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佳句在
【第1句】: 30個好詞 15條好句
立夏 入夏 夏至 初夏 仲夏 盛夏 夏日 夏天 夏季 夏裝 夏夜 酷熱 炎熱 火辣 灼熱 悶熱 初夏時節 已近立夏 時值初夏 初夏之際 春去夏來 春末夏初 時當下令 時值盛夏 正值盛夏 夏天過去 正值炎夏 正值盛暑 盛夏時節 盛夏之季 盛夏之日 盛夏季節 酷暑季節 酷暑盛夏 盛暑炎夏 溽暑酷夏 溽暑盛夏 炎炎盛夏 五黃六月 時值六月 正值三伏 熱在三伏 盛夏三伏 三伏暑天 三伏盛暑 大暑酷去 伏梢末盡 已是夏末 多雨季節 陰雨季節 夏收季節 春種夏收 夏收夏種 夏收大忙 夏陽酷暑 六月炎暑 夏日炎炎 夏日可畏 太陽毒辣 太陽毒熱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熱 盛暑炎炎 夏意正濃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暑月蟬鳴【第1句】:生活的無奈,有時并不源于自我,別人無心的筑就,那是一種陰差陽錯。
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與黑夜間的距離,春夏秋冬之間的輪回,于是有了挑剔的喜愛,讓無奈加上了喜悅的等待。 【第2句】:一個安靜的夜晚,我獨自一人,有些空虛,有些凄涼。
坐在星空下,抬頭仰望美麗天空,感覺真實卻由虛幻,閃閃爍爍,似乎看來還有些跳動。美的一切總在瞬間,如同“海市蜃樓”般,也只是剎那間的一閃而過,當天空變得明亮,而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第3句】:喜歡海,不管湛藍或是光燦,不管平靜或是波濤洶涌,那起伏蕩漾的,那絲絲的波動;喜歡聽海的聲音,不管是浪擊礁石,或是浪濤翻滾,那輕柔的,那澎湃的;喜歡看海,不管心情是舒暢的或是沉悶的,不管天氣是晴朗的或是陰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第4句】:翻開早已發黃的頁張,試著尋找過去所留下的點點滴滴的足跡。
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現在看來已變得陌生,匆忙之間,讓這維持了多年的友誼變淡,找不出什么親切感,只是偶爾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這發黃的頁張中找尋過去的那些讓人難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這僅剩下一段的“絲線頭”…… 【第5句】:天又快黑了,這座忙碌的城市又將入睡,讓這勞累的“身軀”暫別白日的辛勤,讓它入睡,陪伴著城市中的人們進入夢鄉。當空的彎月正深情地注視著這座城市與城市中的人們,看著家家戶戶的燈漸漸熄滅,它在床頭悄悄奏響“明月曲”…… 【第6句】:聽,是誰的琴聲,如此凄涼,低調的音,緩慢的節奏,仿佛正訴說著什么。
音低調得略微有些抖動,聽起來似乎心也有些抖動,我感覺到一種壓抑的沉悶氣息,是否已凝結在這空氣中…… 【第7句】:燈,帶有一種明亮的光,每當深夜來臨,是它陪伴著你,如此默默無聞。它是平凡的,外表華麗與否,那都是一樣的,珍珠點綴,水晶加飾的燈它只能用以裝飾,來滿足人們的虛榮心,比起這,普普通通的日光燈是幸運的,因為它照明的本性沒有改變,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平平凡凡卻實實在在。
【第8句】:今天陽光很好,坐在窗前,看窗外如此晴朗的天感覺特別舒心,雨過天晴后的世界總給人一種明媚,仿佛陽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讓前些天被風雨踐踏的花朵重新得到愛的關懷,重現生命的活力! 【第9句】:無知者為夢想中的虛幻而苦苦等待,換回的不是所求的,而是歲月在臉上留下的印痕,一事無成的人一生便是虛度。生活中,與其花時間去等待,不如加快步伐去追尋理想,試著與時間賽跑,也許身軀、心理會感到勞累,但這樣的生活畢竟是充實的。
【第10句】:有些冷,有些涼,心中有些無奈,我一個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顫抖,身體瑟縮著,新也在抖動著,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從,感覺迷茫,胸口有些悶,我環視了一下周圍,無人的街頭顯得冷清,感到整個世界都要將我放棄。腳步彷徨之間,淚早已滴下…… 【第11句】:風,漸漸吹起,吹亂了我的發絲,也讓我的長裙有些飄動。
綠葉仿佛在風中起舞,離開了樹,投向了大地,卻不知這樣會枯萎,我彎下腰,輕輕拾起一片樹葉,那非常有序的莖脈,是一種美的點綴。我有些哀嘆:綠葉啊,綠葉,你這般美麗地從樹上輕輕飄下,隨風起舞,卻不知已被人稱之為落葉! 【第12句】:整個世界,因為有了陽光,城市有了生機;細小心靈,因為有了陽光,內心有了舒暢。
明媚的金黃色,樹叢間小影成像在葉片上泛有的點點破碎似的金燦,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隨波浪層層翻滾的碎片,為這大自然創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溫馨之感,濃濃暖意中夾雜著的明朗與柔情,讓雨過天晴后久違陽光的心靈重新得到了滋潤! 【第13句】:當浮華給予我們過多欺騙,現實中的虛假幾乎讓我們忘卻了真的存在,是真情喚回了迷離的心,是真情帶給了我們最純、最真的感覺,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滲透的是永恒執著的真愛。 【第14句】:青春,有嬉笑聲與哭泣聲夾雜的年華,青春的少年是藍天中翱翔的幼鷹,雖然沒有完全長大,有些稚氣,有些懵懂,脫不開父母的雙手卻極力想去找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為的是一時的激情,為的是一種獨自翱翔的感覺! 【第15句】:感嘆人生,是因為曾經沒有過轟轟烈烈的壯舉,覺得渺小,覺得平庸,似乎生活過于簡單,簡單得讓人感覺煩躁。
沒有大言不慚地說過將來,只是比較現實地握住了現在,我想,這是一條路,每個人所必須踏上的一次旅程,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成長的過程漫長卻充實,自毀的過程短暫卻留下一生痛苦,人生可以說是一次考驗,何去何從取決于自我。
【第2句】: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并非原創,我查自網絡搜索摘取的。
希望你滿意答案, 李商隱的這首《錦瑟》,首聯以“五十弦”的形制和“一弦一柱”(即弦弦柱柱)所發出的悲聲引出“思華年”,尾聯以“成追憶”回應“思”字,以“惘然”點醒華年之思的感受,這樣就明白告訴人們:這首詩里詩人追憶華年往事、不勝惘然之作。這種惘然,內涵非常寬泛,即可以兼包詩人的悼亡之病乃至愛情之戀,也和抒寫詩人不幸身世、充滿感傷的詩歌創作密切相關。
傷身世、詠悼亡、嘆愛戀、述創作,對于李商隱這樣一位身世凄涼、處境孤羈、“刻意傷春復傷別”的詩人來說,原不妨是多位一體的。錦瑟,即可以是詩人凄涼身世的一種象征,也不妨看作感傷身世的詩歌創作的一種形象化比喻,正像他在《崇讓宅東亭醉后沔然有作》詩中所說:“聲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張”一樣。
當然,根據作者“新知他日好,錦瑟傍朱櫳”(《寓月》)、“歸來已不見、錦瑟長于人”(《房中曲》)等詩句,認為錦瑟和懷念自己的妻子有關,也自可與上述理解并存,因為在錦瑟的弦弦柱柱所奏出的悲音中原就包括了悼亡之音。 頷聯出句用莊子夢蝶的典故,《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周夢蝶故事本身就充滿變幻迷離色彩,詩人在運用這一故事時,又突出一個“迷”字。
“莊生曉夢迷蝴蝶”,即莊生迷蝴蝶之曉夢,“迷”字既形況夢境的迷離恍惚、夢中的如疾如迷,也寫出夢醒后的空虛幻滅、惘然若迷。這迷離之境、迷惘之情,從描寫音樂境界來說,是形況瑟聲的如夢似幻、令人迷惘‘從表現詩人的華年所歷與身世之感來說,則是夢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滅、迷惘歷程的一種象征。
詩人在其他詩篇中亦多次用夢幻來形容身世的變幻、理想的幻滅,有的甚至直接用夢蝶的典故,如“神女生涯原是夢”(《無題》)、“憐我秋齋夢蝴蝶”(《十字水期韋潘待御同年不至》)、“枕寒莊蝶去”(《秋月晚思》)等句,這些都可和“莊生”句互參。說“曉夢”,正是極言其幻滅之迅速。
主張悼亡說因莊周夢蝶典故而牽扯莊子妻亡鼓盆的故事,以證明這句寓喪妻之痛,未免膠柱鼓瑟。當然,短促而美好的幻夢的破滅本就可以包括悼亡之痛,因為后者正是詩人夢幻般的悲劇身世的組成部分。
頷聯對句用望常化杜鵑的典故。傳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春心,一般指對愛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里的“春心”與杜鵑的悲鳴聯結在一起,實際上包含了傷春、春恨的意蘊。
而傷春,在李商隱的詩歌中,多指憂國傷時、感傷身世,所謂“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曲江》)、“創意傷春復傷別”(《杜司勛》)、“年華無一事,只是自傷春”(《清河》),都可作為明證。“望帝春心托杜鵑”,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籠罩著哀怨凄迷氣氛的圖畫:象征著化為望帝冤魂的杜鵑。
在泣血般的悲鳴中寄托著不泯的冤恨。這幅圖畫,一方面是表現瑟聲的哀怨凄迷,另一方面又喻指自己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和傷時憂國、感傷身世之情)都托之于杜鵑啼血般的哀怨凄斷之聲。
句中的“托”字,即“寄托”之意,乃是全句的句眼,不但寫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出了詩人之托春恨于悲鳴。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質,真乃妙筆奇情。
頸聯上句“滄海月明珠有淚”化用一系列與珠有關的傳說典故。古代認為海中蚌蛛的圓缺和月亮的盈虧相應,月滿則珠圓,月虧則珠缺,故有“滄海月明”之說。
古代又有南海鮫人哭泣時眼淚化為珍珠的傳說(見《博物志》),所以這里又把“珠”和“淚”聯在一起。而全句則又暗用“滄海遺珠”的典故。
滄海中的明珠,本為稀世之珍,為人所重,現在卻被采集者所遺,獨處明月映照的蒼茫大海中,成為盈盈的“淚”珠,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新唐書狄仁杰傳》:“(杰)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
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這幅滄海月明、遺珠如淚的圖畫,既是對錦瑟清寥悲苦之意境的描摹,又是對詩人沉滄廢棄、才能不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種喻解。
“珠有淚”,仿佛無理,卻正可見人格化的滄海遺珠內心的悲苦寂寞。這句與“望帝”句雖同屬哀怨悲苦之境,但“望帝”句因杜鵑啼血而近乎凄歷,“滄海”句則因滄海月明而透出寂寥,意境仍自有別,寓意更不相重。
頸聯下句“藍田日暖玉生煙”,描繪了藍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輝的照映下,升起絲絲縷縷的輕煙。藍田山在陜西藍田縣,是著名的產玉地。
晚唐詞空圖《與極浦書》說:“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從司空圖所引戴氏語推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比興象征說法,喻指“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
李商隱此處則借以形況錦瑟所奏出的音樂意境縹緲朦朧,象暖日映照下藍田玉山上升起的絲絲輕煙,遠望若有,近之則杳;。
【第3句】: 【第1句】:李商隱的詩主要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1 那些來了又去,是又不是的瞬間,或許只是自己臆造的虛幻。
有一種感情,像讀李商隱的詩,縱然美到發飄,卻在最初,早已追向了虛無,茫霧盲目,望斷天涯路。 。
2 《錦瑟》一詩的詩題亦引起了不少的爭論,不少論者認為“錦瑟”此題只取此詩句首二字為名,實同于無題詩。 如《澹周詩話》:“義山好為無題或失題之詩以寓意,非必實有所指,《錦瑟》特其一曲。
其做法與《碧城》三首相同……同取首二字以為題,實亦無題。”(23)喻守真和施蟄存也同意此說。
(24)此說雖有理,但也有破綻。既然李商隱有意為一種無題的詩體,為何不將風格與做法和無題詩相若的詩篇也定名為“無題”呢?故此,《錦瑟》雖似乎只取二字為題,實應有其含意。
此詩確實不同于一般的詠物詩,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雖所寫的事情與瑟相關,但卻有所寄托。
三、索 隱 面對珠圓玉潤而又撲朔迷離的詩歌境界和一大堆紛紜的臆說,開始時不免眼花繚亂,但細加尋繹,卻可發現在迷離中自有線索可循,在紛紜中也不無相通之處。 不少臆說,實際上是詩歌本身的吩咐的意蘊和按時在不同的讀者中引起的不同感受與聯想。
它們往往各得其一體而未窺全豹,但不必相互排斥,如果我們根據詩人提供的線索找到它的主旨和基調,融會各種原可相通、相容或相并行的學說,也許可以做到比較接近這首詩的本來面目而不致嚴格其豐富的內涵,對它的藝術特點也會有比較切實的體察和認識。 律詩的首尾二聯,在一般情況下較多敘事和直接抒情成分,全篇的主意也往往寓含其中,有時甚至棉百點出。
而頷、腹兩聯往往敷衍主意,意象密度較大。此詩首聯以“五十弦”的形制和“一弦一柱”所發的悲聲引出“思華年”,尾聯以“成追憶”回應“思”字,以“惘然”點醒華年之思的感受,已多少告訴我們:這首詩是詩人追憶華年往事,不勝惘然之作。
當然這種枉然的華年身世之感,內容非常寬泛,既可以兼包詩人的悼亡之痛乃至愛情生活悲劇,也和詩人抒寫詩人不幸身世、充滿感傷情調的詩歌創作有關。我個人認為,傷身世、詠悼亡、述創作,對李商隱這樣一位紳士凄涼、處境孤羈,“可以傷春復傷別”的詩人來說,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
錦瑟既可看作是詩人凄涼身世的一種象征,也不妨看作感傷身世詩歌創作的一種比喻,正像他在《崇讓宅東亭醉后沔然有作》詩中所說:“聲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張。”當然根據《寓目》、《房中曲》、《西溪》等詩句,認為與懷念其妻王氏有關,其實這是互相并行的,因為在悲音之中就包括悼亡之音。
首句以錦瑟起興。詩人面對錦瑟興悲,發為癡語,以寄怨悼,錦瑟有多少跟弦,本無關人事,而發為人語,責以“無端”,一片癡怨之情立現。
所以薛雪在《一飄詩話》里說:“此詩全在起句‘無端’二字,通體妙出,俱從此來。 ”(25)錦瑟本來就有那么多條弦,這并無“不是”或“過錯”,而詩人偏要來埋怨它:錦瑟啊,你為什么要有這么多條弦?錦瑟而言“五十弦”,本屬詩人詩中通例,如《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夢作》:“雨打湘靈五十弦”,又如“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這都說明此在詩中原無特殊用意。
有人說詩人因華年近五十(按年譜,此時詩人時年四十五)而感慨年華之流逝,不禁憶起往昔的歲月。其實不然,所設“五十弦”正為制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
詩人寫此決不是讓人去死扣數字。因此要領會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宋詞人賀鑄《青玉案》:“錦瑟華年誰與度?”,但此聯絕非寫作者之華年。 因為“華年”與“年華”是不同的。
此“華年”不可解為年齡,而是指“少年”,正所謂青春也。“一弦一柱思華年”,意謂:詩人聽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
我們斗志到華年往事是非常之寬泛的,因此詩人不會僅僅只是感慨自己已流逝的青春歲月。 他此時應當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
他此時也許在懷念著已故的旗子,也許在會議生平的創作,但這一切思緒都是由鼓瑟所發出的悲聲而引發的。詩人正是聽到“一弦一柱”所鳴奏的悲聲,不禁觸動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沉浸在對華年的流逝的回憶中。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的意識在它自己看來并非是許多截成一段段的碎片。乍看起來,似乎可以用‘鏈條’或者‘系列’之類的字眼來描述它,其實是不恰當的。
意識并不是一節節地拼起來的。”(26)由此可知,詩人的思緒此時不可能只是一種歷時性的活動,即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同時應該是共時的,許多畫面同時涌現在詩人眼前。
詩人睹物思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以往箋家一般只注意此句“逗下四句”,其實妙處還在“一弦一柱”四字。
首聯由“五十弦”而“一弦一柱”,是辭相續,二句由“一弦一柱”而“思華年”則是意相承,另外,此聯對頷聯、頸聯的內容和表現是一種概括的提示,說明它們所描繪的既是瑟聲,亦是詩人“思華年”是流露的心聲。 “樂志說”,雖不盡切合各句所寫的情景,但它看出中間四句直接描繪音樂境界,還是蠻有一番鑒賞功力的。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下。
【第4句】: 李商隱《錦瑟》
李商隱《錦瑟》題旨索隱并賞析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錦瑟》是中國詩歌史上爭議最大的詩作之一。
此詩以含意的隱晦、意境的朦朧而著稱,也以其特有的朦朧美和豐富的暗示性,吸引歷代詩評家和注家一次又一次地試圖了開她神秘的面紗。 李商隱之詩大都不易解,而諸詩之中以《錦瑟》為首。
李商隱之詩之所以難解,典故的運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李商隱之詩往往是逐句用典,而且用典時又“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
(1)乃至一典多用。故詩句的意義往往已與原典故所表現的意義有所不同。
《錦瑟》一詩所引用的典故更不只一個,而這些典故經詩人加以融合,“經過主觀想象的創造,而具現一個全新的意象。它已脫離原典的歷史時空湖概念而存在,而獨立為一種當下趕法的意象了。”
(2)本文將歸納分析歷代詩論家對該詩的評析,并通過分析典故在該詩中的運用試圖作出解讀和賞析。 一、歷代論說 從北宋的劉攽、蘇軾直到現在,解者不下百人,歷代詩論家對該詩的解說可謂洋洋大觀,但意見卻莫衷一是甚至相互抵牾。
若將其略加歸納分類,大體可分作如下七項:(3) 【第1句】:樂志說 該說注重《錦瑟》這一題目,認為這首詩是描寫瑟這種樂器的。《緗素雜記》中說:“錦瑟只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
其聲也適怨清和。案李詩‘莊生曉夢迷蝴蝶’,適也;‘望帝春心托杜鵑’,怨也;‘滄海月明珠有淚’,清也;‘藍田日暖玉生煙’,和也。
一篇之中,曲盡其意。”(4)宋許覬《彥周詩話》及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也持此說。
筆者以為此論過于偏重題目,而忽略詩文本來之意蘊。(5) 【第2句】:悼亡說 何焯在《義山詩集》中說“此悼亡之詩也。
首聯借童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帝不可止以發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止者;次聯則悲其巨化為異物;腹聯又悲其不能復起之九泉,曰‘思華年’,曰‘追憶’,旨趣曉然。”(6)清馮浩、朱鶴齡、朱彝尊亦主此說。
(7)近人孟心史更從李商隱的生平考證其為悼亡詩。(8)此說有一定的理論根據,可惜論及哀悼對象時往往是穿鑿附會。
【第3句】:戀情說 從錦瑟二字著眼或說此為一女子之名,或說此為定情之物。如劉就認攽為其是令狐楚家的青衣。
宋計敏夫《唐詩記事》則云“錦瑟,令狐之妾。”(9)蘇雪林認為“錦瑟是商隱的愛情紀念物”。
(10)鄭緒平認為這是李商隱為其小姨所寫。(11)此說純粹為妄斷,不足為信。
【第4句】:自傷說 清汪師韓在《詩學纂聞》中認為李商隱是借錦瑟以自傷。(12)此外,近人王福民亦主此說。
(13)此說論據較為合理,但在解頷聯時卻有問題。如王福民說“‘滄海’為官場,‘月’為權臣,‘日’為君主,因而得出了‘權臣無方、’‘帝恩難得’的結論”,(14)這明顯是曲意比附。
【第5句】:寄喻說 清張采田在《玉溪生年譜會箋》中認為此詩抒發了詩人對李德裕的懷念。(15)而柳文英則認為此詩“通篇的意思則是因對令狐淘居啟陳情不省,感嘆身世淪落不遇。”
(16)此說亦過于牽強附會。 【第6句】:論詩說 因見宋代李義山詩集的課本列此詩于卷首,故主張此乃詩人綜述平生之詩作。
清王應奎在《柳南隨筆》中就持此說。(17)錢鐘書與邵德潤則從形象思維的理論來說明此詩為論詩之作。
(18) 【第7句】:其他 有人認為若窮盡詩意則無味,主張不要深究。如明王世貞在《全唐詩說》就說“不解則涉無謂,既解則意味都盡。”
(19)梁啟超也認為此詩“拆開一句句叫我解釋,我連本義也解不出來,我覺得它很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20)此說過于強調知覺印象,只可作欣賞札記。
綜觀諸論,其中不乏客觀言論,只是諸多詩評家在以意逆志時往往加入過多的妄斷臆測以至穿鑿附會;在知人論世時又往往將此詩實系一事,不惜曲解詩意,而不考慮詩歌的敘事與歷史事實的區別。 二、解 題 漢魏六朝以前的詩歌,詩與題的關系較為松散,但自唐起,詩與題的關系開始緊密結合,詩句不僅“將題目字字寫到”,“且詩意的理解往往仰賴題目提供線索”。
(21)反過來說,由于唐宋之際的制題多半明確,于是“題目空泛者,往往暗示了該詩詩意反而別有所指。”(22) 《錦瑟》一詩的詩題亦引起了不少的爭論,不少論者認為“錦瑟”此題只取此詩句首二字為名,實同于無題詩。
如《澹周詩話》:“義山好為無題或失題之詩以寓意,非必實有所指,《錦瑟》特其一曲。其做法與《碧城》三首相同……同取首二字以為題,實亦無題。”
(23)喻守真和施蟄存也同意此說。(24)此說雖有理,但也有破綻。
既然李商隱有意為一種無題的詩體,為何不將風格與做法和無題詩相若的詩篇也定名為“無題”呢?故此,《錦瑟》雖似乎只取二字為題,實應有其含意。此詩確實不同于一般的詠物詩,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
雖所寫的事情與瑟相關,但卻有所寄托。三、索 隱 面對珠圓玉潤而又撲朔迷離的詩歌境界和一大堆紛紜的臆說,開始時不免眼花繚亂,但細加尋繹,卻可發現在迷離中自有線索可循,在紛紜中也不無相通之處。
不少臆說,實際上是詩歌本。
【第5句】: 中國文學史分別指哪些
中國文學史,即《中國文學史》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圖本)資源: 中文名稱:中國文學史 別名:第一部全彩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資料/圖書雜志 版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圖本)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isbn: 722106542X 頁數: 382 裝幀: BBC書籍 出版年: 2004-6-1 發行時間:2004年 【作 者】董乃斌 / 錢理群 主編 / 劉揚忠 等 【叢編項】人文系列 插圖珍藏本 【裝幀項】23cm,382頁 【出版項】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ISBN號】9787221065421 ,722106542X 【主題詞】文學史-中國 【其 它】91M 高清晰 無缺頁 詳細書簽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一片盛開異卉奇葩的藝術苑圊,一座語言文字砌成的美麗宮殿,搏動著一個偉大民族豐富而深邃的靈魂,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云在其中舒卷;中國文學,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對人類精神寶庫永久的貢獻。
《彩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是一部從上古敘述到20世紀末的文學通史,1995年7月由祥云(美國)出版公司出版繁體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國和平出版社與祥云(美國)公司共同推出簡體字本。因為該書文字精簡、編排新穎、圖片豐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頗得讀者青睞。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年)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原名謝婉瑩,生于福州。
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家聯合會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讀者》、文集《歸來以后》、《晚晴集》、《九旬文選》等。
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于上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著有《李商陷傳》、《李商陷的心靈世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流金歲月》等學術著作。 錢理群,浙江杭洲人,生于193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著作有《心靈的探求》、《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物”的東移》、《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等。 【該書目錄】 第1篇 文學的誕生 一抹原始的風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話 幻想加工過的世界 神話與傳說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頭 奇妙的漢字 從結繩記事到圖畫記事 漢字與中國文學的特征 凝固在金石上的歷史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社會風情的生動畫卷 有韻的歷史 光輝的起點 屈原和楚辭 “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纏綿凄艷的祭神之歌 “屈平詞賦懸日月” 秦漢散文 萬世文章的楷模 司馬遷和《史記》 漢代辭賦 漢賦的演變趨勢 漢大賦的審美特點 第2篇 詩歌——抒情的時代(上) 漢代詩壇 樂府民歌 文人五言詩 建安詩歌 建安風骨 曹氏三杰 正始和太康文學 憂憤成哀歌 彩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田園詩的開創者——陶淵明 南北朝樂府民歌 江南都市的輕曼之音 北方草原的豪放歌唱 南北朝詩歌 山水知已 “五丁鑿山”之作 永明體 “中間小謝又清發” “頗學陰何苦用心” 思鄉淚國之作 第3篇 詩歌——抒情的時代(下) 初唐詩壇 齊梁遺風 才高命蹇的四杰 律詩的完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 盛唐——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 崛起的詩群 蒼涼悲壯的征戍者之歌 詩、畫與禪的融會 盛唐詩人之冠——李白 詩圣杜甫 別開生面的中唐詩壇 大歷詩人 新樂府詩人 古文家及其詩 險怪與苦吟 最后的燦爛——晚唐詩 風流倜儻話小杜 聲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張 唐詩的終結 第4篇 唐宋小說——敘述藝術的勃興 小說前史 “小說”的出現 六朝小說 早期唐傳奇 中唐傳奇 黃梁夢 女性的身影 俠膽的贊歌 歷史小說 小說的結集 唐代的俗文學 宋代的小說 新編志怪與筆記 宋人傳奇 話本小說 第5篇 詩歌變體——詞曲的時代 詞的起源及晚唐五代詞 新興的音樂文學 敦煌曲子詞 《花間集》 一江春水向東流 北宋詞壇 花間、南唐作風的蔓延 慢詞的興盛和言志派的崛起 天才的全能作家蘇軾 淺斟低唱的北宋晚期詞 北宋詩文 宋初詩風與西昆體 詩文革新運動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宋朝南渡后文學的突變 亙古男兒一放翁 詞壇飛將辛棄疾 白石詞與夢窗詞 田園詩、誠齋體和宋末愛國詩 詩歌批評的杰作《滄浪詩話》 金源文宗元好問 散曲 詞體的蛻變與散曲的興起 元代前斯的散曲 元代后期及明代散曲 第6篇 戲劇文學——表演與敘事抒情的整合 漫長而遲緩的流程 從原始歌舞到唐代參軍戲 瓦舍勾欄中的宋雜劇 金院本和宋金諸宮調 早期的南戲 元雜劇概觀(一) 戲劇黃金時代的到來 元雜劇的內容和體制 “雜劇班頭”關漢卿 優美的愛情劇《西廂記》 群星爭輝的元代前期雜劇 元雜劇概觀(二) 元雜劇的衰微及其原因 元代后期雜劇名家 南戲在元代的流行和發展 元代南戲的藝術發展 “荊、劉、拜、殺”四大傳奇 “南曲之宗”《琵琶記》 明代戲劇 雜劇創作的延續 嘉靖時期的三部重要傳奇 明傳奇的射雕手湯顯祖 晚明傳奇創作的繁榮 清代戲劇 《長生殿》 《桃花扇》 花部戲 第7篇 明清小說與其他 明代長篇小說 明代城市對經濟與小說熱 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 施耐庵和《水滸傳》 吳承恩和《西游記》 暴露墮落世網的《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說 承襲唐宋傳奇的“三燈” 擬話本的風行 馮夢龍的“三言” 凌蒙初的“二拍” 陸人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