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織經問罪卷第十文言文翻譯
《羅織經·問罪卷第十》是唐代酷吏來俊臣所創作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羅織經問罪卷第十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羅織經問罪卷第十文言文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
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其害。
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羅織經問罪卷第十翻譯
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是它的執行;刑罰的根本,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是如何確定犯罪。
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于人必須先確定對象。罪行不會自動暴露,密告并檢舉他就會讓罪行顯現。君主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就耐心等待,有諭旨就馬上逮捕。人們自辨無罪是正常的,審訊他們不要心存憐憫,刑罰他們不能出手輕微,這樣做他們就沒有不招認的。有的人因為拒不認罪被責打致死,這種情況可用畏罪自殺來解釋說明。人沒有不結黨營私的,給一人定罪便可揭發出他的同伙;供狀必須沒有破綻,把被告供狀編撰修補使之不違反真實。事情做到這樣,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不同他們的思想就有差異,選擇他們的薄弱之處加以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人的身體相同害怕責罰也相同,用他最畏懼的東西給他動刑,他就一定會屈服。不可以存有憐惜,憐惜別人的人并不能以此證明他的忠正。朋友應該從重懲處,幫助朋友的人只能給他自己招來禍害。
加罪于人或許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雖不容易也要勉為其難了。
作者簡介
來俊臣(公元651—公元697年),武則天時酷吏,歷史上的十大奸臣之一。唐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生性殘忍。武則天時因上書告密得官。武則天為脅制群臣、翦除異己,故縱其慘虐。來俊臣與黨羽合編《告密羅織經》1卷,作為告密誣陷的范本。每次拷問囚徒,不論輕重,皆施以酷刑,或以醋灌鼻,囚入地牢中,或盛之甕中,以火環燒之,并絕其食物。囚徒往往屈打成招,冤獄屢興。則天以重賞酬之,于是告密之徒大行其道。后因得罪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被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