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讀書筆記丨淺談朱光潛《談美》的美學思
水墨浮沉
行舟蕩漾
去尋找思想的燈塔
標記曾經閱過的美麗
讀書萬卷
點亮來時的路
有幸與你共飲經典釀成的醇酒
本期展示的作品是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書香人文”系列讀書筆記活動之
優秀讀書筆記評選
三等獎獲得者
漢語171班余悅瑤同學的
《談美》讀書筆記
淺談朱光潛《談美》的美學思想內涵
摘要:作為早期中國探討美學的資深學者,朱光潛先生可以稱得上是國內美學研究領域的泰斗級人物。他在1932年留學期間寫成《談美》一書,在這本短小精悍的書籍中,他盡可能地以一種明白曉暢的語言和親切平和的口吻,由淺入深地闡述他獨特的美學思想。緊緊圍繞著美的本質,朱光潛先生以清晰的邏輯思維對他的文藝美學思想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論述,提出了以新的審美眼光重構藝術化人生的生活理想。
關鍵詞:美學 美感經驗 欣賞與創造 人生藝術
前言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完整地反映出了他早期的藝術美學思想,他在開篇就提出了他的審美理想,即“談美”可“免俗”,能使“人心凈化”,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為純潔高尚的人生追求。全書貫穿著一條主線,即人的主觀情感在審美活動中的體驗和能動反映,這拉近了審美藝術和“整個人生”的距離。由此,朱光潛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向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的范疇中,使世間的真善美成了“三位一體”。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以“美感經驗”為基點,以“欣賞與創造”為核心,最終回歸到“人生藝術化”的本質命題上,完整建構了他獨樹一幟的美學思想。在抒發自己審美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同時,朱光潛先生更為讀者展現了“物我交感共鳴”的人生情趣,最終升華到“源頭活水”的藝術化人生。
一、審美筋肉運動——美感經驗
雖是一篇美學理論著作,但朱光潛先生并沒有在《談美》的開篇就對“美”做出定義,而是選擇從人們日常所感受的“美感經驗”入手,探討欣賞美的態度與視角。朱光潛先生說:“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要從有利害關系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系的理想世界里去。”作者指出,美感的關鍵在于意象的孤立絕緣和注意力的集中,若是抱以實用或科學的態度去欣賞,則不免會受到世俗生活的波及,從而影響欣賞的純粹性。只有跳脫出實際生活的圈子,拋卻雜念,專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才能觸碰到它們纖毫畢現的美。
朱光潛先生指明,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意在讓欣賞者暫時忘記實用和功利的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與欣賞對象的精神交流中去,達到“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境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明了藝術與實際人生是存在距離的,即對于美感等人生境界的追求必須要在生理、安全需求等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出現。這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同樣的道理,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以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被重視的空間,因此“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一般人迫于俗世的生存需要,把利害看得太過認真,以至于認為這世界除了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再無其他樂趣。這就是沒有站在合適的距離看待人生,沒有在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之間維持一種恰如其分的距離,使美的事物無異于現實生活的茍且。因此,眼睛要想見到事物本身的美,就要學會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在這個距離中去觀察審美過程作用于情感上的變化,而后通過語言、繪畫、音樂等方式表現出來,這就是美感經驗的形成過程,也是發現美的過程。
在審美距離的基礎上,美感經驗的形成也常常受主觀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在人的審美世界中,主觀色彩會滲入對客觀事物的理解中,形成主觀思維對美的事物的再創造,最終造就了千變萬化的情感體驗。這種“推己及物”的心理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意識的,它使得人們將自己的情感移注于物,也把物的姿態吸納于己,讓美感經驗成為了“心物結合的產物”。這個心理過程通常叫做“移情作用”,因為它的存在,本來只有物理屬性的事物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變得朝氣蓬勃。對外物的移情也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它將人與外部世界進行自覺的和解,縮小了人與物甚至人與神的距離。
宗白華先生也在他的《美學散步》中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對“移情作用”進行了不同側面的補充說明。《美學散步》的相關理論為“遷想妙得”,其中指出,一幅畫除了外形之外的內在神韻,就要依靠內心的感同身受,把自己對事物的審美想象遷移到物體的象形內部中去, 即“遷想”。經過了一番迂回曲折之后,最終得以把握對象的真正美感,是為“妙得”。正如文中所言的“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張而成”,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美感經驗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每個人的情感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美感經驗因此而大相徑庭。
在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前提下,對客觀事物賦予個人情感,喜怒哀樂的演變也就會讓事物處于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對于事物的審美挖掘也就能夠做到生生不息。無論是自然美還是藝術美,唯有將自我感知折射到客觀事物的審美上去,才能真正讓美感體驗在“心上留痕”。總的來說,美感經驗是人的志趣和物的姿態的回環往復,因此在事物的美感經驗中可以返照出欣賞者的志趣,同時衍生出一種“脫俗”的藝術化情感。
二、藝術審美情趣:欣賞與創造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的行文中極為推崇“情趣”,在他看來,情趣是藝術美學范疇,同時也是重要的人生審美內涵。追求審美情趣,以“欣賞與創造”為核心,著力培養審美敏感度和藝術反映力,這是研討美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美”就是事物形象在直覺上的一個顯現,其美感全在欣賞對象本身,即它的姿態和氣質完整地融為一體,再與人的情趣交感共鳴,使人生出欣賞的意趣來。“心無他物”地欣賞客觀事物,可以衍生出一種純粹的美感體驗,與內心的藝術審美情趣相契合。這種美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快感,因為快感來源于現實需求的滿足,而美感卻與實用活動無關。美感的構建始于直覺,與心靈的情趣相互貫通,最后得到靈魂的共鳴與升華。
朱光潛先生認為對“美”的欣賞是不帶有任何現實需求的純精神思考,這樣才能看到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精神價值。這種精神價值是“美”所營造的意境,通過人腦思維而反映出的虛幻 “實景”。欣賞的過程本身不帶任何實用與功利的因素,只關注于事物本身及大腦所營造出的特有“實景”。物的具體形象是物理,人的感官體驗是人情,二者缺一則不能在欣賞過程中完完全全地見出美。事物自身要有使人感到美的可能,再加以人情作為輔佐,美的欣賞才會顯現出來。就好比賞松,欣賞者眼里的翠綠挺拔是物理,高風亮節則是心靈賦予的人情,二者交相輝映,才是一次完整無缺的欣賞活動。
學術術語中的考據批評非常容易與欣賞相混淆,事實上它們之間相互排斥又有所關聯。學術性強的考證批評是一種“科學的態度”而非“美感的態度”,若在欣賞過程中過多地運用考據學知識,則很容易削弱純粹的審美意識,使原本美的事物淪為寡淡。審美最迷人的一點在于它的不確定性,每個人的眼前所見之景相同,內心的感觸卻各不相同,因為大腦里幻化出的“虛擬世界”是因人而異的。正是因為這種神秘性,使得欣賞的意趣變得更加耐人尋味。但若是一昧進行考據,就會扼殺審美的再創造過程,使得大腦思維漸漸喪失其自發性,這種“審美禁錮”是與欣賞的本質背道而馳的。
與此同時,朱光潛先生又辯證地指出欣賞并不可無一點考據和批評的功夫。美感體驗雖是人天生的一種本能反映,但是美感體驗也有雅俗高低之分,如果沒有深厚的美學修養,欣賞也只會流于粗淺,因此美感境界的提升仍舊有賴于考證批評。“了解是欣賞的預備,欣賞是了解的成熟”,考據批評是使欣賞得以成熟的重要條件。
考證批評是一種客觀嚴謹的科學活動,基本不發生“移情作用”,但審美欣賞卻是起于形象的直覺,是將客觀事物加以藝術化和人情化的思維活動。這兩者都是審美欣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雖然考據批評并不是欣賞的本質,但是欣賞的進階也需要考據批評的輔助。
在審美欣賞過后,大腦的精神領域就會對外產生一種“抒情的反映”,這種反映可以外射成為具體的作品,這個過程就是創造。法國畫家德拉庫瓦曾經形象地打了個比方:“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能否用字典里固有的字做詩文,全憑各人的情趣和才華,這意在說明能動的創造是有條件的。普通人將美的事物視為排憂解悶的消遣物,目的在于暫時地告別現實,到美的世界里避風息涼,欣賞之余便無其他。但藝術家則不同,他們善于運用情感和想象發明意象,將平常的意象進行不平常的綜合,進而達到創造的效果。
朱光潛先生指出,游戲是藝術的雛形,也是創造的最初形式。游戲是對審美意象的模仿,是將情景模擬化的現實行為,而創造也一樣,需要有外在的形式來承載藝術構思,也就是作者將自己的思維成果呈現于具體的作品中。因此,審美創造類似游戲又高于游戲,同時也是欣賞的進階形式。
創造美需要藝術家將想象與情感進行有機交融,這種交融使作品具備生生不息的活力。想象和聯想會對美的欣賞過程形成一定的阻礙,但在創造中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藝術家圍繞一個既定的主題展開想象,在構思中創造一個個具有審美色彩的意象,從而打造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審美世界。而情感則是維系藝術家與藝術作品靈魂交流的紐帶,藝術家與其創造的藝術作品交相共鳴的時刻,就是美誕生的時刻。
真正的藝術家不僅可以即景而生情,同樣也可以因情生景,通過情感的迸發而創造出豐腴多姿的意象。因此他們往往會在創造過程中傾注自身的情感,在情感飽和之際激發創造靈感。但創造不是個人情緒的雜糅,因此藝術家也不能局限在主觀感情的小圈子里,而是要適時地跳出來“視察”,以旁觀者的視角嘗試體驗自己所創造的美。
朱光潛先生認為,一部美的藝術史全是推陳出新、翻新為陳的軌跡,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也都有近似的形式與規范。格律如章句長短和平仄交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若只有普遍性而無個性,只有因襲而無創新的話,藝術必然會喪失其美的魅力。如法炮制的創作方法必然會使規范變得死板,讓創造陷于千篇一律,因此過于形式化的格律向來都有束縛藝術創造的傾向。
但因噎廢食的做法也不可取,“格律是死方法,全賴人能活用”,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要善于借鑒前人的經驗,也就是模仿一端。由模仿入手,打下扎實的基本功,這是創造的始基。正如詩人姜白石所說的:“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風骨。
就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理念來看,欣賞和創造就好比“戴著鐐銬的舞蹈”,有前規而無定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力圖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求無限的藝術審美情趣,在眾人皆可見的“美的欣賞”中,創造屬于自己的美的體驗。
三、以人生藝術化為旨歸
在《談美》書末,朱光潛先生借阿爾卑斯山谷大道旁的標語“慢慢走,欣賞啊”,提出用情趣去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基于情趣命題,朱光潛先生提出了“人生的藝術化”這一美學思想主張,在他看來,人生的藝術化既是人生的情趣化,也是人生的嚴肅主義。“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作品的好壞主在人的性分和修養。”全部的人生過程就像是一部藝術著述,因每個人對生活的感知不同而千差萬別,擁有審美的眼光就是成就藝術人生的不二法則。
藝術與現實人生有一定的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沒有隔閡。人生終歸是要落在整體來看的,因此審美藝術是圓融到整個人生之中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藝術扎根于生活,而生活也需要藝術的滋養,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藝術化的人生是至真至性的,是完整美妙的,是一種審美化的精神享受。
普通人往往會被現實生活中的“俗”所羈絆,故而常常感到心煩意亂,了無意趣。若是想要擺脫實在世界的韁繩,在痛苦的生活中保持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超脫,這就需要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在日常的繁瑣生活中,適時適度地撇開焦慮和功利心,用藝術的眼光和態度去審視事物,切合時宜則看重,不合時宜則看輕。正如藝術家所標舉的美的旗幟,看重時務須認真,看輕時則身心擺脫。
所謂人生的藝術態度,就是指人能夠以一種超功利的態度去對待充滿利益和誘惑的現實世界,擺脫各種利害得失的糾纏,拿得起放得下。畢竟就“用”字來講的話,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美的事物如詩詞歌賦等都是饑不可食、寒不暖身的“奢侈品”。若只是肖想著滿足口腹之欲,那么藝術的細胞是不可能萌芽的,充滿美感的生活也就不復存在了。
蘇東坡論文,謂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取舍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要時刻拿捏好得失的分寸。朱光潛先生便是以身作則,自覺地踐行了藝術與人生的辯證關系,他與同時代的文人共同呼喊“人生的藝術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將他的人格理想同美學思想內涵結合起來,實現了生命的美化與升華。
朱光潛先生秉承著一種理想化的精神信仰,主張審美藝術與人生品鑒相交融,真善美相貫通,物與我交感共鳴,強調以美的藝術來提升人格人生。“人生的藝術化”標志的是一種理想化的處事態度和人生境界,其實現的關鍵不在藝術本身,而在于主體是否經過精神層面上的“潛心修養”,是否是以“藝術的胃口”對待現實人生。人生的藝術化其實也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愈豐富,生活也就愈美滿。因此,保有一顆興致盎然的“赤子之心”是藝術人生所不可或缺的。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很快,絕大多數的人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生存壓力讓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時刻緊繃,無暇談及風花雪月。但這種僅僅為了“生”和“活”的人生是庸庸碌碌的,是“惶惶終日無所得”的。要想跳脫出現實利害關系這張密閉大網,最好是求助于藝術和審美,讓自己的心靈和人生在“慢慢走,欣賞啊”的享受過程中,走向藝術化和審美化。
結語
《談美》一書旨在強調審美能使人擺脫現實的紛擾和苦難,超脫到理想世界中去尋求精神自由,將美看作是“洗滌心靈”繼而“美化人生”的精神力量。人在欣賞和創造的審美活動中,將對美丑是非的美感經驗內化到自己的世界觀中,從而形成對事物更為成熟的理解,剔除出人性中的部分陰暗面,回歸到世間真善美的“三位一體”中。對美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肯定和祝福,使人生真正地趨于審美化與神性化。
參考文獻
[1]朱明靜.《談美》的理論方法及其評價.黃海學術論壇,2015
[2]唐樂.淺論朱光潛《談美》的文藝思想.學理論,2014
[3]宗白華,《美學散步》,第4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耿波. “慢慢走,欣賞啊”.文藝報,2019
[5]林李龍.朱光潛《談美》的藝術美學思想內涵.現代裝飾(理論),2015
[6]李祥林.朱光潛的“人生藝術化”說管窺.學術界,1989
[7]陳鐵梅.人生美化,人心凈化——讀朱光潛的《談美》.江蘇教育,2017
經典是春風,沐浴人心
經典是茗茶,回味無窮
下期我們將共同欣賞的作品是:
漢語182班劉昱彤同學的《牡丹亭》讀書筆記
漢語187班葉冠宏同學的《家》讀書筆記
敬請期待!
供稿|人文秘書處
編輯 | 徐麗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