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三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天下之至柔①,馳騁天下之至堅②。無有入無間③,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④。
〔注釋〕?、僦寥幔鹤钊崛?。 ②馳騁:馳驅,形容馬的奔跑、穿越。 ③無有:指看不見形象的東西(一種力量)。高亨則認為:“‘無有’當作‘無為’,乃后人誤改?!疅o為入于無間’,是說無為的政治都達到無間隙之處,即無為而無不為之意。下文:‘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即承接此‘無為’而說,便是明證?!?《老子注譯》)此說亦可通。無間:沒有間隙。 ④希:傅奕本作“稀”。希,稀,指少的意思。及:做得到。
〔賞析〕 本章老子進一步講“柔弱勝剛強”,主張“守柔”;并進一步闡述無為之益,主張“無為”。
具體來說,這里的“至柔”,王弼認為如“氣”和“水”,他在《老子·四十三章注》中說:“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經”。所以以后《老子·七十八章》就講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币惨驗檫@樣,老子認為這“至柔”的東西實際上能滲透進入到沒有任何間隙的事與物中,這就是老子說的:“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以后《淮南子·道應訓》對此作這樣的應對:“罔兩(水之精物也)問于景(日月水光晷也):‘昭昭者,神明也?’景曰:‘非也?!鑳稍唬骸雍我灾?’景曰:‘扶桑受謝,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輝燭四海。闔戶塞牖,則無由入矣。若神明,四通并流,無所不及,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而不可為象,俛仰之間而撫四海之外。昭昭何足以明之!’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庖珕栍跓o有(無有至虛)曰:‘子果有乎?其果無有乎?’無有弗應也。光耀不得問而就視其狀貌,冥然忽然,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可得,望之不可極也。光耀曰:‘貴矣哉,孰能至于此乎!予能有無矣,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于此哉!’故老子曰:‘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边@就是說,凡“至虛”、“至無”、“至柔”、“至弱”者,是無所不及、無所不在的,故也能“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是“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因此老子一貫守柔用弱,這照王力說來:“老子實踐之道以守柔為最要,故曰:‘弱者道之用’;達用則處世無礙矣。”(《老子研究》第五章《道用》第一節(jié)《守柔》)
由此推向人生社會,你要“馳騁天下之至堅”,就必須守柔用弱。反過來,你要不被馳騁驅使,就不能有隙(有間);因為有隙,他人就會乘隙(間),或激其所怒,或投其所好,因而為他人所驅使。唐宦官仇士良就將這理論用得至極至歪,他對其黨徒說:“天子不可令閑,日以奢靡娛其耳目,無暇更及他事?!睙o暇(無間、無空隙)就無法讀書親儒生、無法上朝理政事,仇士良就可以保持權勢。反過來說,天子也因為有這奢靡娛樂之間隙才會造成這種唐宦官之禍。所以要想不被馳騁驅使,就必須無間無隙,這無間無隙照高亨說來是“無為”、“無欲”。設想唐朝天子如無為、無奢靡娛樂之欲,這仇士良能有隙可乘嗎?所以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卷二十六《武宗》二中講到仇士良這“今天子無暇更及他事”,是“知其所以毆中材之主入于其阱而不得出者,唯以至柔之道縻系之,因而馳騁之……老氏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此女人小人滔天之惡,所挾以為藏身之固者也”。
那么,怎樣“無為”、“無欲”呢?《老子》其他章節(jié)已講到不少,而下章的內容就是圍繞“無為”、“無欲”展開的。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