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出處】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意思翻譯】接近黃昏時分仍然望不見友人,詩人心中不由生出淡淡的哀 愁,然而轉(zhuǎn)望四周,清秋時節(jié)秀麗的山光又使詩人逸興稍起。詩句描寫的 是詩人秋日里在山中遠(yuǎn)望時的心境,一“愁”一“興”,俱是即景而生:登山 不見故人,兼以天色漸晚,故交便更不可見,因而心下生愁;而遠(yuǎn)望山色正 好,何況清秋明凈,望之便更覺秀麗可人,故而逸興暫生。前者是故交不 可見的幽幽悵然,是人世情味;后者是山色猶可觀的淡淡欣喜,是隱者情 懷。讀之,仿佛可以看到清秋時節(jié)山林的秀麗與朦朧,感受到詩人極目遠(yuǎn) 眺時心中泛起的細(xì)微波瀾,余味無窮。詩句看似平淡自然,實則言情真切 動人。
【全詩】
《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全詩賞析】
此詩寄張五,開篇即從張五而起。“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化用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狀寫隱者深居云山,悠然自得的心境。作者因思念張五,而想象其隱居自得之情,而愈是想象則愈是思念,忍不住登高遠(yuǎn)望: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登高遠(yuǎn)望,但見林木蒼蒼,云海茫茫,似乎只有秋雁在云空中時隱時現(xiàn)。這時,自己的心也隨著雁而飛到遠(yuǎn)處。“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兩句承上而來,亦就是“心隨雁飛滅”的實際內(nèi)容。瀟灑的秋意,激起了登高懷人的興致;而薄暮冥冥,卻閉塞了遠(yuǎn)眺的目光,作者不免引起無端的愁緒。這是懷人不見,此心未舒時的意緒。于是游目眺望山下四方之景: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這四句是游目所見的實景,作者的意緒也由懷人漸漸擴展變化。所懷之人不見,卻見農(nóng)人歸來,歇息沙洲渡口。由隱者而及于農(nóng)人,兩者表面上似若風(fēng)馬牛,但其中卻包含著作者對隱士們一向崇尚的“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王維《渭川田家》)的情調(diào)。所以這兩句既是作者意緒的轉(zhuǎn)移,又與前數(shù)句有聯(lián)系。后二句由此延伸開去,既見其視野廣邈,胸次開闊,又顯得體物入微,感受深切。“樹若薺”、“洲如月”,實在是蕩去心底凡塵之后領(lǐng)略到的自然之物,可見詩人醉心自然之心態(tài)。末了懷人愁緒也蕩然不存,只剩下一種相許,一種向往: “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