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六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堅強②。草木之生也柔脆③,其死也枯槁④。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⑤。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⑥。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注釋〕 ①柔弱:指人體的柔軟。 ②堅強:指人體的僵硬。 ③草木:王弼本“草木”上有“萬物”二字,傅奕本、吳澄本、焦竑本、呂惠卿本均無“萬物”二字,故據此刪掉。蔣錫昌說:“‘萬物’二字當為衍文。蓋‘柔脆’與‘枯槁’均指草木而言也。”(《老子校詁》)柔脆:指草木枝條的柔軟脆弱。 ④枯槁:指草木死后變得干枯。 ⑤徒:類。一說:“徒,讀為道途之途”(馬敘倫說)。 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王弼本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淮南子·原道訓》、《列子·黃帝》都引作“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文子·道原》作“兵強即滅,木強即折”。故據上述書所引改正。俞樾說:“案‘木強則兵’于義難通。河上公本作‘木強則共’,更無義矣。《老子》原文作‘木強則折’因‘折’字闕壞,止存右旁之‘斤’,又涉上句‘兵強則不勝’而誤為‘兵’耳。‘共’字則又‘兵’字之誤也。《列子·黃帝》引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即此章之義,可據以訂正。”(《老子平議》)
〔賞析〕 本章老子在《三十六章》、《四十三章》之后又一次闡述他的“貴柔”思想。在本章,老子從觀察到的客觀事物出發得出一個結論:柔弱的東西最強大、柔弱最終趨向生存、柔弱處在上面,而強大的東西最無力、強大最終趨向死亡、強大將處在下面。老子還舉出活人的身體柔軟而死后尸體僵硬、草木活著枝條柔軟而死后變得干硬等事例來說明這點。老子還將柔弱勝剛強的觀點用到軍事等其他領域,認為軍隊如果強大就會遭到挫敗、滅亡。
對于老子從人與草木之形體皆以堅硬而死、柔弱而生這一物理現象出發,得出的“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結論,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分析說:“他(老子)的結論還蘊涵著堅強的東西已失去了生機,柔弱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這是從事物的內在發展狀況來說明的。若從它們外在表現上來說,堅強者之所以屬于死之徒,乃是因為它的顯露突出,所以當外力沖擊時,便首當其沖了;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遭致掊擊,這正如高大的樹木容易引來砍伐。人為的禍患如此,自然的災難亦莫不然;狂風吹刮,高大的樹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軟,反而可以迎風招展。本章為老子貴柔戒剛的思想。”
由此,老子還進一步得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以深化上述結論,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原則。
老子反反復復強調“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原則,除與他善于觀察物理世界人間社會有關外,據傳還與有高手指點有關。如《說苑·敬慎》就講到生病的常樅在老子前去探望時以口中舌存齒亡的現象來指點老子理解“(齒)剛則亡,(舌)柔則存”的道理。
老子反反復復強調“柔弱勝剛強”外,還到處推行“柔弱勝剛強”。表現在本章,老子認為軍事上“兵強則滅”。對于這點,徐梵澄就提出疑問:難道“兵弱乃勝”?并指出:“兵,難言者也。或強勝弱敗,或強敗弱勝。要于與國家人民為一有機體,而必有龐大充實之生命力彌滿其間。倘國家衰弱,其兵不能獨強。倘國家富強,其兵不能獨弱。可以兵累敗而國不傷,可以兵累勝而國終敗。譬如療疾,有疾必死,疾去乃不死,有疾不去而不死,有疾雖去而人亦死者。故不可一概而論。主要在于生命力之充實而已。觀于往史,強弱亦有難分者。安定如山,或缺機動;威如流水,或少鎮靜,則強猶弱也。兵而木強,缺乏靈動矯健之生命力,必敗。后世苻堅淝水之敗,岳飛朱仙鎮之勝,皆此之由。”(《老子臆解》)
由此看來,“柔弱勝剛強”之強調過分,則也有片面性,“放棄相反一面的事物而不談,則將會流入唯心論的泥坑”(高亨《老子注譯》)。然而對于這些,老子既不懂,也不想懂,只顧一往情深地強調“柔弱勝剛強”,直到《七十八章》才算歇下來。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