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伊甸園-新知探索
你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西馬考島,但現在,新加坡這個有著440萬人口的島國每天24小時都在將他們所產生的垃圾全部傾倒在這個島上,而且這種情景還將持續40年,天天如此。
然而,這里并非人們通常想象中的垃圾堆,卻是個碧水藍天和鳥語花香的好地方。這個島不僅是垃圾掩埋場,它還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門景點,島上有很多罕見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甚至還吸引了一些特意前來觀光的生態旅游者。新加坡用了8年時間來建造這個人工島,為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樹立了典范。
自1965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新加坡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國家之一。隨著它的快速崛起,也產生了巨大的垃圾問題。
西馬考島,在馬來語里是紅樹林島的意思。但它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用于垃圾填海的小島。最早進行垃圾填海的珠譽可能屬于印度洋南岸的島國馬爾代夫。兩者的區別在于馬爾代夫所有的垃圾都是先焚燒然后再密封填入周圍環境的。而新加坡則焚燒約90%的垃圾。焚燒垃圾主要是為了節約占地空間,其次才是發電。
新加坡3%的電力是由垃圾焚燒產生的。燃燒垃圾所產生的電力大約是新加坡主島上所有路燈需電量的3倍。
從一開始焚燒垃圾時,新加坡人就想到了要在那里安置這些垃圾灰燼。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兩個離岸的小島——西馬考和西康之間建造了1公里長的巖石長堤。這里現共有11個相互連接的海灣單元,人們就是在這些單元里傾倒垃圾灰燼的。先將單元里的海水抽干,然后并排放好一層厚厚的塑料膜,為的是將垃圾密封,防止泄漏。掩埋的垃圾中包括那些不能燃燒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
這些垃圾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每個月,人們都要從單元周圍的海水取樣檢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單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況。
11個單元中的4個單元填埋的垃圾已經高出海平面2米,人們在上面鋪泥土并撒下草籽。有的地方長出了樹木,點綴著風景。大概在2030年左右,這11個單元將被全部填滿。屆時,工人們將再次行動,將垃圾灰傾倒在這一人造島的表面,上面再覆蓋上泥土,漸漸地這里會堆起一座座小山。人們已將原來的紅樹林移栽到垃圾掩埋場的附近。這個島上現有13公頃紅樹林,正是這些樹木的存在,使得西馬考島成了無數物種的棲息地。新政府從2005年7月開始,正式允許西馬考島對旅游團開放。
時間會告訴人們,西馬考島是不是一個環境保護的實用樣板。與此同時,西馬考島的管理者也希望將它建成無須導游,人們樂意前往、放松和了解自然的一個永久的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