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詩經閱讀感想100實用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詩經閱讀感想100篇一
幾千年來,華夏大地孕育出了燦爛的詩歌文化。秦漢之時,漢賦辭藻極盡華麗,樂府敘事蕩氣回腸。唐宋之際,有謫仙人的浪漫瀟灑,也有杜少陵的憂世傷民,有蘇東坡的豪氣萬丈,也有柳三變的醉心繁華,淺酌低唱。華夏文明里,詩書代代相傳,而這一切,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詩經》。兩千多年前,中原人煙稀少的曠野中,純樸的先秦百姓的興之所至,放聲高歌;嘉賓集聚的歡樂宴席上,所奏之樂悠揚清雅;伴隨著繁瑣周禮的肅穆頌歌在莊重古樸的廟堂奏響。他們所歌之詞便是《詩經》的來源。周代的先民們把漢字的音韻之美以詩的形式傳之后世,同時傳承的,還有那精煉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為先”,孝之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詩經》中便有很多相關詩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道盡了孩子對父母養育之恩的體察與感激。《凱風》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則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風起興,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棗樹。小棗樹在南風的吹拂下茁壯成長,就像母親用溫暖的愛撫育我們長大一般。如今,當我們吟詠起這優美的詩句,腦海里也不禁會浮現這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幼兒身邊,總少不了父母溫暖而有力的大手保護;成長的路途中遇到挫折,總少不了父母的安慰與鼓勵;當孩子長大,即將遠行,總少不了父母的擔憂與叮囑。光陰荏苒,孩子從柔嫩的樹苗長成參天喬木;歲月如梭,卻也使父母滄桑了臉龐,花白了鬢發。自《詩經》始,歷經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對他們的子女付出無私的愛,歷經千年,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亦在感嘆:“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中父母子女間的溫情體現了先民們對世間美好情感的歌頌。然而許多美好不能長久,因為它總被罪惡打破——那便是戰爭。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縱使邊關烽火不絕,華夏子民們卻從來不是好戰之人。征人思婦,自古有之。還記得那句著名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那便出自一位離家征戰的士兵之口。這是他對妻子的誓言,卻也因戰爭變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們,則是“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時都無法集中精神。千百年來,戰爭使多少妻兒離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戰火仍舊未熄。處在戰亂中,最無辜又最受傷的,卻是平民百姓。炮火聲不絕于耳,死亡的恐懼日夜相隨,饑餓與疫病更使他們的生活被黑暗籠罩。而中國人民是幸運的,我們享受著安定祥和,我們不用擔心美好家園頃刻變為斷壁殘垣,我們不用擔心無情的炮火將我們與親人陰陽兩隔。因為我們生活在愛好和平的中國,因為自《詩經》始,先民們便把和平的種子深埋心中,代代傳承。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上古淳樸自然的民風貫穿于每一首極富韻律的詩歌中,造就了詩經的“思無邪”之美。在《詩經》中,人們是那么直率地抒發著他們的情感,他們贊君子德行高尚溫潤如玉,他們諷小人無德不死何為,他們歡欣于他人相贈之物并要投桃報李,他們感嘆國家昔盛今衰而痛徹心扉。對于德行,對于為人處事,對于個人發展,對于國家興亡。《詩經》以精煉的語句包含了世間萬象。讀詩經,我們能懂得去贊頌美好,揭露丑惡;我們能懂得禮尚往來,相互贈答的處世之道;我們能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這許許多多的情感,自詩經中源起,經過浩如煙海的經書典籍的傳承,已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詩歌之源,我們感受優美文字中濃烈的古韻清香,溯詩歌之源,我們回顧精煉語句中燦爛的思想光芒,溯詩歌之源,我們追尋傳統文化的起點,感受歷經千年的傳承與變遷。
詩經閱讀感想100篇二
在經典閱讀中追尋生活的詩意
每個人都有詩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閱讀路上,等待被喚醒。而《詩經》就叩響了我通往詩意世界的大門。
《詩經》猶如中國的《圣經》,雖一篇短短數十字卻承載了深厚的文學底蘊,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王小波說過:“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初識《詩經》,緣于一部電視劇,劇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關雎》卻深印腦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橋上,手持折扇,抹額垂下,眼含笑意,一邊搖頭一邊吟誦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聲沉醉,仿佛在撫摸著沉醉在春風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朧朧,卻讓我的筆端開始有了一絲畫意。
再見《詩經》,是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講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見了兩鬢霜華,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讓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給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詩情。
而今,深交《詩經》,是在背誦“我愛記詩詞”時,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簡短的詩詞,飽含的深切祝愿,讓我動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樸實,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買了一本《詩經》,閑時讀讀品品。讀來,發現《詩經》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為什么呢?疑惑在我腦海中盤旋,促使我順著詩句,浮想聯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好像聽見了來自一位久經沙場,身體千瘡百孔的戰士,豪飲一壇濁酒后略帶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讓我仿佛看見了一個站在城墻上,穿一身素衣,青絲舞動,望穿秋水,卻不見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著“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領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勞作的風俗畫,她們勞累的神態好像在哭吟著一段沉重的歷史……
這么看來,當時不論身份地位,誰都可以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而現今,我們的詩意,哪里去了?
這一角,大多拿著手機,那一角,大多敲擊著鍵盤,都沉醉在忙碌中,忙著追求金迷紙醉的生活,忙著捕捉燈紅酒綠的喧囂,獨獨拋棄了那份本應在骨子里的詩意,在快節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靜下心來,慢慢翻閱一本《詩經》,傾聽來自古代民間那些樸實無華的勞動者的故事,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方方面面……都在《詩經》中淺淺吟唱。
愿《詩經》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讀者的靈魂,永遠憧憬著“詩和遠方”,尋找生活中的詩意。
這是一首贊美舞師的詩歌。
“簡”似乎是模擬鼓聲的,類似于現在的“鏘”。“鏘鏘鏘鏘”,鼓聲雷動,舞師們踩著鼓點入場,在中午時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開始了“萬舞”表演。
這群舞師,身材極其威武高大。他們先表演武舞,手執干戚,動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著籥(三孔笛)和翟(野雞長尾),意氣風發。表演完畢后,大貴族下令賜給他們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卻用了一個“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興。在《詩》里,這個句式一般是隱喻男女之愛的。誰和誰的男女之愛呢?后文說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結合前文,研究者們基本認定,說的是觀看了舞蹈的女子。
萬舞,是周代的公侯貴族們祭祀之時表演的舞蹈,大概脫胎于氏族部落時期的祭祀舞。它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萬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兩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文舞又能演繹出上流社會的風華雅致,因此大概觀看舞蹈的女性會情不自禁引發情思。
我覺得最后這一段,大概是想通過對觀看的女子們心動的描寫,側面進一步襯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從舞蹈開始到結束,雖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終如果收尾于“公言錫爵”,似乎意猶未盡,有點虎頭蛇尾,氣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氣氛烘到位了,怎么結尾才能把這種舞蹈帶給觀賞者的心靈震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用女子對舞者的傾慕吧!就像現在觀看了愛豆演唱會的女粉絲瘋狂地吶喊“我要給你生猴子”是一個性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