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聲-759字作文
最早接觸蘇軾,沉醉在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柔情以及“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中;長大后,驚訝于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深深哲理;再大點兒,不禁為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拳拳報國之心感動,又因他“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以及“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悲傷寂寥而嘆息。記憶里的蘇軾或一襲白袍,深情款款,或長發雜亂,滿臉悲憤,或身形單薄,黯然神傷。然而,讓我真正讀懂蘇軾、愛上蘇軾的是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
烏臺詩案,東坡有罪。
初貶黃州,滿腔悲憤無從宣泄,正如大多文人墨客的做法一樣,蘇軾選擇了到大自然中尋找慰藉,于是便有了東坡壬戌之年三游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滾滾江水讓蘇軾想到了羽扇綸巾、瀟灑淡定的周瑜。然而儒雅從容、年輕有為如周郎這樣的千古風流人物哦,最終也免不了被浪淘盡,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
人生恍如夢一場,縱然自己的功業不如他,又何必為這點功名利祿費心呢。還不如“一樽還酹江月”,就讓苦悶隨江水逝去,我自超脫,我自成仙,何必過分執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樣虛無縹緲的夜晚,蘇軾之客不禁由當年的一代梟雄曹孟德想到如天地之蜉蝣、滄海之一粟的自己,進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是啊,曾經的豐功偉績都化作過眼云煙,惟有長江無窮無盡,更別提我們這些普通人了,那人生的意義究竟有何?一切豈不都是虛無?然而蘇軾不愧是蘇軾,“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如果從食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乃至天地呢”。那清風明月,恰恰是“造物者之無盡收藏”,何必感嘆人生苦短,盡情享受自然的恩賜吧。蘇軾的心中在逆境中也保持著曠達超脫;蘇軾的眼光不僅僅局限于某個時間點的某個人,而是整個歷史長河和整個自然界;蘇軾的聲音從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流傳至今,并將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