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18歲的你-成長
現在的你或剛進大學校園,或仍等待一關又一關的學測,好進夢想中的校園。然而,2008年9月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讓18歲的你,開始迷惘未來。4年后人生什么樣?10年后世界又是何種風貌?18歲,有些人已走了很長的路。18歲,林語堂也剛離開福建鼓浪嶼,前往上海圣約翰大學就讀。林語堂本是福建漳州旁小村落龍溪的“土孩子”,改變他一生的,是父親從小給他的國際視野。自幼起林語堂即離鄉寄讀鼓浪嶼中小學,一個動亂的中國,一個看起來毫無希望的鄉下孩子。他忍受了童年的孤獨,借由一塊偶然開放的鋼琴之島(鼓浪嶼別名),與世界悄悄聯結。他的同學里有英、法、葡、西等各國領事的小孩,林語堂沒為他的孩提時期留下太多記錄,惟一惦記在心的是父親的話,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要讀世界一流大學”。林語堂后來實踐了父親的夢想,先留美于哈佛,再留德。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華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家,其作《生活的藝術》連續登“紐時”榜首52周,文字行云流水,語帶幽默。嚴格來說,他的文學造詣比不上同一時代的沈從文、魯迅、張愛玲甚至辜鴻銘,但他在世界文壇地位遠遠超越同輩,只因他擁有的世界觀,尤其是英文書寫的能力。
18歲,霍金還在足球場上奔馳;他沒料到數年后,自己即將罹患肌肉萎縮癥。就讀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班時,他的腦神經已開始明顯受損,一天比一天不會說話,一日比一日手腳萎縮,直至我們今天看到的“怪物”。蜷曲于特殊設計的輪椅,霍金25歲后只能透過合成器發音,與世界甚至宇宙溝通。18歲時的他,及時抓緊了青春,滿街追逐“女生”、踢足球;他一生相信,這世界上最大的謎就是“宇宙”與“女人”。往往閱讀完愛因斯坦的物理著作,左手一擱,右手就拿起王爾德的“敗德”文學,探討那女人究竟怎么回事。
18歲,巴菲特已賣過口香糖、二手高爾夫球、爆米花……買進股票,賺了一筆又賠光……并且當過送報生。他不喜歡干勞力工作,但熱愛送報生的生涯。他擁有一條送《華盛頓郵報》的路線和兩條《時代先鋒報》的路線,兩報立場一左一右。每天送報前,他總是同時閱讀支持羅斯福與反對羅斯福的新聞論點,然后沿途“一個人工作,自己想通某些事”。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算起來他娘懷胎時正巧是1929年10月大股災前后。巴菲特的父親是他心目中的“大人物”,為了反羅斯福,還曾絕望地投入一場必輸的眾議員選戰。母親會彈管風琴,但平時只要一開口,對孩子盡是負面攻擊語言。巴菲特傳記作者發現他常大談自己的父親,或“父母親”,但絕不單獨提到“媽媽”。他的友人則回憶,巴菲特自小蒙受母親的語言羞辱,這是他長大后既需他人安慰,也冷靜無情的動力。一個沒有太多愛的孩子,對世界擁有很多夢想,但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巴菲特而言,如果母愛都不可信賴,長大后誰能輕易信賴?冷靜看“報紙”,一切“眼見為憑”。這是股神的童年故事,時代與家庭讓一個18歲的孩子過分早熟,但也學得50歲的人都學不到的人生智慧。
18歲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經濟是生病的;18歲,學學林語堂,愛你生長的地方,了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別被故鄉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18歲的你,學學巴菲特,把童年的遺憾當做人生歷練,愈嘮叨的媽愈能歷練冷靜抗壓的投資之神。18歲的你,學學霍金,及時享受青春的美好,人生有太多不測,別盡苦惱華爾街發生什么事,抓住青春的尾巴,熱愛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