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畫國旗兒歌 萬國旗圖片和名稱匯總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畫國旗兒歌 萬國旗圖片和名稱篇一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獻詞的主題是:學習一日常規,做自律自強的六十二小學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和諧的生活環境,那是因為人民自覺遵守了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行人,車輛能在大街上的各個十字路口安全通行,那是因為人們自覺遵守了‘‘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銀行,超市,車站等公共場所,秩序井然,沒有過去那種為爭先而擁擠,甚至打架現象,那是因為人們自覺遵守道德準則,心中有一個文明排隊的規則,而我們六十二小的學生,能在團結、友愛、安全、有序的校園里學習、活動。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自覺遵守一日常規。
我們必須遵守的一日常規,不僅僅是我們六十二小有,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學校都有校紀校規。如在美國,學生每天必須宣誓,而且人手一冊校規,對違反紀律的孩子可以罰禁吃午飯,教師體罰孩子是合法的,因為他們是為了一個民族的成長;在英國,一個學生幾次違反課堂紀律,影響大家上課,由家長帶回家教育,直到改正才能回到學校上課。這樣的校訓校規對有不良品行的學生有一定的約束力,但是靠他人的管教,良好的秩序是無法長久的,因為和諧的校園環境,良好的學習秩序,不是班主任管出來的,而是靠我們自己合力創造的,自己規范自身行為,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只有越來越多的同學認識到
邊走邊吃,隨吃隨丟是一種羞恥的行為;越來越多的同學認識到輕聲慢步靠右行是一種安全有序的好做法;越來越多的同學認識到認真做課間操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同學認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那么,我們才能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校園環境;營造一種奮進而有序的校園學習氛圍。
這學期,我們走進校園,發現校園環境更美了;校園的文化氣息更濃了,我們在這么美麗的學校學習,生活,怎能有不文明的行為表現呢?讓我們牢記一日常規,管好自己的手,不該做的事情不做;管住自己的口,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要人監督,自己控制好自己,做自律自強,嚴于律己,獨立思考的六十二小學生。
五二中隊
2024年10月21日
畫國旗兒歌 萬國旗圖片和名稱篇二
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
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于
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并于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征稿啟事。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后,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于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結。”
升降國旗
你對國旗知多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凝聚著12億華夏兒女的靈魂,每天同太陽一道升起。國旗代表著祖國,無論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聽到國歌,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每個炎黃子孫都會熱血沸騰。然而,我們熟悉國旗,更應該熟悉國旗自身所蘊含的民族文化。
第一面國旗是怎樣誕生的?
1949年建國前夕,籌建新中國的各項準備工作在緊張而有序的進行。6月15日,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決定向全國公開征集國旗、國徽、國歌的設計方案。一時間,各大媒體刊播的《征稿啟事》迅速傳遍全國。一個月內,征集辦公室便收到國內外寄來的國旗圖案2992幅。在毛澤東主持討論國旗式樣的座談會上,一幅編號為“32”的國旗圖案進入人們的視線。旗面左上方綴有五顆五角星,一顆較大,四顆較小,小星環繞在大星右側,每顆小星都有一個尖角正對著大五角星的中心點,在大五角星的中央還繪有鐮刀和斧頭的圖案。
文學家田漢幾次從這張設計圖稿旁走過,又幾次戀戀不舍地轉身回去端詳。藝術家的直覺終于促使他舉起那張薄薄的紙片,大聲對毛澤東說,這是一幅很理想的畫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鐮刀斧頭效果可能會更好。
毛澤東接過圖稿,眼睛為之一亮:“這張不錯,鐮刀斧頭可以去掉。”
座談會上,大家終于取得了一致意見。但是,一些人就四顆小星的書面解釋提出質疑:“四顆小星代表四個階級,假如將來進入共產主義,國旗不是又要改嗎?”
毛澤東思路敏捷地說,把說明改一下,不說四顆小星代表四個階級,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的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在政協會議最后表決國旗圖案時,全場熱烈鼓掌通過。
誰縫制了第一面國旗?
第一面國旗是女工趙文瑞親手縫制的。老人清楚地記得,她縫制的那面國旗長460厘米,寬338厘米。
那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剛剛在北京美術供應社工作的趙文瑞被第一屆政協會議會務組請去,參加懷仁堂的布置工作。她分工負責制作窗簾和臺布。那些天,她吃住在縫紉機房,沒日沒夜地踩機器。
政協會議開幕后的第7天,會務組的一位同志把一份五星紅旗圖案和制作要求交給趙文瑞,并對她說:“這是剛剛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式樣,制作第一面五星紅旗的任務就交給你吧。”趙文瑞雙手捧過新的國旗圖案,欣喜的熱淚禁不住涌出了眼眶。
做旗面用的紅綢緞和做五星用的黃綢緞,是北京著名“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綢緞莊的最好料子,趙文瑞按照尺寸認真剪裁,細密縫合。由于當時還沒有先進的印染技術,而旗的兩面都要有五角星,她先用黃緞子剪上兩顆大五星,八顆小五星,然后精確地貼在紅綢旗面的正反兩面,一針一線地縫制起來。經過一天一夜的縫制,五星紅旗制作出來了,趙文瑞高興地拉著在場的人們扭起了秧歌。
為何要更換國旗旗桿?
有誰知道,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國旗桿曾更換過一次。第一根國旗桿是1949 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22米高。而現在的國旗旗桿是1991年5月 1日重新修建的,高度達32.6米。
親歷共和國42年風雨歷程的第一根國旗桿為啥提前光榮“退役”,成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據知情者介紹,更換旗桿基于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 42年的國旗旗桿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桿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
據承擔新旗桿設計任務的北京建筑設計院工程師李國勝介紹,新旗桿是首鋼職工用四節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總長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重七噸。
改建后的國旗桿基座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內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巖帶,象征“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征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征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升國旗儀式有過幾次變動?
也許人們并不知道,從1949年開國大典的第二天到1951年,國旗的升降由北平市糾察總隊負責。這期間北京市供電局一位叫陳紅年的老人是主要的升旗手,遺憾的是老人現在已經離開了人世。
從1951年國慶節到1977年10月的26個年頭里,國旗的升降同樣由北京市供電局承擔,只不過升旗手換成了工人胡其俊。談起升旗話題,胡其俊老人回憶說,第一次升國旗的頭天晚上我根本無法入睡,一會兒起來看表,一會兒起來抽煙,生怕晚了。天剛蒙蒙亮,我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到天安門管理處領國旗,然后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將她撫平,升上天空。當我看著自己親手升起的國旗迎風飄揚時,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當時對升國旗沒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能夠把國旗順利升到旗桿頂端即可。那時也不是每天都升降國旗,只是在春節、元旦、“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節日才升掛國旗。
直到1976年,北京衛戍區的官兵接過國旗升降任務后,才有了簡單的升旗儀式:每日由兩名戰士扛著國旗,齊步穿過長安街,升起莊嚴的國旗。但為了安全,有時不得不避讓過往的行人和車輛。因此,升旗時間往往只是估摸個大概。
1983年1月31日,衛戍區某部改編為武警部隊,升降國旗的任務落在了武警北京總隊某部六中隊五班的身上———也就是現在的“國旗班”。一開始,他們依然沿襲了原來的升旗儀式。后來,第一任國旗班班長董立敢,受某國元首檢閱三軍儀仗隊的啟示,連夜寫了份報告談自己的設想:他希望升國旗也應該像儀仗隊一樣,一人擎旗,兩人護衛,昂首挺胸,正步行進。
他的設想很快得到上級領導的同意。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提出一個由12人組成升旗方隊進行升旗的方案,并將此方案拍成錄像,呈送中央領導審批。沒想到很快得到三點批示:一是平時升旗由齊步改為正步;二是護衛隊員應多增加點;三是組織一個軍樂隊參與升旗儀式。根據此意見,便改成了如今的百人升旗儀式。即:36人的護旗方隊和2名升旗手,再加上每旬的第一天升旗時,現場演奏《歌唱祖國》的62名軍樂隊員,新升旗儀式的人數正好是100人。
升旗時間是怎樣確定的?
為象征祖國與日月同輝,使國旗與太陽同時升起,原國旗班的戰士每天記錄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找出規律。他們先是確定了一份每10天變換一次的升降旗時間表,后來又把到北京天文臺查閱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時間,與在廣場的觀察記錄相結合,編排了“國旗升降時刻表”,確保了國旗每天與太陽一同升起。
之后,他們還從天文臺了解到,太陽從開始冒出地平線到離開地平線的時間是2分07秒。于是他們又動開了腦筋:能否把升旗時間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陽上緣剛剛冒出與地平線相切時啟動國旗按鈕,當太陽完全躍出,下緣與地平線相切時,國旗正好升到旗桿頂端。北京市天安門管理委員會對他們的意見高度重視,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并對電動升旗裝置進行了重新設置。后來,北京天文臺的科學家每年的12月25日準時將經過認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國旗升降時刻表” 送到護衛隊,為升降國旗提供了更為科學準確的時間依據。
國旗衛士的服裝和裝備經歷過哪些變遷?
原“國旗班”第二任班長、現任后勤處處長的高福新對筆者說:“新的升旗儀式自1991年5月1日誕生后,每天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群眾都超過四五萬人,重大節日超過十多萬人。為了充分展示偉大祖國的尊嚴,升旗官兵們的服裝和裝備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地變遷。最初擎旗手和護旗手都穿綠色的確涼軍服,扎武裝帶,佩戴手槍。后來軍服又換成了橄欖綠色,帽子換成了大蓋帽,紅領章不變,肩上多了一塊盾牌,同時護旗手改為佩帶沖鋒槍。1991年5月1日改為百人升旗儀式后,又換成了老式的馬褲呢禮賓服,32名護旗隊員持步槍,帶隊警官佩帶手槍。直到1993年10月1日,國旗護衛隊又更換了服裝和設備,帽子換為武警校官大檐帽,帽檐上鑲嵌銀灰色金屬橄欖枝花紋,領口外沿鑲嵌紅色牙線,上衣與褲子的裝飾線及武裝帶分別加寬,統一著馬靴穿馬褲,領隊指揮員佩帶指揮刀,護旗隊員一律使用特制的鍍鉻禮賓槍,而且槍刺增長20厘米,槍托增長10厘米。
建國以來,天安門廣場究竟升起過多少面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戰士用右手的肉厚部分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把之間。
為確保國旗的圣潔和完整,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不受損,懸掛的最長時間也不能超過10天。初步計算,建國以來在天安門廣場至少升起過4000多面國旗。國旗的保障由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需要更換時,國旗班向他們提出申請,以舊換新。更換下來的國旗,都由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收藏保管。但對于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和參加過重大活動后的國旗,都被特別保管。開國大典的國旗已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管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共和國歷次國慶慶典上所升降的國旗今年曾隨“神州”號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現在也被有關部門收藏。
你對國旗知多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凝聚著12億華夏兒女的靈魂,每天同太陽一道升起。國旗代表著祖國,無論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聽到國歌,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每個炎黃子孫都會熱血沸騰。然而,我們熟悉國旗,更應該熟悉國旗自身所蘊含的民族文化。
第一面國旗是怎樣誕生的?
1949年建國前夕,籌建新中國的各項準備工作在緊張而有序的進行。6月15日,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決定向全國公開征集國旗、國徽、國歌的設計方案。一時間,各大媒體刊播的《征稿啟事》迅速傳遍全國。一個月內,征集辦公室便收到國內外寄來的國旗圖案2992幅。在毛澤東主持討論國旗式樣的座談會上,一幅編號為“32”的國旗圖案進入人們的視線。旗面左上方綴有五顆五角星,一顆較大,四顆較小,小星環繞在大星右側,每顆小星都有一個尖角正對著大五角星的中心點,在大五角星的中央還繪有鐮刀和斧頭的圖案。
文學家田漢幾次從這張設計圖稿旁走過,又幾次戀戀不舍地轉身回去端詳。藝術家的直覺終于促使他舉起那張薄薄的紙片,大聲對毛澤東說,這是一幅很理想的畫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鐮刀斧頭效果可能會更好。
毛澤東接過圖稿,眼睛為之一亮:“這張不錯,鐮刀斧頭可以去掉。”
座談會上,大家終于取得了一致意見。但是,一些人就四顆小星的書面解釋提出質疑:“四顆小星代表四個階級,假如將來進入共產主義,國旗不是又要改嗎?”
毛澤東思路敏捷地說,把說明改一下,不說四顆小星代表四個階級,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的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在政協會議最后表決國旗圖案時,全場熱烈鼓掌通過。
誰縫制了第一面國旗?
第一面國旗是女工趙文瑞親手縫制的。老人清楚地記得,她縫制的那面國旗長460厘米,寬338厘。
那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剛剛在北京美術供應社工作的趙文瑞被第一屆政協會議會務組請去,參加懷仁堂的布置工作。她分工負責制作窗簾和臺布。那些天,她吃住在縫紉機房,沒日沒夜地踩機器。
政協會議開幕后的第7天,會務組的一位同志把一份五星紅旗圖案和制作要求交給趙文瑞,并對她說:“這是剛剛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式樣,制作第一面五星紅旗的任務就交給你吧。”趙文瑞雙手捧過新的國旗圖案,欣喜的熱淚禁不住涌出了眼眶。
做旗面用的紅綢緞和做五星用的黃綢緞,是北京著名“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綢緞莊的最好料子,趙文瑞按照尺寸認真剪裁,細密縫合。由于當時還沒有先進的印染技術,而旗的兩面都要有五角星,她先用黃緞子剪上兩顆大五星,八顆小五星,然后精確地貼在紅綢旗面的正反兩面,一針一線地縫制起來。經過一天一夜的縫制,五星紅旗制作出來了,趙文瑞高興地拉著在場的人們扭起了秧歌。
升旗時間是怎樣確定的?
為象征祖國與日月同輝,使國旗與太陽同時升起,原國旗班的戰士每天記錄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找出規律。他們先是確定了一份每10天變換一次的升降旗時間表,后來又把到北京天文臺查閱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時間,與在廣場的觀察記錄相結合,編排了“國旗升降時刻表”,確保了國旗每天與太陽一同升起。
之后,他們還從天文臺了解到,太陽從開始冒出地平線到離開地平線的時間是2分07秒。于是他們又動開了腦筋:能否把升旗時間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陽上緣剛剛冒出與地平線相切時啟動國旗按鈕,當太陽完全躍出,下緣與地平線相切時,國旗正好升到旗桿頂端。北京市天安門管理委員會對他們的意見高度重視,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并對電動升旗裝置進行了重新設置。后來,北京天文臺的科學家每年的12月25日準時將經過認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國旗升降時刻表” 送到護衛隊,為升降國旗提供了更為科學準確的時間依據。
建國以來,天安門廣場究竟升起過多少面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戰士用右手的肉厚部分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把之間。
為確保國旗的圣潔和完整,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不受損,懸掛的最長時間也不能超過10天。初步計算,建國以來在天安門廣場至少升起過4000多面國旗。國旗的保障由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需要更換時,國旗班向他們提出申請,以舊換新。更換下來的國旗,都由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收藏保管。但對于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和參加過重大活動后的國旗,都被特別保管。開國大典的國旗已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管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共和國歷次國慶慶典上所升降的國旗今年曾隨“神州”號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現在也被有關部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