累的廣博學識,和從中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而形成超然物外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俗語云:“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敝T葛孔明居于一隅,卻知天下,料事如神,這應該也是他博覽群書的自然結果。在浩浩史書中,他明白了古今更迭的規律,推演出現實的變遷。在書籍構建的世界中,孔明是一個冷靜的智者,靜覽古今興亡變遷,閑看世事風云變幻。于是《出師》一表千古揚名,三分天下功勛卓著。同樣,作為中學生,只有大量課外閱讀,方能厚積薄發。課外大量閱讀,能煉出博大的人格胸懷,烹出豐盛的文化大餐。課堂所學當然有限,廣覽多讀方能彌補課堂不足。讓自己在博覽群書中,開闊視野,增加積累,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在我看來,課外閱讀才是語文盛宴的主菜。語文素養的高低差異,與課外閱讀質量的高低有密切的關系。精選好書,潛心研讀,就能烹出滿漢全席。
課外除了大量閱讀,還需要學用結合,向生活這部無字書學語文,語文素養才能更加完善而厚實,語文盛宴才具有綿久的味道。
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品味這場盛宴濃烈而醇香的美酒。
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試想,李白自川蜀出,這才看見奔流的江海、巍峨的高山和熹微的晨光。遍走祖國大好河山,孕育出了他的浪漫情思和向上胸襟。李白懷揣一份豪情,一份志氣,走向京城世界,走向社會生活,在虛虛實實、起起落落中,成就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說,無游歷祖國山河的社會實踐,則無詩仙李白及李白的浪漫詩篇。腳下的足跡給他飛揚的文采,生活和實踐是他的搖籃,文學是他的安魂曲。有人說,真正的學習是實踐,因為“實踐出真知”。語文學習也一樣,必須在生活實踐中去檢驗,去豐富,去完善,去提升。學習、積累,是為了運用、創造。語文學習要走向社會,用于生活。這樣,你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錘煉,得到充實,得到升華。在生活實踐運用語文,是更深入的學習。社會實踐尤如這場盛宴中的美味烈酒,使宴會更醇香綿久。
語文魅力無限,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看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讓人想到又一度春秋已過,又一段韶華已逝;看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蟬鳴”,讓人想到夏夜蟬鳴,聞到空氣中的稻葉清香;看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讓人想到飛絮滿天,芳草萋萋,于飄渺中感受人生的真諦……讓我們盡情徜徉在語文的天地里,擁享這場盛宴,細品精巧的點心,暢享滿漢全席,啜飲甘醇美酒。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集錦五篇】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滿分作文06-09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集錦6篇04-30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集錦7篇02-28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6篇04-07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3篇03-03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四篇03-03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三篇03-01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4篇02-28
精選語文高考滿分作文三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