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形態特征擰 古典舞的動律規格擰精選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典舞的形態特征擰 古典舞的動律規格擰篇一
“擰”在中國古典舞中是下肢固定,上身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它因何緣由在中國古典舞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許多舞姿造型和技巧都由“擰的動律構成,并且它還能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復合元素。“擰”的體態特征具有其自身的風格和特征,在它的形態中沉積了中華民族“圓流周轉”的運動時空觀,這也正是中國古典舞精髓之所在。
“擰” 圓流周轉 曲線美
“擰”作為中國古典舞動作的基本訓練元素,它是指下肢固定,上身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動作。在人體解剖學中,“擰”是由腹部的腹外斜肌與腹內斜肌,背部的橫突肌與骼肋肌為主要原肌進行動力性的克制工作而凸現的一種在脊椎上最大限度的旋轉;是一種可以訓練人體腹背肌能力并豐富上肢軀干的運動。在舞蹈藝術中的“擰”除了具有解剖學所陳述的效應以外,它所包含的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多樣。對于中國古典舞而言,“擰”被視為其動作基本訓練元素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形態及動勢連接的過程之中。而“擰”被視為其動作審美規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說它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寫照與縮影,在本舞種風格特性的體現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典舞的“擰”可分為單一擰、復合擰。所謂單一擰,可稱之為“橫擰”,也就是靜態上的擰,中國古典舞有許多舞姿造型都是由“擰”的動律構成的,例如,中國古典舞最具典型性,最基本的站式“子午相”就是通過橫擰,以腰、頸兩軸支配頭、胸、腹三面同一方向的依次體旋錯位,形成了“靜態旋擰”的動勢規律。這就是人體在直立的狀態下通過“橫擰”和“神態”使身體方向和頭部方向相配合而成的一種有特定古典韻味的舞姿造型。由于單一的橫擰動律本身就具有一種盤旋向上的動勢,所以容易使動作形成一種挺拔感。談及復合擰,它是在單一橫擰的基礎上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如旁提擰,仰擰,前傾擰,等等。這些復合的元素都是以橫擰為基礎的,他們也是構成古典舞民族舞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古典舞具有自身的民族風格特征,它的形態中沉積著我們民族“圓流周轉”的運動時空觀,針對“擰”的訓練,我們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動作要求,還要強調擰的動勢,即“形已止,神未止”動勢仍不斷延續的要求,同時要將中國古典舞運動方式中“逆向起動”的發生和“圓弧軌跡”的運行貫穿到教與學中,這樣才能體現古典舞的精髓所在,使得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擰”這一動律元素,還能在訓練中逐漸掌握中國古典舞的運動規律,體會中國古典舞形態中沉積的歷史文化精神。
中國古典舞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體系。對于中國民族舞劇,舞蹈演員的訓練皆有我們自己的民族技巧和特有的“身段”作為訓練的主要構成因素。這里所包含的訓練內容無論在理論教材的整理中,還是在實際的教學方面均已經顯現了較高的專業水平。我們訓練的最終目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達到的基本能力的解決,更加追求技術技巧與身體表現力相融合的體現,即從技術型向藝術型的轉變。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以追求全面發展的,同時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優勢為目的,而“擰”這一元素貫穿了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始終,因此在訓練中要格外加以強調。
尤其是在大學里,不論是把上訓練還是把下的控制、旋轉、跳躍等訓練,很多都是以訓練性、表現性和風格性相結合的形式出現的,它往往以擰傾、回旋、含仰等舞姿為主干,通過重心的轉換及上身動律和手臂動作的配合形成了身體上下、陰陽交錯的留與走,收與放的動勢特點。在這里,擰動律是始終貫穿其中的.有許多具有民族風格的技術技巧,也都要在擰的基礎上完成。如大掖步轉,它是在大掖步舞姿的基礎上完成的一個民族舞姿轉,大掖步本身就是典型的橫擰類舞姿,因此,大掖步轉就是通過橫擰發力,形成“走上身,留下身”的動勢,同時配合上肢的動作來完成。再如大射燕跳,也是在騰空瞬間上身快速橫擰,爆發起范兒完成的。它們也都是構成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舞姿及技術技巧的重要部分。這些都是在舞姿結構上體現以擰為核心的單元素或多元素的造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