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的家鄉》教學設計
《二十年后的家鄉》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十年后的家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如何想象(想象要合理),并把想象的內容具體、清楚的表達出來,培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口語交際、小組合作等方法,激發說的愿望,寫的興趣,明確要求以及寫作思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留意家鄉現狀,合理想象長大以后的家鄉的變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發與家鄉的親切之情。
教學重、難點
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其實是學生的強項,真正的難點應該是把合理想象和把想象的事物或景物清楚準確的表達出來。)
課前準備
采訪家長說說家鄉二十年前的情況以及和現在情況的對比,并作記錄。(目的何在?是為了讓學生體會變化兩字嗎?)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
2.引導學生學習本組課文用具體的人、事、景、物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家鄉對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著什么?今天,我們來寫二十年后的故鄉。二十年后,我們和周圍的一切會怎么樣,家鄉會發生變化?我又是什么樣子?如果我們再聚在一起,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2.提出習作要求,明確想象重點和習作重點。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鄉的變化,建構文源
1.師例舉一方面指導學生想象,比如側重變化想象,可以寫房屋道路變化,可以寫家鄉伙伴的變化;比如側重場面描寫,可以寫與好朋友久別重逢的場面;可以寫回家的歷程;還可以家鄉的某處景觀……
2.提示思路,讓學生自主想象,建構文源:
⑴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
街道──商場──廣場──公園──河流──家及家人。
⑵十年后與親人團聚的場面:
家的變化(環境)──爺爺奶奶外貌、言行的.變化──爸爸媽媽外貌、言行的變化──訴說家鄉的變化、離別情。
⑶十年后與同學聚會的場面:
我回到家鄉──與同學聯絡、聚會地點──與同學、老師見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況、生活情況)──主題活動──依依惜別。
三、師生合作,探索表達方法
1.交流網上、作文書上、教科書中同類文章的表達方法:
(開頭、結尾、怎樣用具體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
2.說說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寫作思路、開頭結尾。
3.指導學生編寫作文提綱:
(老師舉例──學生編寫──集體示導──個別輔導。)
四、試寫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書寫工整,語句通順。
2.教師巡視,提示用用具體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順序把家鄉的巨大變化寫具體。
五、小組評議,互改
1.小組內互讀互改,提出修改建議。
2.修改步驟:思路──重點(家鄉人事景物的變化)──開頭、結尾──字詞句(是否通順)。
六、佳作賞評
1.每個小組推選好的作品進行全班賞評,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斷。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賞評。
2.請部分學生介紹自己習作成功的原因,對其它同學進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