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如何畫圓 漫畫創作相關書籍整理推薦3.0
各位好,我是游竺。
我是教程書控,熱衷于看各種教材,篩選好的教材變成了我的一個樂趣。我有個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漫畫人必備技能的書籍體系庫,并隨著時代更新。讓以后學漫畫的人有清晰的入門路徑。這第三次整理推薦的文章,我修改整理了以前的兩篇舊文,改清單形式為主來列舉書籍,方便大家對照自己想提高的方向入手。
不過,有幾套叢書我就不分類推薦了,這幾套叢書是我覺得比較全面涵蓋漫畫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叢書,所以都買了來看更好。
首先推薦的是《新世紀卡通漫畫技法》叢書(現在改名叫《日本紙上動漫技法》了),它包括了光影篇、角色篇、構圖篇、分鏡篇、色彩篇。比較基礎的常用的知識和技能,它都講了。而且講的比其他同類教程書更專業一點。
第二套叢書是菅野博之的《快描教室》《慢慢快快》《漫畫秘技》,這套只有臺版,目前沒有簡體中文版。這套叢書是進階技能,它對我認為是漫畫核心技能的視覺引導、漫畫分格等等有更為專業的指導,適合漫畫入門了以后,畫了一段時間但是想更加提高的同學入手學習。
第三套叢書是 的《理解漫畫》《制造漫畫》《重構漫畫》。這三本是用漫畫講漫畫的經典教材。前兩本強烈推薦,對于你看待漫畫這種藝術的根本性有所了解,而不僅僅局限于日本漫畫的表現手法,同時也能擴大眼界。最后一本比較抽象,推薦高階人士,內容比較抽象也較有預見性。當然,這三本書我是在閱讀了很多在線漫畫之后,積累大量感性知識之后才能理解并感同身受,如果是初學者不推薦看,也許他的高度概括性會令你疑惑。
接下來是分類推薦,專項練習時可以考慮入手一兩本來學就可以了。另外,這些只是我自己買過的書,也許有更適合你現在水平的書,你可以自己買買看。
另外提醒一句,不是你把下邊這些書全看了就會畫漫畫,而是先動手畫漫畫,獲得反饋,根據反饋有根據地根據需要入手書籍進行專項訓練。再去畫漫畫,再獲得反饋,繼續提高,如此循環。
一、漫畫工具:
漫畫工具容易隨著時代改變而改變,容易過時,所以不推薦具體的工具了。但如果你對我用的工具感興趣,請戳下邊的文章。
制作黑白漫畫的流程和工具
我的工作臺
我的數碼作畫工具
二、人體:
1、《游戲動漫人體結構造型手繪技法》
講人體結構的書那么多,到底這本有什么不同?我覺得不同點就是它有了動漫游戲中人體和動作特有的那種戲劇感和夸張。如果使用傳統人體教材書,那么動作會顯得更生活化和自然,但對于有些類型的動漫而言,這樣的姿勢反而不能合乎氛圍。有些類型的動漫游戲人體動作姿勢必須要“凹”造型。
2、《理解人體形態》:我從頭到尾臨摹了一遍,的確掌握了人體結構。
3、《人物素描的設計和創意》:這本的人體結構解剖很有特色。
4、《藝用人體結構》:這本是新書,沒買過,但是看圖片就知道書的質量肯定不錯。有興趣買的,可以買完告訴我好不好。
三、構圖:構圖類的書很多,各位可以自己選喜歡的看
1、《 ink》
對電影式構圖、光影感興趣的可以看看。(現在流通多的是電子版)
2、《電影人之眼 活用電影構圖》
解說關于電影景別、常用鏡頭類別、在電影中發揮的功能以及一些突破常規的構圖方法。構圖最好用最常用的也就是三分構圖法了,在這本書里有很多來自電影的實例。雖然離實際應用在漫畫里還有一點距離,但看完還是受益匪淺~
四、背景:
1、《世界繪畫經典教程:風景素描》
2、《風景畫繪畫技巧》
3、《樹與自然風景的繪畫——經典維多利亞風格實例教程》
4、《 素描手繪教程》
以上基本只有第一本我買了實體書,其他都是電子書。這種書只用眼睛看是不夠的,必須上手臨摹。現在我在研究三維模型在背景中的應用,所以我正在懷疑專門學習背景的必要性。
五、透視:
1、《超級漫畫素描技法透視篇》
各種基礎的透視知識。
2、《動漫透視》(動漫洋學堂)
美國那邊的作者出的,包含比較復雜的透視技法,球形透視、魚眼鏡頭等等,要求比較科學詳細,當然也比較難。我受益較大的是五點透視、六點透視,這種透視法我以前都沒見過,很難畫。
六、色彩:
1、《色彩與光線 寫實主義繪畫指南》
實體書是買來收藏的,它把一些基本原理講了。主要是圖畫的好。
2、《視覺藝術用光 在藝術與設計中理解與運用光線》
這本書真的讓我從底層把握色彩,不像以前看過的色彩搭配書那樣泛泛地從色相、明度、飽和度那些概念直接講起。
色彩并不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而是物體對光波中的粒子進行吸收、反射、折射、漫射之后的結果,色彩是一種幻覺。所以在不同的光源下,色彩和陰影都會不同。通過這本書我理解了大晴天、陰天、日落、傍晚、夜晚等不同的光線條件下,不同材質的物體對光線的作用,以后上色就不會那么恐慌了。雖然可選的顏色有很多,但好看的組合其實就那么幾個。
在透徹地理解光的基礎上,就進入了藝術中最激動人心的“主觀色”了。“主觀色”就是藝術家通過自己對光的設置來操控觀者的情緒和心理。光線和色彩能夠在潛意識影響觀眾的情緒,所以它們要服務于敘事和增添氛圍。這時候就不能對光的物理學知識太較真和死板。不過這部分書里的講解就不多了,可能要通過對其他藝術作品的觀摩才能把握。
3、《不懂顏色不看電影》
展示色彩在電影中的作用。色彩的作用其實是在潛意識層面的,是不知不覺的操控。書里好多電影沒看過,但看完這書以后在看電影的時候就開始注意電影中的顏色了。曾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顏色的作用的電影是《羅拉快跑》,非常明顯的看到不同的顏色對應不同的結局。看完書,還抽空總結了各種顏色對應的作用,做了筆記,也許以后畫漫畫能用得著。一直都在逃避畫彩漫,因為色彩的選擇比黑白灰復雜好多,讓我發怵,也許這本書能稍微令我提起研究色彩的興趣。
4、《色彩設計的原理》伊達千代著。
里頭寫了一個方法我覺得挺管用。想要某種感覺的色彩的話,去搜類似主題的圖片(比如“夏日午后”),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圖片后用PS處理成馬賽克效果,這個顏色組合就是能夠傳達這種感覺的色彩了。
七、軟件:由于技術類的書很容易過時,不建議收實體書(電子書也許更好)
1、《優動漫 漫畫技法基礎入門》。
這算是我買的至今為止唯一一本關于軟件的教程書。如果要畫彩漫的話,CSP是一定要學的軟件。漫畫很大的一部分工作是分鏡框、對話框的處理,這兩個東西用ps或者sai甚至是ai都不如Csp!只需要鼠標點一點就分好格子,真的比鋼筆工具或者畫矩形畫框還要省心方便啊!各種專為畫漫畫而存在的功能就是為了提高漫畫家們作畫的效率!
就比如說填色、畫線稿這兩樣超耗時的工作,csp的油漆桶、矢量擦以及透視線和網格、三維人偶和背景簡直是黑科技級別!有了這個軟件,就可以放心大膽的挑戰了!另外,買這本書主要是為了方便查閱,學的軟件多了,有時有些操作就會忘記,有這本書就可以做標記,查起來非常方便。
八、分鏡:(分鏡最佳學習方法是看高質量的經典漫畫,以下教材只是幫你把無意識的知識顯性化,分鏡并沒有正確答案)
1、老師來了!——漫畫分鏡構圖學。
這本強烈推薦給為分鏡苦惱的人,里面的建議很實用。作者自己是漫畫家也長期從事漫畫教學活動。因為在論壇里幫人看了一些稿子,一些剛畫漫畫的作者會犯的常見錯誤,我也稍微列出來了,幾乎都可以從這本書里得到答案。
1) 人物出場技巧——P152。很多作者對于主角的登場沒有設計,也沒有從畫面上有意識地安排,我覺得很可惜。
2)對白方向閱讀方向——P56。這個錯誤我以前也犯過,扁平對白框和豎直對白框的使用,閱讀方向與對白方向相反的情況。很多剛畫漫畫的作者都會受到日本漫畫的影響,從右到左設置閱讀方向,但對白卻是橫排或者從左到右,簡直要把讀者為難死。為此,我都把O豬老師的教程“小季教你畫漫畫02【漫畫閱讀順序的基本概念】
常備手邊了,因為十有八九會用上……
3)視覺引導——P132。這是基本的技能,如何安排畫面和文字要素讓讀者的視線自然而然地移動是很重要的保持讀者注意力的技能。
4)翻頁技巧——P154。這是一個保持讀者閱讀動作連貫和注意力的基本技巧,不管內容多么不行,只要掌握這個起碼的技能,讀者即使不能認同你的畫技或設定,也會不知不覺翻完你的漫畫,這也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其實是最基本的……)
5)為什么畫不出完整的漫畫?P210。這個針對坑挖了很多,填不完的人…………
2、《大師鏡頭——拍出一流對話場景的100個高級技巧》
“電影中的對話,往往集中了比日常更強烈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遠近親疏,正是對話中需要表現的難點。”在北田共里很多宣泄性的高潮和沖突大部分都在兩人的對話中發生,曾經一度為如何畫出那種微妙之處而煩惱,看了這本書稍微有點頭緒了~
(《大師鏡頭》系列的幾本都挺開眼界的,還有《大師場景》,有興趣的可以買全了看)
3、《看不見的剪輯》
看這本書時在思考,剪輯技巧究竟可以對應漫畫里的哪部分技巧。然后我重看《制造漫畫》的時候,看到作者提到“漫畫需要我們進行一系列的選擇,包括圖像、步調、對話、構圖、姿勢和一大堆其他選擇。這些選擇分為5種基本類型:時刻選擇、框架選擇、圖像選擇、文字選擇和流程選擇。”選擇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詞。創作雖然看似天馬行空自由自在,但有可能最佳答案僅有一個。而如何在眾多備選方案中選擇最符合自己目的的那個的確需要磨練。我發現剪輯技巧幾乎包含了這五個選擇。也就是說,去學習剪輯本身就能學習如何更好的選擇影像素材。而對于漫畫來說,就是在腦海中的幾個備選方案中選擇最能展現自身意圖的那一個。能選擇也意味著積累了足夠的備選素材,到最后還是落到多看優秀漫畫作品上了。
4、《電影語言的語法》
基本上涵蓋了最基本的鏡頭語言。看起來略枯燥,如果配上視頻講解會更生動,只看文字有點費勁。基本的攝影機角度、景別是有限的,能夠把人物位置交代清楚的構圖也是有限的。這當然讓人松了口氣,不必擔心學不會。拍攝內容的兩個主要類型是對話和運動。對話從兩人發展到三人到多人對話的拍法都解釋了。運動包括了攝影機內人的、景的運動和攝影機本身的運動。
然后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內容段落之間的過渡(書里用“分句法”)。雖然看完了這本書還不足以轉換到漫畫分鏡,但是對于什么是鏡頭思維,的確是可以通過這本書稍微有個概念。
5、O豬老師的《從零開始學漫畫》《漫畫分鏡頭表現教程》,講解比較簡單清晰,適合分鏡入門。
九、人物/角色塑造:
1、《經典人物原型45種 創造獨特角色的神話模型》,其實這本書還增補了一個新原型——游戲改變者。所以,有46種原型。
很多人在塑造角色上感到有一些困難,或許這本書可以提供一個思路。可以從原型入手,作為藍圖,再加細節和血肉。
那么,什么是原型?
“原型:某種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理想或模式。原型存在于神話文學和藝術中,大體上是一種超越了文化邊界的無意識的形象模式。對心理學家來說,原型就像一種心理指紋,能夠揭示病人的人格細節。對創作者來說,原型就是構造栩栩如生人物的藍圖,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正面形象還是反派角色。”
“小心那些把模板當成原型的書籍,要創作出激動人心與眾不同的角色,就要避開這些。模板通常是偏見造成的對于人物過于簡化的概括。原型不是出自某一個人對人們的看法,而是全人類看人經驗的結晶。它并非個人判斷與假定。模板也許可以用來描繪一個圓形,但是模板只是一個淺薄的模仿,是你用來創造人物的更大圖景的一小部分。”
我看過一些關于神話,童話寓言等關于原型的使用的書,這是我看的第一本關于原型有如此系統總結和論述的書。而且還總結出了女性人生之旅和男性人生之旅的差別。作者還提及了一些關于角色家庭背景、經歷等等要素的影響。特別是關于女性人生之旅的總結,和我看到的其他編劇書不一樣,可能是因為作者也是女的,才會有這么貼切的總結。本書如此深的和心理學知識相結合,這是以往我在其他書上沒見過的。
本書對女性和男性各自的性別特質、功能、角色、人生課題的展現,分別有正反兩種方向。一個角色特質發揮正面作用,就會成為主角,特質走到極端和反面,就是反派人物。
另外還有三大類配角:朋友、對手、象征。配角的大類下還分了幾個小類,在此就不介紹了。
我發現一個故事里最打動讀者、最能與最大多數人產生共鳴的就是在某些地方符合原型的角色。它生根發芽于特定的環境和時代,具有典型的反應和特征,研究原型就是在和集體無意識溝通,就是在和自己身上最深層的和全人類共享的部分溝通。
很有趣的是,看各個原型角色特點時經常還能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影子,可見人之根本的特質、面對的一些人生處境和問題還是相通的。
2、《漫畫人物角色設定的技巧》
“激漫”系列的其中一本,概括了一些常用的角色設定的模式。可以當作入門書看看,不過等到自己的作品時,要做點變通。
3、《表演的技術》
表演類書籍也屬于人物塑造類,我就一并寫在這一欄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是表演和創造的共同之處。作者說到了“”(視像)在創造中的作用。最初藝術家會被一些意象、圖像所吸引,然后通過長久的、從創造性的凝視、醞釀,等到合適時機就會迸發。書里提到的創作會經歷的四個階段更是把內在于藝術家體內的創造過程說的很明白,不愧是有豐富創造體驗的作者。
十、情節:如果你是初學者,不妨先從“套路”著手學習。
1、《故事的訣竅》
介紹了故事的底層模板、情節的原型:包括格雷馬斯的行為模式、人生儀式、英雄神話、貴族流亡記、原質神話、英雄之旅、阿蘭.鄧迪斯的中心元素、俄羅斯普羅普故事三十一要素。算是把主要的理論羅列了一遍,但做不到深入。畢竟理論類的文字說明會更有優勢。于我,普羅普31要素是新的。
2、《經典情節20種》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很多故事反復被講述,這些情節換了人物、換了地點,但是基本的情節套路卻沒有變。如果你不知道該怎么制作情節,這本書可以稍微提供一些思路。
情節是人類行為的一個藍圖,情節是一個具有行動和反應模式的故事。這本書把情節劃分為兩個類型:關于事件(行動)的故事,創作人物是為了讓行動發生。另一個是關于人物的情節,人物才是故事里最重要的元素。情節是行動模式,人物是行為模式。
20種經典情節是這本書的觀點,我還看過一種說法是36種,總之不管多少種,這些只是你創作自己故事的敲門磚,不要模式化的理解這些概括。
這二十種情節是:探尋、探險、追逐、解救、逃跑、復仇、推理故事、對手戲、落魄之人、誘惑、變形記、轉變、成長、愛情故事、不倫之戀、犧牲、自我發現之旅、可悲的無節制行為、盛衰沉浮。作者概括了這些經典情節的大致內容,提供了范例,還提醒大家寫這類情節的注意點是什么。
3、《救貓咪2 經典電影劇本探秘》
這本和上一本類似,也概括了一些經典電影劇本的套路。不過,這本書概括的只有十種類型。鬼怪屋型、金羊毛型、如愿以償型、麻煩家伙型、變遷儀式型、伙伴之情型、推理偵探型、愚者成功型、被制度化型、超級英雄型。這本書也以一些經典電影劇本為例,具體分析了劇本的構成。不管是用哪一本書,只要大家覺得可以以這些套路為踏板創作出自己的故事,那看哪本書都是可以的。
十一、編劇:(已經專門整理了文章,請戳鏈接)
1、《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熒幕劇作的原理》
2、《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
3、《編劇的藝術》
4、《編劇心理學,在劇本中建構沖突》
5、《超越套路的劇作法》
十二、綜合類入門教程:就是啥都講一點、講的比較泛的入門教程,這類的教程勸大家少買。
1、趙佳《超級漫畫家圣經》
超厚一本,也適合初級中級水平的人自學,里面概括的比較精煉,關鍵是作者本身的功力深厚,圖片很有靈氣,還有些自己作畫過程中使用的小技巧等等。因為作者本身圖力驚人,講的就比較泛了,她不太能理解我們這些渣渣自學者的心情……
2、《漫畫速成25訣竅》
頭一次知道我更偏向于“思考型”,需要通過不斷看教材、掌握訣竅才能提高畫技。而那些說“多畫就能畫好”的大觸多半是印象型。跟我一樣偏重思考型的人長于故事創作、制作設定,但作畫比較痛苦,通過大量練習也未必能提高畫技。本書適合和我一樣屬于“思考型”的創作者。
十三、實踐技巧類:看了那么多書,具體畫畫做項目的時候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1、《惡魔的腳本&魔法的設計》,中文簡體版已出,叫《管飽十年的漫畫家入門》
前面腳本的部分大部分都在別的地方看過了,道理就那些,就連跟編輯打交道的部分都像是一個社會人該懂的東西。而各雜志社的特點和投稿要點,也只能當做資訊了解,畢竟我也沒打算去投,所以收獲不大。反倒是第二部分“魔法的設計”給我的震撼更大。
作者是連載漫畫家,畫技并不是天才級別的,所以他總結了一些平常畫畫應該注意的點,而這些我完全沒有意識到。
比如人的視野是球形的,構圖時要在圓當中去選擇;畫橢圓時借助于正方形(這個方法可以檢查五官是不是畫錯了),而由于眼球的特性,越偏離眼睛中央的位置,橢圓就越歪斜。又由于眼球的這個特性,即便是直線,在越遠離眼球中心的區域,線會彎曲,不會是直線。
眼睛的球形特性解釋了我在80回最后一張跨頁上看到的吐槽(附圖的最后一頁)。有位讀者說左邊的門看起來合不上。但我在軟件里用尺子和直線量的時候,發現是可以的。如果我水平翻轉那張畫,就有“門合不上”消失了的感覺。
后來我發現,如果在電腦上看跨頁圖,則圖片尺寸超出眼睛的視野,旁邊的門就看起來合不上,因為眼球形狀扭曲了視野中的圖。但如果在手機上看,圖片沒有超出視野,則線條不會扭曲,就會被感知為直線,就不會有“門合不上”的感覺了。
一個困惑了我很久的問題解決了!功德無量!其他的訣竅還有很多,許多理所當然使用的法則經過人提醒之后,會變得不可思議!總之,還是推薦給漫畫入門的新人看,或許會有自己的收獲,書在某寶上有,自己找吧。
2、《短篇漫畫繪制基礎》和《暢銷漫畫故事創作法》
許多剛入門的新人常犯的錯誤就是一上來給讀者一堆需要幾十卷才能講明白的宏大的世界觀設定,卻連基本的短篇情節都組織不好。這本書就給大家全面剖析了漫畫故事的要素,從實際操作的層面做示范,讓大家能輕松創作1-32頁不等的短篇漫畫。短篇漫畫可以畫得好,那么長篇連載才有基礎保證。
《暢銷漫畫故事創作法》是同一作者出的新書,里邊很多技巧我也在用,推薦有興趣的人看看。
十四、認知提升類:拓展視野的類型
1、《日本漫畫60年》。
本書是一本大致介紹日本漫畫史的書籍。別再問出為什么中國出不了XXX了,不了解日美產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很容易用他們現在的產業水準來要求中國的漫畫產業。
2、《日本漫畫為什么有趣》
如今我已經把這本書里到底講了什么給忘光了,但是如果看一看還是依然有收獲的。現在想來,這本書仍然是經驗論,并不體系,可以當做休閑書看看,里面有些地方是中國人、外國人寫的關于漫畫的書無法涉及到的細節。
3、《世界漫畫指南》
通過這本書可以大致了解一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漫畫發展情況、代表作品等等。從這本書我才知道彩漫才是世界的潮流,日本的黑白漫反而是異類。
4、《日本漫畫名家的藝術世界》1-7
以前買了1-5,6和7是最近才補全的,其實第七本不買也可以,講的是必看的動畫和漫畫作品,但其實已經過時了,而且沒有我最喜歡的兩個欄目,所以不買也可以。說到這套書,我最喜歡的是兩個欄目菅野博之的《漫猴》和漫畫編輯現場。
菅野博之的《漫猴》非常淺顯易懂,因為他本身就是漫畫家,講故事如何創作、人物如何設定等很切中要害。當時構思故事時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還有一個欄目是“漫畫編輯現場”。同樣也是針對具體漫畫來稿的意見指導,只不過不是通過漫畫家的角度,而是從專業編輯的角度來指導的。“了解編輯的意圖也是成為漫畫家的必要技巧。”的確是這樣的,人的想法很不一樣。當自己興沖沖完成了一部很滿意的作品之后,需要編輯或者其他人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觀看待作品。這樣能夠更清楚地知道讀者看過之后的第一反應,同時也能知道改進的方向。
跟菅野博之的《慢慢快快》一樣,這里也展示了投稿者的來稿,不過因為不是漫畫家指導的沒有列出“假如這樣改,會不會更好”的改進版,可能比較難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的。(不過,漫畫畢竟沒有正確答案,所以這樣做也許開放性更好吧)有點遺憾的是來稿的尺寸有點小,不看原稿可能無法體會到編輯的指導究竟是恰切與否。
5、敘事理論類:西摩.查特曼的《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超級理論的書。
我從這本書里收獲的東西比《敘事學》那本要多。看完了以后做了筆記,分享一下。令我茅塞頓開的一點是里面提到了“讀”和“讀出”的區別。讀”即分辨形式的意義等表層信息。“讀出”則是從表面或表現層次滲透到更深的敘事層次。“從表面到深層敘事結構的解碼,從一種媒介到另一種媒介的敘事轉換是可能的,主要就是因為能夠讀出同一套事件與實存。學生們可以理解每一個孤立的句子的意思,卻不能從整個敘事問文本中得出任何意義(或任何充分意義)”在敘事行為中,作者是發送方,讀者是接收方。“在一定意義上,故事就是預設了一整套能夠想象的細節的事件之連續體。當然,在實際中,它僅僅是讀者推測出來的一個連續體和一套細節,在解釋中還有著差異之余地。”在實際操作中,我也感受到了懂得如何選擇哪些東西不畫出來比畫出來的那些東西要更重要。
書中提到一個敘事都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故事(),即內容或事件的鏈條,外加所謂實存;二是話語(),也就是表達,是內容被傳達所經由的方式。通俗的說,故事即被描述的敘事中的是什么(what),而話語是其中的如何(how)。故事比較好理解,話語就比較抽象了。這里的話語可以分為兩個亞成分:一是敘事形式本身——敘事傳達之結構;二是其表現——它在具體材料化媒介中的呈現,如文字、電影、芭蕾、音樂或其他媒介。敘事傳達涉及故事時間與講述故事的時間之關系、故事的來源或權威性亦即敘事聲音、視點等。
“敘事結構的具體內涵:敘事結構如果真的是符號結構,也就是說,在其故事之可以改述的內容之外還能憑其自身傳達意義,那就應當能用圖中四分列陣來解釋。它應該包含兩個方面:表達的形式與質料;內容的形式與質料。”(懵逼了沒,反正我還在理解中……對我來講,“敘事諸要素的拓展”那張圖更清楚一點)
6、《漫畫之神:手冢治蟲的藝術》,收錄大量珍貴的資料、稿件。大神涉及的題材、畫風、業務之廣泛讓我等凡人望塵莫及!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角色明星體系,設定好了的角色可以像演員一樣客串作者的多部作品(作者本人也是演員之一),多么不浪費設定又有效避免讀者吐槽自己的角色都長得都差不多的方法啊~
7、《路漫漫 香港獨立漫畫25年》。收錄和介紹了27位富有代表性的香港獨立漫畫家。
8、《人物.風流 鄭問的世界與足跡》
看完了真是驚嘆鄭問藝術技法的開放性!
因為他基礎扎實(雕塑系的人體功底肯定杠杠的吧!),普通畫法會讓他覺得無聊,他就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畫材,基本百無禁忌啊!比如毛筆用完了,就用牙刷畫,比如衛生紙的纖維撕下來的紋理很美,就粘顏料畫畫看。有些里的人物衣服我都懷疑是用紙刮顏料才會出來那種效果。還有在紙上倒顏料,再對折然后腳踏最后打開,任由顏料流淌出來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用塑料袋做的衣服褶皺來印刷!
雖然我沒看過他太多的漫畫故事,但是光看插圖就已經很滿足了哎!當被記者問到“當漫畫家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時,他回答“第一,家里要很窮”……畫漫畫真的太辛苦太消耗生命力了,他說如果不是要養活自己和家人而自己除了畫畫別的干不好,也不會去畫漫畫了。大師真是太實誠了……
書略貴,快兩百大洋,也相當重和厚,不過這些內容真是太值了!就算是只看圖都很享受了!
還有很多新書我正在看,未能列入清單,等合適時機再整理推薦。各位要是有看到什么好書,歡迎推薦~~~
祝各位學習愉快啦~