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輕生活”-生活
剛去美國的時候,中午瞧見美國同事的餐桌:漢堡包、沙拉、速凍意大利面……我皺起眉頭,對這么懶散隨意的行為深感不解:吃,在生命中如此重要,就這么糊弄過去了?
后來細逛美國超市,我發(fā)現(xiàn)速食區(qū)里真是無奇不有:一大排冰柜的微波爐食品和罐頭食品,沙拉是配好的,牛肉是腌好的,連雞湯都是罐裝的,全部是5分鐘就能進肚的。從美食大國出來的我,覺得這種飲食實在太過將就。更讓我驚訝的是,有次參加志愿者活動,去給小朋友們做調查問卷,一道“你最喜歡吃的食物”題,10個孩子中居然有9個表示他們覺得最好吃的是漢堡包。
美國人不單飲食簡單,連穿、用、車、房——這些我們“精心打造”的所需,在他們那兒也都是粗糙至極。大伙兒都穿著差不多的POLO衫加牛仔褲。想換塊好看精致的窗簾布?你會悲催地發(fā)現(xiàn)他們統(tǒng)一用百葉簾。你想買好看一點的刷子或衣夾?沒有!他們覺得堅固耐用就可以了。
他們在這些方面都不花心思,那大把的時間都花哪兒了呢?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時間用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像研究工作上的某個問題,他們可以花整夜時間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再比如跑去國家公園,等一次讓人振奮的日落;又或者學習去拆卸一臺電腦,組裝一輛汽車;甚至花好大力氣去攀登一座筆直的山峰;他們也愿意花很多錢去買一套質量好的山地車裝備或潛水設備,還有保暖效果極好的睡袋。有一次我們去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那里有最知名的攀巖勝地。我在山腳下坐了一下午,就是仰頭看著那些瘋狂的攀巖愛好者,如何在這“自虐”的過程中享受樂趣。波特蘭的Powell書城,有一整柜的書都是在教讀者“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驕傲地告訴我,她從小學就開始寫東西,已經完成了她的第二本小說。我當時很感慨,什么時候我們在旅途中也會隨身帶著書,隨時記錄呢?這里有這么多人有熱情去寫出更好的文學作品,而不是用成功學和致富之道去堆滿大街小巷的書店。
喜歡的事,就去做,不追求一定要有什么結果,只是為平和開心,為更容易聽到內心的聲音,所以美國人常見的狀態(tài)就是“一直在路上”。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仍在學習、旅行,開始新的事業(yè)。想起我在去波特蘭的觀光火車上,一對頭發(fā)花白、背著大背包、走路都有點顫顫巍巍的老年夫婦,興奮地說起他們正在進行的環(huán)美之旅:買兩張觀光火車的套票,隨意上下車,要去之前還沒去過的幾十個城市,結束這個旅程后,他們要去上一直很喜歡的音樂課。生活極簡,內心卻極為豐富,在老夫婦興奮的臉上,我看到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年輕活力。
其實,美國人也有享受美食的時候。選一家高級餐廳,享用精致的食物,搭配好的紅酒,慢聲細聊,直到星光搖曳。或者選個看球賽的好位置,換上球隊的球服,搭上啤酒,堪稱完美的體驗。平日里極盡簡單,偶爾奢侈享受一下,這是美國人更樂于接受的方式。
記得有次去旅行,我?guī)е话げ顺鲩T,嚼著嚼著也嚼出了清香,后來就漸漸愛上這種飲食方式:生吃蔬菜,一小碗湯,一點水果,清新省事,也空出更多時間去挖掘喜歡的事情。當習慣了簡潔的飲食后,就不再覺得餐桌上沒個七葷八素十分凄涼了。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之后,反而更加輕松,創(chuàng)造力也猛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