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出處】唐·祖詠《望薊門》。
【意思翻譯】戰爭的烽火遮天蔽月,攻勢強 大,場面壯觀。靠燕山臨渤海的薊城,地形險要,防守有利,穩如泰 山。前句寫攻,后句寫守; 一句人事,一句地勢。這樣有利的戰勢,怎 能不使詩人振奮!
注: 擁,圍繞。
【全詩】
《望薊門》
.[唐].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賞析】
前面四句已將“驚”字寫足,五、六兩句便轉。處在條件如此艱 苦,責任如此重大的情況下,邊防軍隊卻是意氣昂揚。笳鼓喧喧已 顯出軍威赫然,而況烽火燃處,緊與胡地月光相連,雪光、月光、火光 三者交織成一片,不僅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景象,而且壯偉異常。 這是向前方望。“沙場烽火連胡月”是進攻的態勢。詩人又向周圍 望:“海畔云山擁薊城”,又是那么穩如磐石。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 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就像天生是來拱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 這是說防守的形勢。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 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入不驚,于是領出 下面兩句,寫“望”后之感。詩人雖則早年并不如東漢時定遠侯班超 初為傭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后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 可是見此三邊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向皇 帝請發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 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這首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全 詩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感奮人心。 詩中多用實字,全然沒有堆砌湊泊之感;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 之痕,于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此即駢文家所謂“潛氣內 轉”,亦即古文家所謂“突接”,正是盛唐詩人的絕技。
〔注〕 ①三邊:古稱幽、并、涼為三邊。這里泛指當時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
【賞析】
這首七律雄渾壯麗。首聯就寫得峭拔突兀,僅“心驚”二字就收到懾魂奪魄之效。是什么使詩人“一望”而“心驚”呢?是唐軍營將士懾人的威勢。胡笳聲聲悠長而高昂,戰鼓咚咚驚天而動地,整個軍營充滿了一股殺伐之氣,當然會使人“心驚”了。使詩人“心驚”的還在于緊接著涌入詩人眼中的更為雄渾壯麗的邊塞風光:萬里邊疆布滿積雪,宇宙間閃射著砭人肌膚的寒光,景象是何等壯麗;曙光照耀著邊庭重鎮,高高的戰旗迎風獵獵飄動,畫面是何等鮮明;向北望,烽火臺一座連著一座,那沖天的烽煙幾乎與胡地的月亮連在一起,氣勢是多么雄偉;往東看,渤海邊云遮霧繞的山巒把薊城緊緊地抱在懷中,景象又是如此奇特??吹阶鎳绱诵蹨唹邀惖木吧?,目睹將士們如此威武雄壯的軍威,感受到千里“沙場”透露出來的懾人心魄的殺伐之氣,何止是令詩人“一望”而“心驚”,而且激起了詩人意欲慨然從戎、為國建功立業的萬丈豪情,于是詩人就借用“班超投筆從戎”和“終軍請纓”的典故,把這種熱愛祖國的豪邁之情抒發出來。這種卒章明志的手法,把全詩推到高潮,收到振奮讀者心靈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用一個“望”字領起下文,而后按照由近及遠、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選取最能反映祖國北部邊疆特點的景物,狀形,繪色,摹聲,從容不迫地繪出一幅雄渾壯麗的邊塞風光圖;尾聯畫龍點睛,把全詩推到高潮。信手寫來,井然有序,一氣呵成,渾然一體。的確是古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評論】
〔薊門〕即詩中所說的“薊城”。城近渤海,故曰“海畔云山”?!惭嗯_〕即幽州臺。傳說是燕昭王為郭隗所筑的黃金臺,故曰“燕臺”?!矟h將營〕漢高祖曾身擊燕王減荼,故曰“漢將營”。本詩借以狀唐軍營將士的威勢?!踩叀彻欧Q幽州、并州、涼州為“三邊”?!参l骸掣吒叩钠鞄??!餐豆P吏〕東漢班超年輕時曾為抄寫文書的小吏,一天,他投筆長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見《后漢書·班超傳》) 〔請長纓〕西漢人終軍受命出使南越,他向漢武帝作豪語曰:“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見《漢書·終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