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九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嗇②。
夫唯嗇,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⑤;無不克則莫知其極⑥;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⑦,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⑧,長生久視之道⑨。
〔注釋〕 ①事:侍奉、奉行。 ②嗇:儉嗇。 ③服:“通‘備’,準備。‘早服’,早作準備。”(任繼愈《老子新譯》) ④德:指“嗇”德。重:多、厚、不斷。 ⑤克:勝。 ⑥極:邊際、頂點。 ⑦母:根基、根本。 ⑧根:樹根向四邊伸的叫根。柢:樹根向下扎的叫柢。 ⑨久視:指長久生存。《呂氏春秋·重己》:“莫不欲長生久視。”高誘注:“視,治也。”
〔賞析〕 去奢崇儉是老子的一貫態度,在本章老子為了國之長久、人之長生提出了與此相關的“嗇”的原則,即無論治身、治國都該厚培根柢,積聚能量,收藏精神,充實機體。
這“嗇”,字“從來?,來者,?而藏之”(《說文》),原指耕稼之事,所以“嗇夫”亦謂之“農夫”;農夫收割五谷而藏之倉廩,多入而少出,所以“嗇”也稱為“愛濇”,這也就是韓非子《解老》篇中說的:“少費之謂嗇”,即愛惜、儉嗇、收斂之義。而老子將這“嗇”字來表示治人、治身的最好原則,也取愛惜、儉嗇、收斂之義。
這樣,“嗇”之于人,則知稼嗇之艱難,無暇及于淫逸,社會上下同其勞共其苦,民情淳厚樸質,無奢靡之風、淫逸之潮、變詐之智、劫殺之事;安逸之輩一少,這犯罪率也就少,社會也就安定,國可長久。
同樣,“嗇”之于身,則知費神耗精多而盲聾悖狂之禍至(《韓非子·解老》),故愛惜精神元氣,要謹于內閑于外,內心不馳,外欲不動,使精氣不勞,這樣人就能長生。
所以,魏源在《老子本義》中歸納說:“蓋‘道’之嗇,而至于早服無間,德之積而至于莫知其極,則斂舒咸宜、體用兼妙,以之有國則可以長久,以之固己則可以長生,惟其治人事天,無所不可,故曰莫如嗇。”
曾國藩說:“余之志事,頗近秋冬收嗇之氣……余意以收嗇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侄則嚴肅異常,遇佳時令節,尤為凜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嗇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于放肆也。”(《家書》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致沅弟》)這也使得《老子》之“嗇”在二千多年后找到了知音。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