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課文原文好句子集合80句
社戲課文原文
《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社戲》原文
我們魯鎮(zhèn)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建,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趙莊是離平橋村五里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莊多少錢,算作合做的。當時我并不想到他們?yōu)槭裁茨昴暌輵颉,F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只有一只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zhèn)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
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于覺察了,并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沒有的。吃飯之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fā)說。
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臺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沒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臺下已經不很有人,鄉(xiāng)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jié){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jié){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于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于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zhèn)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xiāng)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夸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社戲》重點難點
【第1句】: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
這篇小說在敘述“夜航去看社戲途中”和“看戲后深夜行船”情節(jié)時,有兩處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學習時,要求學生背誦這兩處景物描寫,然后體會作者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怎樣描繪的?描寫景物有什么作用?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的景物描寫,有三段文字。它描繪的是一幅“月夜行船圖”,充滿了詩情畫意。畫面上月色朦朧,連山起伏、踴躍,水氣飄香,表現出一種朦朧的動態(tài)美;碧綠的豆麥、水草,淡黑的連山,遠處的火,表現出一種充滿活力的色彩美。“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的景物,寫出了行船之快,襯托“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隱隱傳來的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急切的心慢慢地沉靜——自失——彌散,表現出“我”被陶醉,忘了一切,忘了自己。這段景物描寫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到運用比喻的方法,寫得形神兼?zhèn)洌暽⒚榫敖蝗冢坏馨炎x者帶入美麗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同時使讀者感受到孩子們愉快的心情和作者對美好的江南農村的熱愛。
這處景物描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設下伏筆,使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更加分明。如:寫兩岸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為下文“偷豆”作了準備;寫點點漁火,又為下文“夜?jié)O的老漁父”埋下伏筆。
“看戲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寫有兩段文字,與前文的景物描寫一樣,也寫夜航,而且是同一條航線。但由于時間不同,光線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線的明暗不同所見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時看戲回來,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敘述。這樣寫,既避免了與前文重復,又注意到了相互照應。去時,最后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么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回來時,用一個比喻句,用老漁父的喝采來寫孩子們劃船技術高。
這兩處景物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致縝密。
【第2句】:理解文章敘事詳略得當的特點是學習的難點。
文章材料的詳略,是由中心意思的需要決定的。一般說,凡能體現中心意思的,詳寫;和中心意思關系不緊密的,不寫又不足以使文章完整的,則略寫。理解本文的詳略安排,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中心意思:表現“我”與農家小朋友純真的友誼,贊頌農民孩子淳樸、無私、聰明、能干的優(yōu)秀品質。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曲折地表達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而這不是看社戲所能表達出來的,社戲只是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我”把平橋村作為“樂土”,引出社戲;由急于看戲寫到看戲途中的景色;再寫看社戲,最后是看戲歸途“偷豆”、吃豆等,都是緊扣中心意思的。理解時,可借助“課后練習一”,使學生弄清楚詳略安排取決于所要表現的中心意思。
社戲課文原文及分析
魯迅小說,收錄在其小說集《吶喊》中。"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qū)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guī)戲"。社戲課文原文及分析,我們來看看。
社戲的課文原文:
這是我們魯鎮(zhèn)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建,但老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老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趙莊是離平橋村五里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莊多少錢,算作合做的。當時我并不想到他們?yōu)槭裁茨昴暌輵颉,F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⑹了。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只有一只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老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zhèn)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老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
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老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于覺察了,并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沒有的。吃飯之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老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老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老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fā)說。
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臺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沒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臺下已經不很有人,鄉(xiāng)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jié){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jié){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于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⑺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老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老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于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zhèn)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xiāng)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老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老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老母親極口夸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社戲課文的分析:
《社戲》原文有前后兩部分,課文節(jié)選自后一部分。文章作者描寫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
1、熱情的童年伙伴和淳樸的鄉(xiāng)民:
文章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fā)、桂生等。
這些伙伴們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切地為“我”買豆?jié){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fā)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這些都是他們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伙伴們中“最聰明的”,好像伙伴們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fā),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老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于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fā)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文章還刻畫了淳樸鄉(xiāng)民的形象,以六一公公為代表。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就像今日夸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只不過是當時的時尚風氣而已,有人據此批評六一公公受封建禮教影響,就有些偏頗了。
2、“樂土”:
文章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民風淳樸鄉(xiāng)民善良的鄉(xiāng)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guī)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
文章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yōu)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伙伴們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jié)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于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么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zhèn)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文章作者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在”,也念念不忘。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志。在成人煩惱無限、束縛重重的生活中,這樣的標志在人的記憶里越發(fā)清晰醒目,指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社戲的課文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認識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
2.理清課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敘事的詳略。
3.學習其語言的生動性。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第1句】:導入:
聯系平時節(jié)日里學生所看到的節(jié)日場面、風俗民情,引出課文。
【第2句】:整體把握文章脈絡:
1.檢查預習,賽一賽,看哪一組同學能又快又準地讀出下列字、詞:(略)
2.談談你所了解的魯迅。(可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3.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的體裁是什么?他有哪三要素?這篇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或者說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確:本文體裁是小說,他包括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戲”。
4.小組討論:作者以“社戲”為線索,貫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樣的思路構思全文呢?試找出相關段落。
明確:盼看社戲(1-4),去看社戲(5-30),懷念社戲(31-40)。
【第3句】:學習課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
1.“我”為什么喜歡平橋村?
明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原因是:
①“我”在這里可以得到優(yōu)待;
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③有釣蝦、放牛等樂事;
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趙莊看戲。(板書)
2.讀了課文的.第一部分,你對平橋村、平橋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樣的印象?(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下文作鋪墊)
【第4句】:小結:課文第一部分寫了“我”在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對社戲的盼望。
【第5句】:作業(yè):鞏固生字詞。反復誦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第 二 課 時
【第1句】:回顧舊知,引出新知。
課文以“社戲”為線索,按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的思路構思全文。課文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圍繞看社戲寫了哪幾件事?
明確:詳寫去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在平橋村的情況和看社戲后的余波。寫了看戲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歸航偷豆。(板書)
【第2句】:小組合作學習。
各小組選擇以上幾件事中的任意一件進行研讀,可從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三方面著手學習,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談談你們的看法,然后進行匯報。
提示:
1.看戲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準和別人同去。
轉機出現: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少年們愿意和“我”一同去、“寫包票”保證不出事。
(此部分可著重對故事情節(jié)以及對“我”的心情和小伙伴們熱心相助的描寫進行探討)
2.夏夜行船:此部分著重寫了“我”前往看戲的心情(輕松、舒展)以及看戲途中的見聞感受(從視覺、聽覺、嗅覺、感覺幾方面進行了生動的環(huán)境描寫,借此襯托“我”看戲的迫切心情)。可以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關鍵的語句。重點段落:“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頭看戲:此部分側重欣賞其環(huán)境描寫,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戲臺。
4.月夜歸航:一方面欣賞回望戲臺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聯想),另一方面體會偷羅漢豆的趣味(對人物的描寫)。
注意:學生匯報時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敢于質疑,都應當給予鼓勵。
【第3句】:聯系生活,聯系課文,理解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類似“偷羅漢豆”的經歷?有何感想?
2.為什么在“我”的感覺里,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看法)
歸納:從上文看,戲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為什么卻令“我”這么懷念呢?體味全文,可以發(fā)現“我”懷念的不僅僅是好戲和好豆,“我”所懷念的是平橋村的孩子、老人那種樸實真摯的感情,他們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和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4句】:說說你最喜歡的人物形象,自由暢談,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雙喜: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又有組織能力和號召力,是孩子們的當然領袖。六一公公:寬厚、淳樸、熱情好客。
【第5句】:作業(yè):
1.你覺得平橋村有哪些好的民風?你能用幾句話寫出你家鄉(xiāng)的好民風嗎?
2.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的在眼前了。”
課文《社戲》結構分析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第一部分:看戲前(第1~3段),寫“我”在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突出“我”對社戲的盼望。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
① “我”在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yōu)待;
② 可以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③ 可以釣蝦、放牛,體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第二部分:看戲中(第4~30段),寫“我”和小伙伴們去趙莊看社戲。主要寫了:
第一層(第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這一層中作者抓住以下內容進行詳細的描寫以突出小伙伴看戲途中的.心情:
① 第10自然段對少年朋友的開船動作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進行傳神的描繪,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
② 第11自然段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入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yōu)美的“水鄉(xiāng)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第三層(第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這一層詳寫在趙莊看戲,按說小伙伴們這樣興師動眾,就是想看戲的,但當小伙伴們看到戲后卻是這樣一種心態(tài):戲不好看。小伙伴們很失望。
第四層(第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這一層主要寫了偷羅漢豆。由此,我們知道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
① 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② 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
這樣寫的好處一是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二是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第三部分:看戲后(第31~49段),寫看社戲后的余波和“我”對社戲的懷念。
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一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課文最后一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